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01

前兩天,我家小傢伙不聽話,在我面前鬧情緒。我就耐心地守在他邊上,準備等他哭完,再跟他溝通。

一位來家裡作客的鄰居卻看不下去了,說:


你這不行的!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不成材,老話是沒錯的。

說完,他還特爽快地跟我分享了他的心得:我兒子要跟我使性子,我當時就胖揍他一頓。打完就消停了。你看他敢在我面前這樣鬧?

我禮貌性地沖他笑笑。

這位父親一定是忘了,他的兒子跟自己的關係有多麼糟糕,看向他的眼神又含有多少怨恨。

然而並沒完。

隔了一天,他又熱情地安利給我一篇文章,標題赫然寫著:今天你捨不得打孩子,明天孩子就打你。

內容讀起來的確蠻通順的。講了很多扎心的真實例子,比如孩子小小年紀不學好欺負人的,比如因為大人不順著自己,直接蹬鼻子上臉,對爸媽拳打腳踢的。

這位中國好鄰居,還幫我做了個總結:別覺得孩子小就不管他;從小偷針,長大偷金;不打不罵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前兩句我同意,到最後這一句,抱歉我不敢苟同。

我當然理解,的確存在忍不住打孩子的情況。我不願意去指責這些偶發的現象。在我去指責他們之前,這些父母可能已經非常內疚了。

我反對的,是理直氣壯地認定,孩子是非打不可、不打不成材的。

  • 第一,你定義的成材,和我定義的成材不一樣。

如果你的「成材」指的是聽話懂事,那麼抱歉,我寧願孩子在我面前趾高氣揚,也不願意他出於恐懼而畏首畏尾,低聲下氣。

如果你的「成材」指的是俗世意義的名利,那麼也許你聽過王朔說過的一句話:什麼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話雖然糙了點,說得卻再明白不過,大家標準不同罷了。

誰說孩子都要過整齊劃一的人生?

  • 第二,若說需要給孩子立規矩我雙手雙腳同意。但你說,不打不罵是養孩子唯一的辦法?說它是最無能、最無用的行為還差不多。

有多少父母,口頭上以為自己是在理性地「教育」孩子,實際只是抑制不住自己莫名的內在衝動?

有多少父母,憑藉暴力向孩子展現自己的權力和優越,就是不敢承認,自己面對孩子有多麼無助,對於孩子的行為有多少不解,對於養孩子這件事有多麼的無計可施!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02

既然挨打的是孩子,既然都在說「為了孩子好」,那孩子就是主角。

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都哪些孩子挨打?

  • 第一種,是平時本來就乖的孩子。這些孩子挨打的次數較少,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沒什麼大問題。基本上,他們就是身心健康的小孩。所以,對他們的體罰純粹就是錯誤的。

我一個朋友就是這種乖小孩。她至今記得被父親毒打的情形。甚至已經記不清為了什麼。就記得被父親追著滿院子奔跑的恐懼感和羞恥。

她說,挨過的那些打沒別的用,只讓我感覺到沒有尊嚴,害怕,覺得自己糟糕,以及最後不得不屈服於暴力。

最無奈的是,我認識的幾個朋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挨打的事,都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挨打。他們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會值得父母那麼大動肝火。

這其實也意味著,他們的父母打孩子的那份「好心」,算是白費了。

既然孩子根本沒搞清楚被打的真正原因,那麼即使他們真的犯了錯,也不知道到底如何避免下次再錯。

絕大多數時候,孩子犯了錯,根本不需要責打,你做兩件事就好了。

第一個,要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比如,弄亂了東西要自己收拾,影響了別人要道歉。

第二個,是幫孩子從錯誤中獲益。比如孩子搞壞了家裡的物品,那麼你可以帶著他,學習如何動手修復那個物品;修復過程中還可以及時給以鼓勵,讓孩子明確知道:

做錯事不可怕,改過就好。

不僅如此,父母的恰當引導還能讓孩子得到方法上的指導,明白怎麼改正自己的行為會比較合適。

最後是得到心靈上的補給:爸爸媽媽會一直支持自己的。

  • 第二種挨打的孩子,是平時真的很調皮,看起來特「討打」的孩子。這種孩子似乎只有挨打以後才能變聽話。這個改過自新的表現,往往被認定是打孩子有效的證據。殊不知,這是個嚴重的誤解。

我認識一個男孩就屬於這種。

他的父母很忙,顧得著就管一下孩子,顧不著就不聞不問。他在學校裡頭經常闖禍、惹事,迫使老師喊家長。每一回,似乎都要靠他爸爸一頓打,才能讓他消停一陣子。

真是暴力見效了嗎?

