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0萬年前的中年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200萬年前的中年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作者:[英]大衛.班布里基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7頁數:272

或許,看到這個題目,你的第一反應是,200萬年前有中年人嗎?不是說現代醫學普遍提高了人類壽命嗎?

學者栗月靜在《被發明的「中年」》一文中提供了一組美國幾個世紀以來的平均壽命數據。在1800年,一個常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到了1900年,人的平均壽命增加到47歲;1950年,人平均能活到68歲;現在,人平均能活到78歲。很顯然,20世紀以前沒有中年。

再往前,中世紀,人的平均壽命非常低,人生四十古來稀。再往前,史前人類食不果腹,生存條件惡劣,沒任何醫療技術,不是死於飢餓,就是死於非命。

想到這裡,不禁升起一股做現代人的幸福感。在這個時代,才有中年人。下面告訴您事實,您先扶好眼鏡。把眼光往前拉,穿越1800年,穿越中世紀,穿越農業時代,進入衣不蔽體的史前人類時代。那時人的壽命比現代人還高!中年人是妥妥的存在。

是1萬年前出現的農業社會,拉低了人類整體平均壽命。可能你會問,農業社會讓人穩定安居,人們不用再東奔西跑,無處遮風避雨,也避免了被野獸咬死。怎麼壽命反而更低呢?這和三個因素有關,一是飲食種類單一,影響營養物攝入。二是人類開始和更多動物以及動物身上的細菌近距離接觸。三是人口密度過高,導致疾病肆虐。

好,史前人的壽命更高,也產生了中年人,那和我們有什麼關係?這就是英國動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的著作《中年的意義》試圖告訴我們的:中年人,之所以開始體態老化,好為人師,那都是幾百萬年間形成的進化結果。與漫長的史前的幾百萬年前相比,1萬年的農耕生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對於我們形成中年現在這個樣子,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這本書的作者大衛.班布里基是生殖生物學家,擁有動物學學位,是劍橋大學獸醫解剖專家,曾出版過科普著作,用動物學研究方法來分析人類的心理特徵。鑒於作者的身份,《中年的意義》中不少把動物與人類相併比較的段落,彷彿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在地球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角色。

全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18章。第一部分講中年人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第二部分講中年人的心智,第三部分進入中年人的生活,包括性愛、戀情、結婚生子等。這本書在我看來,有兩個關鍵詞,可以重點聊一下,一是「演化」,二是「誤會」。

演化出來的中年人

人們說,人到中年萬事休。人們還說,「中年是狗日的現實「。青春的蓬勃激情早已死亡,鏡中浮現出的隱隱白髮,消融不掉的游泳圈,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厄,單位里賣笑的無奈,這是中年的標配。對於個體來說,除了變老,中年還有什麼意義?

不要妄自菲薄。人類歷史幾百萬年地呼嘯而過,演化出中年來,自然對整個人類有著重大意義。在狩獵採集時代,中年人是部落的供應者,是文化的傳承者。正因此,人到中年,大腦才到達了認知的頂峰,也達到了思想和情緒的平衡。所以,中年人考慮問題更全面,更少情緒波動。如果人到中年依然像年輕人那樣歷經情緒高峰低估,那麼中年的日子是非常不好過的。

正因為中年人是文化傳承者,要把經驗知識傳授給下一代,自然地會固守已經掌握的東西,這就演化出貌似死守規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年人。除了演化這一層面外,這也是腦部變化的結果。人在不同年齡階段,腦結構會發生變化,腦中釋放的化學物質也會變化。

作者大衛就此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共同的基因傳承。年輕人和中年人可以不用對立,可以從一個整體、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一個人年輕時,不得不年輕,充滿了青春荷爾蒙,但到了中年,身體上的化學物質會變化,必然會轉變思考方式。二者都受發育時鐘的控制。中年人對此應更有體會,因為他們理解年輕時的心情。這或許是二者之間可以增加理解的一個切入口。

從社會角度來說,年輕人和中年人各自發揮作用。沒有年輕人,很少有人想到改變。但沒有了中年人就失去了文化記憶,人類生活將變得混亂。「有益的人生必須是變化與延續之間的平衡。」

