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矛盾的日本文化與矛盾的日本人

矛盾的日本文化與矛盾的日本人

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紋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身份的象徵。兩件本是矛盾的的東西,卻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

明治天皇

菊花是天皇的家徽,象徵著皇權。日本家徽起源於平安時代,據傳選擇菊花作為皇室家徽的是後鳥羽天皇(1180-1239),因為他本身喜愛菊花。與西方社會「君權神授」不同,在日本天皇本身就是神。天皇不是權利的實際掌控者,地位更加類似於傀儡,天皇更多作為一種「國民精神的」象徵。

刀被認為是武士道之魂,作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徵,刀有著久遠的歷史。日本自公元3世紀開就冶煉、製作鐵器。古代日本,刀主要作用是劈砍,因此日本刀有著易彎曲不易折斷的特性。到了江戶時代,日本刀已不僅僅是武器,同時也是工藝品,因此也有了「刃紋」這一概念。「刃紋」是指刀刃和刀背之間波浪形的分界線,是在淬火時通過在刀身塗抹泥土,使刀身受熱少、刀刃受熱多而形成的。

菊一文字則宗

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34年發表的著作《文化模式》,被認為是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學派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菊與刀》

本尼迪克特於1944年6月奉美國政府之命,開始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文化,最終於1946年完成《菊與刀》。《菊與刀》的日文譯本自1948年出版後至1999年,重印超過100次,印數超過230萬冊,全球銷售量超過3000萬冊。

儘管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菊與刀》這本書有諸多不嚴謹之處。原因在於受戰爭影響缺少實地考察,同時本尼迪克特本身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了解十分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菊與刀》這本引領了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並且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恥感文化」這一概念直到現在仍然受到學者的追捧。

下面我們簡單從三方面聊一下日本文化:

一、矛盾

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的矛盾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這本書提出的核心觀點是日本人的矛盾性,一方面,表現出一種民族整體性的自大,這種源自神道教民族優越性,直接影響到軍國主義的滋生。而另一方面,受「恥感文化」影響又表現出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激勵著日本人,表現出一種整體性謙遜、好學,並且有著過人的勤奮,這也是為什麼戰後僅僅20年日本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然從2010年之後開始日本只能是第三大經濟體了)。所以有了「自大為表,自卑為里」的說法。

多數去過日本的都認為日本人非常友善,國民素質非常高,但同時覺得日本人的禮儀過於謙卑,甚至會整體表現出一種壓抑性。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居酒屋也是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且一般的上班族在下班後都喜歡去居酒屋喝啤酒——為了給白天的壓抑一個釋放的空間。

二、等級

日本人對等級制的信賴建立在人與人以及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的觀念之上。封建時期的日本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涵「士農工商」在士之上有天皇,在商之下有賤民。這種等級制度來源於中國,從公元7世紀開始,從中國大肆引進宗教、文字、律法、官階等,但是日本並未完全複製中國的階級社會組織,缺少了科舉制度的日本把官階授予傳統世襲貴族和封建地主。因此與中國由士大夫群體構成的士族不同,日本的「士」指的是武士階級,包括將軍、各地大名、一般武士,甚至是浪人。就是說中國的「士」偏「文」,而崇尚武力的日本的「士」偏「武」。進入幕府時期之後,幕府將軍們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階層制度,為了維持封建社會安定,德川幕府把武士和農民兩個階級完全剝離開來。即使身份最低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從事生產,只能從農民手中收貢,農民只能生產勞作並且承擔很高的稅,一般在40%,最高達到過80%。

等級

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自建立以來很少發生大的變更,通常認為歷史上有過兩次比較大的階級變更:第一次是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末期以源、平兩氏為代表的武士階層奪取權利。第二次是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守護代推翻守護大名,升格為戰國大名。除此之外想要變更階級只能通過入贅、過繼之類的方法,就是完全抹去原有的戶籍,以岳父或者養父的姓生活。

這種等級制度甚至延續到了今天,有觀點認為,曾經封建等級觀念導致了日本現今的階級固化,上流社會壟斷資源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特權階層。當今日本政壇身居要職的大部分政治家是世襲議員。現在的安倍晉三內閣,包括首相安倍在內,超過半數大臣是世襲議員。之前受森友學園醜聞影響的副首相麻生太郎,與安倍家族是遠親,妻子是前首相鈴木善幸的女兒,妹妹嫁給了明仁天皇的堂弟。或許正是這樣自古以來就有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導致了當今日本被稱為的「老齡化社會」和「低慾望社會」。

三、名譽

日本人深受「恥感文化」影響,歷來對於名譽十分看重,為了名譽可以不惜生命。在中國自殺自古受到非議,《孝經》中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連頭髮都不敢「毀傷」更別說生命了。《聖經》中也有人無權輕裁自己或他人生命的說法。但日本從沒有禁止自殺的說法,江戶時代甚至對於切腹自殺還有一套完整的儀式和規程。據歷史記載,自願殉死是日本武士社會的一種習俗,在16世紀如果一個大名死了,會有15到20個家臣自願切腹殉死。本尼迪克特是這樣論述的:「日本歷史故事中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有錯誤者向正確者進行報復;另一個是凡受到侮辱必須報復,即使對方是自己的主君。這兩個主題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很常見,情節也多種多樣。」

小林正樹《切腹》

日本人是矛盾的,同樣我們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感情也是複雜並且矛盾的,一方面日本文化源自中國;但同時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忘記當年日本的侵略行徑。正如所以《老子》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因為有丑,才知道什麼是美,如果沒有丑,就不知道什麼美。應該更加辯證的看待日本和日本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姜池煙雨 的精彩文章:

TAG:姜池煙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