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匈奴人真的是夏朝的後裔嗎?

匈奴人真的是夏朝的後裔嗎?

《史記·匈奴列傳》和《漢書·匈奴傳》有一處相同記載: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這是兩本成書時間相隔近200年的史書,如果說司馬遷的時代,對於匈奴的前史了解仍停留在道聽途說,到了班固的時代,南匈奴已然內附,北匈奴也多有降人投附東漢王朝,在信息源上應該不會存在偏差。

然而,兩部史書對於匈奴的先祖是夏朝的苗裔「淳維」的記載完全一致。

不過比較好玩的是,始祖說完之後,《匈奴傳》就略過了千百年,直奔戰國中後期:


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匈奴人真的是夏朝的後裔嗎?

但是,哪怕我們無條件採信這條缺少旁證的史料,也並不能視為所有「匈奴人」的源流,而只能說明匈奴帝國的王族,或者說匈奴帝國的核心部落,可能是傳說中夏朝的後人。

而從考古資料來看,王明珂在《游牧者的抉擇》一書中,基於北中國的考古結論,指出,脫離半耕半牧狀態,走向純游牧的文明時期,應該是在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此時,由於氣候的變化,人口聚落的變遷,「牧人」而非「游牧人」開始遠離「農業定居聚落」,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游牧經濟方式。

這種基於墓葬考古的解釋,與之前「歷史唯物主義」中基於19世紀歷史研究成果而總結出的先有「游牧」,後有「農耕定居」的說法是截然相反的,當然,王明珂的研究本身也是建立在歐文·拉鐵摩爾的研究基礎之上。

事實上,游牧人是由定居人分化出的群體,因為家畜馴化要比精耕農業晚得多……

匈奴人真的是夏朝的後裔嗎?

而公元前1500年,恰恰是基本可以確認的商朝滅夏之後,也就是商朝早期,所以,夏朝的遺民向北奔逃,最終稱雄於游牧人中間,也是一個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能性。

而更多的先秦史料表明,或許「夏朝」本身的生活方式就偏向「游」和「牧」。

《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


「啟子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鍠鍠,筅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

「渝食於野」,也可以理解為夏啟喜歡野餐……當然,也可能是帝王的遊獵。

《尚書·五子之歌》: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這份代代傳承的對遊獵和醇酒的執著,頗有遼穆宗的「睡王」風範,當然,更有趣味的還在於《左傳·哀公元年》的記載:


「後緍方娠,姚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

也就是說復國的少康在自己的外祖父家「有仍」部落里擔任了牧正,也就是牧官之首。

匈奴人真的是夏朝的後裔嗎?

當然,上述史料並不足以支撐「夏朝」是游牧國家,因為「游」,對於有相對充足文字資料的殷商而言,也不是新鮮事,先商也有「八遷」,至於「牧」,則是與定居農業並存的生產方式,不過,如果這種推測屬實,則夏朝沒有文字和文明城市也就實屬正常。

但是,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哪怕上述的可能性真實存在,也不代表所有「匈奴人」的族屬關係,正如司馬遷和班固在《匈奴傳》中不厭其煩地記錄北疆的胡人族稱,說明哪怕在他們的時代,也知道「匈奴」實際上是一個由核心部落征服的諸多草原部落的集合體,「匈奴」只是整個族群的代稱,而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是同族、同血緣。

而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草原行國的常態,一直到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強制「融合」下形成之前,草原民族的名字往往只是他們之中最強大的領袖部落的名字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