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中國人被日本立了神社當成神來供奉,兩個有名一個極少人知道
原標題:有三中國人被日本立了神社當成神來供奉,兩個有名一個極少人知道
我們常在新聞里,電視上看到日本人參拜神社,那麼什麼是神社呢?神社大意是指日本人崇奉,供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神社,是神道教的信仰中心,是日本人的精神圖騰。神道教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分為大和神道和琉球神道。
按理說神社祭祀應該是日本的神靈,不可能是凡人。可事實上,日本也供奉凡人,只是數量極少。在這些被供奉凡人中,卻有三個中國人被他們當成了神和救世主,並為他們立了神社(靖國神社不等同於神社)。
這第一人就是徐福: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東渡大海尋求仙藥,沒找到仙藥,卻發現了「平原廣澤」(日本九州島)。為避殺身之禍,徐福決定長居於此,不回中國。並向九州島的日本人傳授中原先進的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製鹽等技術,還教給他們醫術和文化。因此徐福深受日本人的敬重。
後來,為了紀念徐福給蠻荒時代的日本帶來先進文明,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還在全國各地建造神像、神社、墓地和公園來紀念徐福。而日本佐賀、新宮等地的徐福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供奉。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甚至有的日本神話還把徐福稱為日本第一代天皇。
被日本供奉的第二個中國人就是蔣介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蔣介石對日本作出了「以德報怨」的四大決定,讓日本對蔣感激不盡!
第一,反對戰勝國對日本分區佔領;第二,主動放棄了戰爭賠款;第三,反對罷免天皇,還力保侵華甲級戰犯岡村寧次,並在受降典禮之前,允許岡村寧次不必獻出軍刀;第四,發動當時整個中國船運力的80%,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把200多萬侵華日軍安全快速地遣返回日本。
日本人認為有了蔣介石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才有了後來自由、發達的日本,於此對蔣的大度與寬容產生了無盡的感激之情,於是在國內為他建了一座神社——中正神社來紀念他。中正神社周圍種滿了日本的國花櫻花,在的門口還立有一塊木碑,碑文最後寫道:大恩無以為報,特立斯社於此,以表誠摯感謝,永世不忘。每年到了蔣的誕辰,日本政府都會組織人去供奉他。
第三個被日本供奉的中國人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小,極少人知道,但是在日本卻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元朝的林凈因。那時候,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到中國遊歷,並在浙江天童寺取經學習,因此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後來龍山德見還收了一位俗家弟子——林凈因。
1350年,龍山禪師心念家鄉,於是想回國。林凈因不忍7旬師傅獨行,便陪同他一起沿海上絲綢之路東渡日本,後定居奈良,隨師父龍山德見住進了京都建仁寺。因為當時的日本人還不懂麵粉發酵的方法,點心也多是一種又硬又脆的米餅。林凈因和龍山德見吃不習慣。
為了給自己和師父改善一下伙食,林凈因參考中國饅頭的手藝,加入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餡料,又在饅頭上描上「林」字,廣受寺里僧人喜愛,林凈因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大家還把林凈因做出來的饅頭稱作林氏饅頭,而林氏饅頭也是日本饅頭之開始。
後來,林氏饅頭也得到貴族和天皇的青睞和喜歡,當時的後村上天皇還賜了一個宮女給林凈因做妻子,林凈因結婚時,製作了大量紅色和白色的雙色饅頭,廣贈鄰里,此舉深深影響了日本人,一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婚禮上,還有送紅白饅頭的風俗。
林凈因後來生二男二女,他的饅頭手藝也被後代繼承,還開了幾家分店,後來,為躲避戰亂,改姓「鹽瀨」。其中一位林凈因的後代還特意到中國宮廷學習點心製作技巧,學成回日本後,在東京重新開饅頭店,店號為「鹽瀨」,還曾被授予「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的招牌。
林氏鹽瀨饅頭,受到了各代幕府將軍的喜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皇室的「御用點心」。後來,林氏饅頭在日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日本人喜愛的一種食物。對日本點心業的開山鼻祖林凈因,日本人不敢或忘,尊其為神。後來還在日本奈良的漢國神社設了一座「林神社」來紀念林凈因。
每年4月19日,「林神社」都會舉辦「饅頭祭」,這一天,日本全國各地的「和果子」點心業主,都會齊聚這裡,向日本點心業的祖師爺林凈因祭祀,供奉大量的紅白饅頭。(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沙俄到底讓中國失去了多少領土?事實上達1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戰前後的民國真的很弱小?其實不然,世界前7名還是能排上的
TAG:Empero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