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釣魚城:改寫世界歷史進程的古戰場

釣魚城:改寫世界歷史進程的古戰場

文:鄢烈山

所謂「上帝折鞭」的古戰場,是指重慶市今之合川區(原合川縣)東郊的「釣魚城」。據說,這是一個「改寫」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

中國人稱之為「元憲宗」的蒙古帝國第三代大可汗蒙哥,恨恨而死在久攻未克的釣魚城下。於是,正擬進軍北非的旭烈兀,進攻南宋湖北鄂州城的忽必烈,進攻潭州的塔察兒,紛紛撤調主力軍回蒙古高原,在蒙古貴族間展開了爭奪大汗宗主地位的長期戰爭。蒙古帝國對世界的征服從此出現轉折,走向頹勢。

「上帝折鞭處」

成吉思汗(元太祖)曾越過高加索山脈,深入南俄草原,打敗俄羅斯諸侯聯軍;窩闊台汗(元太宗)的軍隊征服了除諾夫哥羅德之外的俄羅斯各國,橫掃了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中歐諸國。蒙古鐵騎所到之處,搶掠屠戮,一片狼籍,所以教皇格里高歷驚呼為上帝的「罰罪之鞭」。蒙哥大汗的死地釣魚城,以其延續宋祚20年,緩解了歐亞戰禍,流產了蒙古勁旅對非洲的征服,被世人被作「上帝折鞭處」。

1234年,南宋與北蒙聯合,夾擊滅金後,南宋出兵收復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數千里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1241年,蒙軍攻佔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蹂躪最嚴重的一個地區。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余玠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包括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救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1243年,余玠採納他招徠的播州(今遵義)賢士冉珃、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築釣魚城,移合州州治、石照縣治於其中。釣魚城築於今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城分內、外,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系條石壘成,儼然兵家雄關。城約2.5平方公里,有大片田地和豐富的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易守難攻的特點。(導遊介紹說,當時城內守軍有四到五千人,軍民共兩萬左右,「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釣魚城因此成為四川整個防禦體系的一個節點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1257年,蒙哥大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奪取四川後再順江東下,與諸路蒙軍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軍4萬人分三道入蜀,相繼佔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遣南宋降臣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合州守將王堅所殺。

宋開慶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紮營。3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7日,蒙軍攻「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城牆、城樓多為旅遊公司的仿製品,唯「一字牆」和「水軍碼頭」故壘蕭蕭,隱然可見當日景象)。9日,蒙軍猛攻鎮西門,不克。這一天,蒙古東路軍史天澤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蒙軍於4月22日重點進攻護國門。24日夜,蒙軍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退……

50多年來,蒙古鐵騎在亞歐大陸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所向披靡。蒙哥大汗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有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不期這個釣魚城卻久攻不下,蒙哥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屯兵堅城之下不如留少量軍隊圍困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一向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不肯示弱,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終未採納術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

6月,蒙軍前鋒總帥、驍將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守將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亡金降將汪德臣,不知是立功心切,還是仗著身經百戰的智與福,單騎至釣魚城下勸降,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傷,旋即不治而死。釣魚城久攻不下,又折其大將,使蒙哥不勝其忿。

蒙軍久屯于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水土不服,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蒙哥大汗於6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確說是得了痢疾。另《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合州志》等書則稱蒙哥是負了傷(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畫冊《合川釣魚城》自然取此說,並作有「蒙哥汗中炮圖」)。

7月,蒙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逝世。蒙軍被迫撤軍,護送大汗靈柩北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得不撤軍北返……世界歷史的長河因此轉了彎。

從1243年二冉築城釣魚山,到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降元,合州5縣17萬軍民以釣魚城為據點,歷經大小200餘場鏖戰,成為所向無敵的蒙古鐵騎的噩夢,「以一柱支半壁」,堅持抵抗強敵36年,確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抗戰期間,蔣介石在此地辦中央軍校的高級幹部培訓班,藉以激勵將軍們禦寇的氣節和膽略!講了那麼多,無非想說明釣魚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生幾回傷往事

作為古戰場遺址,現在釣魚城的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城牆旁炮台不遠處,有一碾炸藥的石碾,似可聞到火藥味;石碾真假難說,碾盤、碾道應該是古人所鑿。兵工作坊「九口鍋」,鐵灰色的一大片,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圓型的柱礎和製造火器的鍋狀凹坑清晰可見,坑中積水如鏡,倒映天光雲團,似有雷電孕育,並無飛鳥留影,啟人遐思。不難想像,36年攻守之間,既有楚大夫屈原《國殤》中描寫的那種短兵相接的悲壯,也有唐人李華《弔古戰場文》所描述的「主客相搏,山川震眩」、「無貴無賤,同為枯骨」的那種慘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打匈奴可以沒有衛青,可以沒有霍去病,卻不能沒有他
最多人污衊的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國不亡骨氣,斷頭不斷脊樑!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