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和「旗亭畫壁」的故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和「旗亭畫壁」的故事

王之渙,字季凌,又字季真,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渙出生於太原的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為人豪放不羈,常常擊打寶劍慷慨悲歌。他的詩在當時非常有名,往往被樂工製成歌曲演唱。可惜的是,他生平資料現存不多,詩歌也只有六首傳世。

不知是什麼原因,王之渙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只是在開元十四年(726年)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他擔任這個小官時,父母都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把三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因為受到了他人的誣陷,王之渙一氣之下憤然辭官。他在家裡過了十多年清貧但悠閑自在的生活後,禁不住親朋好友的規勸,又補為文安郡文安縣縣尉。雖然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他為官清白,理民公平,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不久後他就染病身亡,葬在了洛陽。

王之渙的詩歌大都已經散失,我們如今能看到的只剩下六首。但在這六首之中,就有兩首傳世名作。他的代表作《登鸛雀樓》就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卻意境雄壯,氣勢昂揚,不愧是千古絕唱。也正是這首詩,使鸛雀樓聲名遠揚,成為中華名樓。

而他的另一首《涼州詞》,還成就了唐代文學界流傳的一段詩壇佳話。唐人薛用弱在《集異記》里記載:

唐玄宗開元年間,某一個天寒微雪的冬日,閑居長安的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相約到旗亭飲酒。正遇見一個梨園班子在這裡舉行宴會,並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流行詩作。三個人邊喝酒,邊在旁邊觀看。

過了一會,出來四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都是當時有名的伶人。王昌齡提議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也算有點名氣,平時從來沒有分出高低。今天我們看看,這四個姑娘唱的誰的詩最多,誰就是勝者,如何?」其他二人點頭同意。

只見一個姑娘出場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地說:「一首。」就用手指蘸酒,在牆壁上畫了一道。另一個姑娘接著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在牆上畫了一道:「這是我的。」不久第三個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十分得意地在牆上又畫了一道:「兩首了。」

王之渙就對他們二人說:「這三個姑娘都是潦倒的樂人,她們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詞罷了!真正高雅的詩歌,她們怎麼敢唱呢?」於是指著她們之中一個長得最漂亮的說:「等一下這個姑娘所唱的,如不是我的詩,我一輩子也不敢和你們相爭了。如果是我的詩,你們應當奉我為師!」他們就笑著等待,那個姑娘果然出場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王之渙就說:「鄉巴佬,我說的有錯嗎?」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眾伶人聽到笑聲,就前來詢問。王昌齡他們就說出原因。得知這三人就是剛才所唱詩歌的作者,眾伶人就請他們同席飲酒,三人欣然答應,盡歡而散。

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雖然寫出了戌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愁怨,但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了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所以清代有人稱它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卷縱橫眼欲枯 的精彩文章: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蘇東坡在杭州
康有為到底是怎麼死的

TAG:萬卷縱橫眼欲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