人類演化出中年,是為了把已經習得的經驗傳授給經驗還不豐富的年輕一代。所以,中年人的各種感官開始退化,因為在部落里有年輕人可以充當他們的眼耳口鼻。中年人主要承擔協調組織的功能。

為什麼中年人普遍感覺時間過得更快?作者也從演化的角度給予了解釋:因為1萬年前,中年人養育子女的責任承擔得差不多了,死亡又迫在眉睫,時間增加了緊迫感,迫使他們儘快把經驗傳授給下一代,有利於種族繁衍。

肥胖也是演化來的。在採集狩獵時代,為了應對時不時的饑荒,需要在身體里貯存脂肪。所以,當你猛烈進食時,身體就判斷饑荒來了,開始為你貯存脂肪。美國暢銷書《明年更年輕》這本書就是利用這思路幫助人們減肥健身的。

被誤會的中年人

誤會一:

我們通常認為,中年人的各種感官開始鈍化了,不如年輕人了,而中年似乎也應該把位置讓給年輕人了,可是我們明明看到的是中年人,在社會上握有在經濟上政治上更大的話語權,這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他們的積累嗎?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書中提到一項測試,這項測試表明中年人的各項認知能力正處於人生的巔峰時期。有時速度並不是評判的唯一標準,雖然中年人的,大腦處理速度確實比年輕人慢了,但是考慮事情更為周全。人到中年,較少再因人際衝突感到煩惱,避開不愉快的,珍惜餘下時間結交有益的,不浪費時間。對於爭論,也有了換位思考能力,內省能力。人們都以為中年就定型了,其實中年人的大腦還在發育。

誤會二:

人們都說,20歲的男人喜歡的是20歲的女人,40歲的男人喜歡的是20歲的女熱,60歲的男人喜歡的還是20歲的女人。這本書的作者大衛是男人,他告訴我們不是的。男性確實常覺得年輕女性迷人,這是有生理學和演化學基礎的。但真正去誘惑年輕女人的衝動,並不像我們想得那麼無法抗拒。首先,人步入中年,在愛情與性方面眼光也會改變,會傾向於認為中年人更具有吸引力。我是女人,男人我不知道,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說一點女人的看法。20多歲時,想到40多歲的男人,覺得他們都是一半進了墳墓的半老頭子,但現在的我,已經對20多歲小夥子失去了興趣,更多關注的還是40多歲的男人。或許有些女人隨著年齡增長,反而開始喜歡小鮮肉。前提是你也有足夠的資本。再者,男性通常會與長期伴侶廝守,一起養育子女。只是想到約會、尿布、撫育幼兒的世界,就會讓他們回歸正軌。

說點中年出軌的事。現在進化心理學比較流行。男人出軌,會說「這都是幾百萬年前老祖宗進化出來的呀。那時候,外遇成本低,而且還能留下自己的基因,導致生於現代的我面對誘惑時考慮不到後果。」告訴您,採集狩獵時代,女人外遇一樣成本低,而且還能有更多雄性幫忙照顧下一代,得到更多的資源。男女在面對婚外誘惑時,有著一樣的衝動。但顯然讓我們願意彼此忠誠的,是另外的東西。演化之手並不是牢不可破地控制著我們,人仍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大衛在書中也顛覆了許多「常識」,讓中年人可以放心地晚些生孩子,而不必為概率極低的流產、低能兒擔驚受怕。雖然晚生孩子有悖於演化遺傳。中年人得自於演化遺傳,但並不是受其控制,仍然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大衛在書中最後一頁說「我們都有自由、時間和智慧在中年做想做的事。」

這本書的一個風格是,寫作偏向學術化。大衛在書末列了23頁的參考文獻,很多都是學術期刊,比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the signs of pregnancy,sex and marital therapy, the changing face of disease。故此,《中年的意義》科學分析多,缺少故事,稍顯枯燥。比如關於女性停經那一張,作者講了六種見解,然後告訴讀者,這些見解都是錯誤的,但沒給出自己的觀點。如果作者能通過講一個故事,或者找一個切入點,把這些理論和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可能更容易看得下去。不過,如果讀者對學術理論研究有興趣、又希望積攢素材,或許讀起來會興味盎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得說 的精彩文章:

不要給孩子套上思維的枷鎖

TAG:路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