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往事麻石街】廖正華老師

【往事麻石街】廖正華老師

廖正華老師

文/楊衛

因為我自小不喜歡讀書,卻對繪畫感興趣,所以,父親怕我不讀書學壞,只好順著我的興趣與愛好,讓我學畫,並幫我四處尋找老師。我與廖正華老師結上師生緣,就是通過父親的關係。

廖正華老師是我父親的老友,曾在我的家鄉——湖南省益陽地區原文化館擔任創作員,早就在益陽美術界聞名遐邇。能得到這樣一位名師指點,我學畫自然可以避免少走許多彎路,所以,父親向我提議後,我便欣然應許了。

廖正華(左 )金春華(中)楊林山(右、作者之父)

現在,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廖正華老師的情形,時間應該是1984年春,地點在益陽劇院旁邊。那是益陽地區文化館的舊址,當年廖正華老師的創作室,就在一排舊式的平房裡。我還記得,那間屋子並不大,十分簡陋,四處還漏著光;屋子裡堆滿了顏料、畫框、書籍和各種雜物,零亂而狹窄,令人很難下腳。如果不是目睹了廖正華老師的工作現場,我很難想像,他那麼多的精品力作,就是誕生於這樣的艱苦環境。由此,我感受到了廖正華老師的吃苦精神,也體會到了他的勤懇敬業。

那時,廖正華老師也就四十開外,神采奕奕,精神抖擻。父親帶我到他的工作室,向他介紹完我的情況後,廖正華老師並未言語,而是拿起我帶過去的一些習作,仔細地端詳起來。看到廖正華老師一臉嚴肅的表情,我心裡很緊張,以為他會嫌棄於我。不想,廖正華老師看完我的畫作後,轉而變得和藹起來,不僅耐心地給我指出了畫面中存在的問題,而且也答應了父親托他輔導我的請求。由此,我又感受到了廖正華老師的溫良親善,也就心悅誠服地拜在他的門下,開始了正式學畫的歷程……

廖正華老師是益陽老城人,生於資江河畔,長在古街老巷,豐厚的人文歷史與秀美的山水風光,給廖正華老師帶來了審美的啟迪,也孕育了他的藝術氣質。據說,廖正華老師很早就開始畫畫,並取得過一些驕人的成績,只可惜在他人生的青春時光,趕上了「文革」,教育秩序被打亂,大學停止招生,因此,廖正華老師錯過了進大學讀書的機會。然,儘管廖正華老師不是科班出身,但憑著刻苦的自學,筆耕不停,他卻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也由此取得了許多矚目的成就。

我知道當年的廖正華老師,不僅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美展,而且還有許多美術作品在各地專業雜誌發表。廖正華老師正是以他的勤奮好學,彌補了與大學失之交臂的遺憾,也證明了自己的繪畫實力。

我少時曾看過廖正華老師畫的連環畫「西遊記」之《激戰流沙河》,印象極為深刻。其巧妙的構圖、紮實的造型,以及流暢的線條,都能看出廖正華老師的素描基礎與速寫功夫。事實上,廖正華老師進入美術創作,最早就是從素描和速寫開始的。那些年,他走遍大江南北,四處寫生,尤其是數次往返於湘西,到那裡畫了不計其數的素描和速寫。正是這種不厭其煩的採風與寫生,構成了廖正華老師的水墨畫之特點,即以素描和速寫的造型方式進入,而非從傳統的書法用筆中脫胎,從而也使得廖正華老師的水墨畫,更具生活氣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更加「接地氣」。

近世以來,傳統水墨畫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出現了生存的危機。為了給水墨畫謀求一條通往現代的表現之路,幾代中國藝術家都為之付諸了辛勤的努力。而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有兩條線索逐漸得以清晰,並日益壯大,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體系:一個是以徐悲鴻與蔣兆和為代表的「徐蔣體系」;一個是以林風眠和吳冠中為典型的「林吳體系」。就「徐蔣體系」而言,其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遵照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引素描和速寫來改造傳統水墨畫。這基本上構成了1949年之後水墨畫探索的主旋律,也成為了當年工農兵美術創作的基石。廖正華老師的水墨畫,就是植根於這樣一個基礎,是從生活經驗中來,以寫實手法為主。當然,晚年的廖正華老師,其作品語言和作品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許多畫家「先工後寫」一樣,他後來的作品也增加了不少寫意因素,似乎越來越接近「林吳體系」了。不過,這是後話,待我稍後再敘。

