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中的處世之道

《論語》中的處世之道

《論語》中的處世之道

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即與天、與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與自然環境、他人社會、自己內心的關係。

處世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這必修課難度很大,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學好,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那麼,《論語》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處世呢?

首先是光明磊落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寬廣,襟懷坦白,事無不可對人言。而小人內心陰暗,常懷私怨,因而憂心忡忡。

君子注重個人修養,儀態氣度上平和坦蕩,而不是傲慢無禮,小人則相反。

所以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裡泰是平和坦然的意思。

朱伯廬在《治家格言》中說「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現實社會中有的人自身貧窮,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露出一副點頭哈腰、奉承拍馬的卑賤神態,這種向人討好的人,是最可恥的。

而富貴的人如果遇到貧窮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視對方的神情,這種人的人格就是最為低賤了。

其次是學會反省

反省能力是一個人的自我審視,自我矯正能力。

要做到磊落坦蕩,需時時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反省自己,做到無愧於心,這樣就不會憂愁和恐懼了。

曾參說「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教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可以理解為對單位、對上級的竭誠盡責,始終如一,沒有二心。「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誠是對待事業和上級的最大美德。

誠信是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品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講信用的人辦事是沒有底線和原則的。沒有人信任不誠信的人。

「夫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反省自己,沒有發現值得愧疚的事情,這樣就沒什麼擔心害怕的了。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孟子說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第三是常修口德

子貢和孔子討論修身之忌的時候,孔子說,君子「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意思是說,君子厭惡說人缺點和不足的人。俗語說的好,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古今中外有多少禍害是由說人是非引起的。

背後說人是取禍之道。

《弟子規》中也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疾之甚,禍且作。」

佛教中對人們的言語修養要求是不「妄言、兩舌、綺語、惡口」,其中兩舌就是背後搬弄是非。

所謂居下流而訕上者,是指那些欺下媚上,靠花言巧語取悅上司的人。

提到孔子論言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特別重視實踐,反對那些花言巧語、大話空話的人,認為應該少說多做。

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說大話,光說不做是可恥的(「恥其言而過其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美食?在這裡讀書你還沒去過宜家就out啦
Luana 京都一民宿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