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沒有句點,已經很完美了

《後來的我們》:沒有句點,已經很完美了

三周前,4月28日,看完《後來的我們》,回家,洗漱畢,倚著床頭敲下一些話,很散,待到現在再去理邏輯,發現對電影的印象已經沒那麼清晰,於是胡亂修改一通,希望不至於詞不達意。

也許是隔壁座吃的炸雞太香,走來過往的太多,交頭接耳的太多,《後來的我們》放映開始後我並沒有立即入戲。雖然這樣,我還是刻意看了一下開頭的字幕,更是沒放過廣電過審字型大小——168號,很吉利。接著注意到的就是特別鳴謝對象張艾嘉、五月天,贊助商里打頭的春風文創(劉若英的老公在北京開了一家名為「春風習習」圖書館,想必都有關係)。監製張一白說,一個導演的誕生,就是見人情,見人生,見人性。想來這就是劉若英見人情的部分。

更何況,落到電影中段,在地下鐵賣藝唱《匆匆》的那位還是李宗盛的弟子李劍青(一直懷疑見清的名字和劍青不無關係)。劉若英和李劍青有很好的私交。李劍青為人似乎低調,劉若英經常在演唱會上特意介紹樂手李劍青,又或在自己的微博上為李劍青打歌。這都讓懂的人看到了劉若英的良苦用心和善意。

電影中唱著《匆匆》的「流浪歌手」李劍青

但是,作為一名導演,良苦用心、拳拳善意顯然並不足夠。就處女作來說,《後來的我們》是個巨大的成功,一個框架還算清晰的故事,妙不可言的攝像(尤其是樹林、雪原的大場景),讓人又能大笑又能大哭的劇情和台詞,還有實力派演員們的傾情投入,甚至是十幾億的票房。但,缺點也同樣明顯,乃至太明顯。

電影中火車開過白雪皚皚的原野

首先,就是故事的碎片化嚴重,由於選擇穿插敘事的方式,時空轉換有時過於突兀,導致觀眾的情緒經常從高點倏爾抽離,落下,茫然無措;電影製作的彩色斑斕的過去和黑白陳舊的現在,可能有許多用意:區分今昔?讓演員的形象更為接近理想的樣子?暗示青春已逝的無奈?不管是哪一種,都讓我覺得略顯刻意,反而讓故事本身不單在情節上,更在視覺上產生了斷裂感。

當然,故事的不連貫也可以闡釋為一種好的用意導致的難以避免的尷尬,電影本身暗示的可能是世界上許多愛情都是莫名其妙地無疾而終,甚至無法連接成和洽的情節,發生了就發生了,但顯然,這樣理解的話,鋪墊依然不足,觀眾的情緒是被一瞬間挑起的,是一場瓢潑,而不是「隨風潛入夜」式的溫潤。

其次,某些台詞欠妥。奶茶肯定是個文藝女青年,但在電影的許多地方,台詞雖然文藝,卻顯得不夠自然,讓人有隱隱的尷尬。其中違和感最重的要數在重逢的時候,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又或是出於宣傳的目的,見清說了一堆「如果」之後,突然冒出一句「我們什麼都有了」,半晌小曉接了後半句「卻沒有了我們「。兩個人沒有劇情的行走聊天,如何單靠平淡的話語一步一步將情緒磨合得由淺至深,就特別考驗台詞,如《愛在日落黃昏前》中,男女主角一路上全在聊些有的沒的,卻讓人覺得舒服、美好,相較之下,《後來的我們》本身太想傳達那種戀人重逢時夾帶遺憾又很是留戀的情緒,反而造成用力過猛,不舒服了起來。

除了故事碎片化和台詞欠妥這兩個相對比較嚴重的問題之外,就是橋段與其他電影/電視的相似。當然,太陽底下無新事,電影無疑有意無意都會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這也促成了考驗一個電影團隊成熟與否的標準之一——是否能用相似的原材料炒出一盤與眾不同的美味佳肴。在這一點上,《後來的我們》可能有點失手。這其中當然有單個的情節或台詞的問題,但一部分也是因為故事的碎片化導致觀眾不自覺地將情節不當地切分開來。當有機整體被破壞,看到的只是局部,相似感就會愈加強烈,這就好比看貓和老虎,只看毛髮、眼睛等一個地方,似乎有許多共同點,但一旦全景展現,就會發現其本質的不同。

電影中「跳床」那一段讓人想到《將愛》(同樣也是張一白監製的電影),父親蒸煮那一段自然想到《飲食男女》。從中都只看到相似,沒有看到超越。最明顯的當屬說」miss「的那一段,讓人想到《每當變幻時》,不過,從周冬雨的口裡說出來,就覺得比楊千嬅的缺了那麼幾分滄桑的味道,更別說是這是老調重彈。

《每當變幻時》中對「miss」一詞的解釋

而更難以讓人察覺的是那段關於「我們有沒有愛過」的對話。電影里,重逢時,見清問,我們愛過嗎?小曉說,我一直愛著你。黃磊和劉若英在《似水年華》里也問過這個問題,最後一集里,文和英守著一盞燈聊了一夜,文問英,我們愛過嗎?英說,愛過。文說,有多久?英說,一瞬間。文追問,那剩下的呢?英說,是無盡的掙扎與想念。顯然,黃磊導演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更文藝也更細緻。看電影時,當見清問出那句話,心裡一揪,怕小曉給的是同樣的答案,又怕是不一樣的答案。因此,當小曉說出「我一直愛著你」的時候,既釋然,又失落。

《似水年華》中的臨別對話,後來他們再也沒見

其實,這部戲的題材並不符合我對劉若英的期待,我總覺得奶茶應該能拍一些更淡然又溫情的電影,甚至不需要愛情的參與,親情就足夠。剛開始有消息出來,說劉若英要拍電影,傳的是她會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易副官》搬上大熒幕,當時心下一喜,因為這個故事背後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同時放小了看,也有著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人性的溫暖。然而,顯然,最後計劃沒有成型,轉而變作了《後來的我們》,這樣一個和劉若英多年以來廣為人知的人設相符的題材。可是,其實劉若英的許多演唱會,尤其是2000年的那場單身日誌演唱會,某種程度上都勝於這部電影。

《單身日誌演唱會》上張艾嘉、劉若英、李心潔,20、30、40三個女人一台戲,又演又唱

電影上映前,劉若英上喜馬拉雅直播時說,她這是商業片,不是文藝片,主持人覺得不可思議。但不能不說作為一個集體的勞動成果,再文藝的導演也只是電影製作中的一環,在消費至上的時代,商業是無從躲避的字眼,是不住滾動的車輪,無可阻擋。

還是期待奶茶的導演生涯不會只有《後來的我們》,還能像她的張姐那樣,對社會、人性等方方面面有更多更深的挖掘。不恰當地套用陳奕迅唱的主題曲:「沒有句點已經很完美了」。希望這部電影只是個開始,只是個頓號。

突破所謂單身文藝女青年人設的時候到了,奶茶(其實你從來都那麼討厭被綁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知嘮 的精彩文章:

TAG:大知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