浙江美院導師李震堅

1985年,廖正華老師得到一個機會,去仰慕已久的浙江美術學院(1993年更名中國美術學院)進修。這使他終於得以走進大學校園,接受正規的學院訓練,感受學院的人文熏陶。廖正華老師自然是倍加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沉浸在浙江美院,廢寢忘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浙江美院的前身,是林風眠1928年創辦的國立杭州藝專,其辦學宗旨遵照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特別注重審美的灌輸與形式語言的探索。這一點與徐悲鴻倡導的現實主義原則大相徑庭,構成了截然不同的藝術路徑,從而豐富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模式,同時,也為後來的畫家們選擇不同藝術方向留下了探索空間。廖正華老師後來的藝術變法,雖然主要是跟他的心境變化有關,但浙江美院的那段進修經歷,應該說也是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廖正華老師去杭州讀書那年,我也考上了益陽市第一職業中學的美術班。因為進入了另外一種新的學習環境,又因為廖正華老師離開了益陽,所以,我與廖正華老師的聯繫,也漸漸稀少。此後的幾年時間,我們都發生了很多變化,廖正華老師從浙江美院回來後,沒過多久便當選上了益陽美術家協會的主席。那些年,他為益陽美術事業的發展和群眾文化的繁榮,奔波操勞,嘔心瀝血,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我也參加了工作,因為工作性質不同,已經很少再跟美術界來往。

1989年,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重新拾起美術愛好,並考上了湖南工藝美術職工大學。在我的同學中,就有廖正華老師的外甥、也是我過去的畫友胡勇鵬。於是,通過胡勇鵬的關係,我又跟廖正華老師再續師生緣,產生了一些聯繫。我還記得,1990年,廖正華老師策划了益陽第一屆藝術節,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在廖正華老師和另外幾位老師的關照下,竟然有兩幅作品得以入選。無疑,這對於初出茅廬的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所以,我至今都感念於廖正華老師。

1991年,我在畢業前夕,獨自北上,到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展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信心,也促成了我後來以藝術為生。所以,大學畢業後沒多久,我便放棄鐵飯碗,闖蕩北京,當了一名職業藝術家。

這些年,我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北京,很少再回家鄉,關於益陽的一些人和事,自然是疏遠了不少。不過,雖然我跟家鄉的接觸少了,但與廖正華老師還是時有聯繫。在我的記憶中,還有一次較為深刻的印象,讓我頗為感激。那是1998年,廖正華老師帶著他的兒子廖勤,到北京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當廖正華老師打聽到我在通州的宋庄後,曾長途跋涉,輾轉數里,帶著廖勤來看我。此情此景,歷歷在目,至今回想起來,仍讓我感動不已。如今,又是多年過去了,廖勤早已於中央美院畢業,並留校任教,在中國畫壇聲名鵲起。看到廖勤子承父志,青出於藍,我真心地為廖正華老師而感到高興。

上面說到廖正華老師的水墨畫,近年來出現的一些變化,我以為是一種漸入佳境的過程。中國人強調大道自然,年齡的增長,也是一種升華的過程。廖正華老師的作品後來走向寫意,開始出現一些清幽淡雅的因素,自然與他心境的大化有關。但可貴的是,廖正華老師雖然淡泊了人生,可他的初心未變。正如廖正華老師筆下的人物,仍然關乎著社會底層,涉及到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一樣。忠於生活,追求自然,永遠是廖正華老師創作的動力,也是他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湘籍前輩畫家齊白石老人,衰年變化,但童心未泯。對於廖正華老師,我也熱切期待,他的晚年能夠再創輝煌。

2016.8.23於通州

2018.3.28改於通州

往期

看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益陽在線 的精彩文章:

為人要「小意」,不要「大作」
投資1.8個億建設這裡,益陽即將再添一個休閑好去處!

TAG:益陽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