其實,這是一場交響樂,父子二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首先是爸爸大發雷霆,追著兒子打——那個畫面雖然有些滑稽,但卻足夠讓孩子滿意;至少他成功勾起了爸爸的「重視」。

接著,是爸爸覺得內疚,試圖通過安撫去彌補孩子——這個續曲就更中孩子下懷了;他下次還會繼續下意識製造機會,以便吊起父親激動的情緒反應,並享受其中。

所以,如果父母不明白孩子背後的這個邏輯,一直妄圖通過打去解決問題,結果只能抓瞎。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什麼?

說一個關於養寵物的有趣細節吧。

一個朋友曾經抱怨說,他家的金毛可淘氣了,時不時把屋裡翻個底朝天,還把錢包里的幾百塊錢直接給撕爛了。

另外一個養了很多年金毛的朋友則說:


知道嗎,這是金毛寂寞了,需要人來陪了。有人在家,金毛從來不搗亂。

她這樣一說的時候,我當時就深受觸動。

養孩子也同理。

一個覺得自己被冷落的,情緒不好的孩子,他的行為就會是不乖的。尤其那些反覆出現的行為問題,背後都有未曾被關注的情緒。

父母要緊要做的事,是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並通過陪伴去消解孩子的情緒。

心理需要被滿足了,行為問題自然就會消失。

沒錯,通往孩子心靈的路,從來就這一條:尊重,看見。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03

可仍然會有反對聲音。

就有一位父親這樣對我說:


我小時候就是被父母打過來的。我一點兒不記恨他們。我甚至感激他們曾經對我的責打!

外在看起來,他的確擁有一定的成就。然而,他的嚴厲也給身邊的親人帶去了極大的困擾。

他很專橫,專制,無法接受反對的聲音。很容易情緒焦躁,或者變得尖酸刻薄。

所有外在的那些所謂強大和成功,背後都是恐懼和脆弱。

我還認識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她是在父親的毒打下長大的。儘管她花了很多時間去成長,卻至今無法走進親密關係。

不是她不願意,而是無法擺脫曾經的羞辱、恐懼和對人的不信任。

為了迴避曾經的糟糕感受,她寧願割斷跟外部世界的深度鏈接。

很多小時候有過類似遭遇的人,成年後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惜,他們中的很多人,再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又會沿用父母當初對待自己的方式。

他們會說,孩子總是要打的。

這樣說的時候,他們其實做了下面這一連串的事:

第一,他們要杜絕回憶起自己當初承受的懼怕、委屈以及憤怒。

第二,他們要學會否認,打人是不痛的,我看不到孩子的痛苦。

第三,他們向孩子傳達了一種價值觀:拳頭是最厲害的武器。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向暴力認同,向施虐者認同。

第四,也是最要命的,即這樣頻繁打孩子,只會把孩子打皮了。因為父母打孩子都沒有羞恥感,孩子也就學會了;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也不會有羞愧感與反思。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了,真的可以不用打孩子嗎?萬一有一天,熊孩子危害社會怎麼辦?

那麼,真正出了問題的孩子,到底來自哪種家庭?

  • 一種是父母缺乏起碼的界限和底線。

比如這樣的: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還有這樣的: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你可以說這些父母太「溺愛」孩子。但在我看來,這種父母不僅界限上存在問題,價值觀也有問題。

他們比自己的孩子更需要接受社會改造和再教育。

  • 一種是父母完全不愛孩子。

比起來前述那些孩子,這些父母是有人格層面的問題的;別的父母忍不住打孩子,至少還會有疼愛孩子的情感作為前提。這種父母除了打孩子,別的什麼都給不了。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絲毫的愛意,他們很容易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

嚴重者,會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

所以,這些孩子的問題,真的是靠揍一頓就能解決的嗎?

不不,我看需要挨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吧?

「小孩子是一定要打的,不打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呵呵……

如果一個大孩子打一個小孩子,我們會說,那叫欺負。

但是當一個大人去打一個孩子,我們卻說,那是教育。

最可怕的是,還有人說,「打是親,罵是愛」。

最後,仍然借用王朔的一段話結尾:


全社會最普遍的暴力,就是家庭暴力,打老婆都是其次,打小孩很常見。而且有人居然非常無恥地認為,這是正常的,說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

我打死你這叫愛嗎?你要是愛我就表現出來,讓我感覺到你在愛我。你把我往死里打,這叫愛?如果這叫愛,這愛就是罪惡滔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木育兒 的精彩文章:

泰戈爾送給孩子的禮物:詩和遠方,美到入魂
同伴一句話,7歲孩子要跳樓!只因為父母離婚後,做錯了這件事

TAG:積木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