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閻錫山:容我一點光陰,寫幅輓聯以慰平生

閻錫山:容我一點光陰,寫幅輓聯以慰平生

閻錫山跟著蔣介石去了台灣,性命是保住了,但是卻沒有了軍權,這對於做了38年土皇帝的閻錫山來說,是否有點殘忍,當慣了山大王,現在做隱士,誰都受不了,但閻錫山認命了,財權不帶來死不帶去,無權無勢的閻錫山似乎看淡了,也淡泊從容了。

閻錫山的最後十年是在台灣陽明山度過,勞碌一輩子的閻錫山沒有了兵權,反而是一件自在的事,以前做軍閥時,時常與人爭地盤,與日本鬥法,還要治理好山西,真是勞心勞力,現在退下來,終於可以管管自己的事,終於可以「一身簑衣任平生」。

退下來的閻錫山,喧囂一下靜下來,有大把的時間需要打發,於是,他脫下了官服,拿起了筆寫書,記錄了自己大半生的人生歷程和感悟,這也當作他離開這個世界留下後人的禮物。連自己也沒想到,他戎馬一生,到人生最後階段還可做了一回書生。

在十年中,他竟然寫了20本書,可謂是著作等身。這些書都是記錄他的人生足跡和探求中國未來大同之路,以及他對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的一此看法。這些史料,對研究清末民初那段歷史時期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價值。

閻錫山的友人張日明回憶,閻錫山辭掉行政院長之後,就選擇在麗水街隱居,任風雲如何變幻,他都不問世事,過了半年,他才搬到風景怡人的陽明山來居住,除了這裡適宜養老之外,他可能對王陽明的那套「知行如一」的哲學感興趣。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晚年的閻錫山很懷念家鄉山西的一草一本,還有他的父老鄉親,他多想回家鄉看看,與親朋戚友敘敘舊,看看年少時成長的地方,但現實的條件卻不允許,那隻能在夢裡重回故鄉,感受片刻的感動。

閻錫山年紀越大,思念家鄉的情感漸濃,他特定把居住的屋子門窗徹成窯洞的橫樣,甚至在台灣開山闢土,建窯洞來住,感受一下窯洞冬暖夏凉的好處,但由於台灣與山西的氣候條件差別太大,最後還是放棄了。由此可見,昔日統領千軍萬馬的大軍閥閻錫山是一個很念舊之人。

閻錫山平日的飲食很簡單,沒有山珍海味,沒有滿漢全席,只是簡單不能再簡單的「饅頭配青菜」、粉麵條之類,菜式都是一些豆腐、雞蛋、魚乾等。可能,他見過繁華炫麗之後,才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句話的真諦。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走完了自己人生之路,終年78歲。臨死前,他給自己寫了一副輓聯:有大需要到來,終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上聯寫他憑著辛亥革命的浪潮,一舉成了山西的大軍閥,下聯寫國軍敗退去,就再難也重回故土的機緣了。

(原載於今日頭條 私享心悟:閻錫山最後的生活歲月:一頓飯饅頭加青菜,臨終前給自己寫輓聯)

閻錫山死前,曾囑咐家人七點:一、一切從簡,不易奢侈;二、收輓聯,不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木;四,早日出殯,不要久停;五、不要放聲大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一百段和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選作的《補心錄》一篇。

閻錫山入殮封棺之時,裡面只放了一支鋼筆、一把用來剪鬍子用的小剪刀,很是簡樸。

遵照閻錫山的遺囑,其親屬在靈前以及院門內外貼上了數副他自己生前就寫好的輓聯。

一副是:

避避避,斷斷斷,化化化,是三步功夫;

勉勉勉,續續續,通通通,為一等事功。

還有一副則是:

擺脫開,擺脫開,沾染上洗乾淨很不易;

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來甚為難。

貼在院中的為:

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

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

橫幕:公道愛人。

貼在院門上的為:

難在兩間,才稱善;

中到無處,始叫佳。

橫幕:循中蹈對。

在這個有一千五百多人前來弔唁的葬禮上,幾乎所有人都對這些輓聯感到驚詫莫名。甚至有人說,閻錫山一生喜歡故弄玄虛,臨終前還留此千古一謎,讓人動腦猜想。

單從這些輓聯上即可看出,晚年的閻錫山已經遠離了那個當年叱吒一方的梟雄,不管是因為現實困境還是真正的人生頓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少了諸多的鋒芒,多了一些無可奈何的鎮定和凄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深情回憶 父親馬烽和他的《劉胡蘭傳》
割股奉君湯,丹心與日煌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