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中籃白點彩虛扁壺

清中籃白點彩虛扁壺

此壺形制與無彩繪虛扁壺相若。高10厘米,長22厘米,600CC左右。紫泥,無款。

此器甚大,形似扁燈,式度凝練,結構端雅。泥胎堅緻,略泛紅栗色,壺流圈把造工渾樸大氣。壺蓋、口沿及底足圈線修飾講究,全器健碩簡約,技藝嫻熟。全壺以藍白點彩裝飾,為清中期流行風格,聊備一格。正面藍白彩繪花卉圖,白彩繪四個篆書壽字,並用紅彩繪蝙蝠一隻。背面及蓋面繪折枝蓮紋。燒成狀況良好,表面肌理豐富,製作手法用古法泥片鑲接打身筒成型,其壺身極扁而有勁,口頸與壺底外輪廓呈反彈弧線構成,這是手工成型技法中難度最大的一種稱之謂「剎凹法」口頸重合為母子線,扁珠鈕,呈圓弧。彩繪裝飾是在紫砂泥繪的基礎上,在宮廷琺琅彩裝飾的影響下吸取粉彩工藝發展而成,是乾隆後一種新的裝飾手法,此壺為完整品。

單孔,一彎流。清李漁《雜說》:「凡制砂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優,再曲則稱棄物矣。」可見,一彎流形制的紫砂壺,代表了文人雅士的審美偏好。

虛扁一式,創於大彬。後世多有臨摹之作,佳構不斷,以清中期居多。此壺的泥料、製作細節和籃彩都表明其為典型的清中期之作。

受皇室成員喜好的影響,清代康熙朝出現大量以紫砂為內胎,外施彩釉的紫砂壺。為迎合皇室的審美喜好,地方官員把紫砂壺進行二次裝飾燒造,作為貢品進貢宮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紫砂髹彩工藝大行其道。

清代阮葵生所著筆記小說《茶餘客話》載:「近時宜興砂壺覆加饒州之鎏,光彩照人,卻失本來面目。」可知當時人們已覺此種彩釉裝飾之弊端,即失去紫砂壺質樸清雅的審美特徵,且紫砂胎上的彩釉常產生氣泡孔及棕眼,更堵塞了紫砂泥特有的雙氣孔,失去透氣性,使其在實用上喪失特色。故而,嘉慶、道光之際,此類裝飾即已式微,偶有出現也屬點綴性裝飾,奢華不在。其後,楊彭年和陳曼生橫空出世,他們所創製的紫砂茗壺成為引領風尚的傑作。

日本奧玄寶先生所著《茗壺圖錄》中就收有虛扁壺一具,取名為「趺坐逃禪」。

具體記述如下:右通蓋高一寸四分三厘,口徑二寸八厘,腹徑三寸六分四厘,深一寸一分,重四十四錢強,容一合。流灣而短,鋬環而整,腹匾而大,胎淺而虛,最宜注淪。《茗壺系》曰「宜淺不宜深」是也。但惜形失於大耳。底有小印二,曰「荊溪」、「龍文」。泥色紫而梨皮,大率與「藏六居士」同質,通體或如結跏趺坐,宛然有物外之貌,故號曰「趺坐逃禪」。

王維詩曰:「嫩草承趺坐。」

杜甫詩:「醉中往往愛逃禪。」

奧玄寶為日本明治(清同治)時期中國紫砂藏家和學者。其所著《茗壺圖錄》中,收有陽羨茗壺32具,「趺坐逃禪」(虛扁)為其中一具。

奧玄寶又名奧蘭田。他愛壺成癖,且對癖有其獨特的見解。《茗壺圖錄》自序:「人非聖賢,孰能無癖?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杜元愷有《左傳》癖。老杜云:『從來性癖耽佳句』,白樂天云:『人皆有一癖』」在引經據典後,他得出每人不能無癖的結論,並對「癖」進一步作解釋云:「癖者,嗜好之病而發於性情之不得已耳。」其後他又列舉了歷代有癖之名士。對於他自己來說,「予於茗壺嗜好成癖焉。」嗜好到何種程度?只要是茗壺「不論狀之大小,不問流之曲直,不計制之古今,不說泥之精粗、款之有無,苟其適於意者,輒購焉,藏焉。」又怕這些壺把玩時間長了,「毀滅難保」,於是作圖以記之,後又興起以文字將自己及諸友所藏之32把茗壺作詳細描摹記載,這就是《茗壺圖錄》的由來。

茗壺的壺名很能體現一個作者的文學品味和知識修養,奧蘭田不但「嗜壺成癖」,而且「愛壺如人」。在他眼中,每一把壺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因而他用擬人化的方法給《茗壺圖錄》中的32把壺都取了一個人的名字,並稱之謂「注春三十二先生姓名字型大小」:「梁園遺老、蕭山市隱、鶴氅神人(瓷壺)、漁童、樵青、獨樂園丁、卧龍先生、出離頭陀(錫壺)、傾心佳侶、趺坐逃禪、藏六居士、凌波仙子、方山逸士、陶家佳友、佩蘭女史、帝鄉仙、儒雅宗伯、鐵石丈夫、銀石醉客、繡衣御史、一枝棲隱、老樗散人、浴后妃子、卧輪禪師、紅顏少年、採薇山樵、連城封侯、壽陽公主(瓷壺)、風流宰相、逍遙公子、斷腸少婦」。奧玄寶對「趺坐逃禪」壺的描述「腹匾而大,胎淺而虛」抓住了此壺的「虛」和「扁」兩大特徵,並點出了壺名的出處,王維和杜甫的詩句,得其神韻,頗為貼切。

《茗壺圖錄》收錄32把茗壺中,除2把瓷壺(氅神人壺、壽陽公主壺)、1把錫壺(出離頭陀壺)外,其餘均為紫砂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低調vs舊時光 的精彩文章:

鴻茅酒事件大家談

TAG:低調vs舊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