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發21中,我軍一導彈打出超高命中率,曾在中東戰場叱吒風雲
近日,軍媒在對我77集團軍某合成旅防空營的報道中,透露了該營攜帶型導彈連的一個打靶數據,據報道稱該連在2017年10月的實彈打靶中,使用國產的紅纓6型攜帶型地空導彈打出了22發21中的超高命中率,而且這22發導彈大部分都是只集訓了2個月的新射手打的,所以這個結果不僅展示了紅纓6導彈優異的性能,也反應了它在操作方面是非常方便易學的,我想這也是它能夠在高新裝備雲集的中東戰場「打出一片天」的原因。
紅纓6號第三代攜帶型防空導彈一直被稱為中國的「西北風」,因為在彈體外形上該彈和法國著名的西北風攜帶型導彈非常相似,而且在制導方式上兩者也高度吻合,但是要說紅纓6號是完全仿製的西北風的話,那就很不準確了,因為兩者的差別其實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尺寸和重量,紅纓6號無論是導彈還是發射筒,都要比西北風小很多,它的彈徑只有71mm,而西北風有90mm,而且西北風的彈體還要比紅纓6長近0.3米,所以單單在導彈重量方面,西北風就要比紅纓6重8公斤多,如果再加上發射筒和瞄具的話,重的就更多了,這也是為何西北風使用時需要支架,而紅纓6就是直接肩扛的原因。
西北風
除了尺寸和重量上的差別外,紅纓6和西北風兩者在彈體的設計上也是非常的不同,尤其是在尾翼的安裝方式上。西北風選擇的是常見的摺疊尾翼,而紅纓6則是獨特的套筒分離式固定尾翼。紅纓6的這個尾翼設計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家的,它的四片尾翼被焊接在一個圓環套筒上,平時儲存在發射筒頭部的方盒子里,由於這個圓環的內徑大於導彈中部和前部的直徑,但是小於尾部的直徑,所以導彈發射後,彈體前面的大部分能夠從圓環里穿出去(前部控制方向的小彈翼是在出筒後才彈出的),但是尾部卻會被套牢,這樣導彈就會帶著這個尾翼飛行了,尾翼也在飛行中對彈體起到了穩定作用。除了尾翼安裝方式不同外,在起飛助推器的使用上西北風和紅纓6也是走的不同路線,紅纓6使用的是與彈體不分離的一體式助推器,而西北風的助推器則是分離後留在發射筒內。
紅纓6
西北風
雖然有以上的種種差別,但是在制導方式上,紅纓6和西北風卻是一樣的,兩者的導引頭都使用了抗干擾性能優異的四元紅外探測器,這種探測器有一個「十」字形的探測臂,在工作時,導引頭光學系統匯聚的目標像點會在這個「十」型探測器上做固定半徑的圓周運動,如果目標在導引頭視野正中,那麼像點形成的軌跡圓的圓心就會和「十」字探測器的中心重合,這時形成的脈衝電信號就是基準信號,這是導彈預先儲存的信號,如果目標不在導引頭視野中心,那麼像點形成的軌跡圓的圓心就會和「十」字中心不重合,那麼彈載計算機就會把此時的脈衝信號和基準信號進行比對,計算兩者的偏差量並生成修正指令,以使導彈重新對準目標。這種制導方式的優點除了跟蹤精度高之外,對分辨紅外干擾彈也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導彈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好。
正是由於紅纓6導彈技術先進、性能優異、操作簡便,所以它的出口型號飛弩6(FN-6)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深受歡迎,不僅在東南亞地區經常見到,而且在中東戰場上還打出了威名。在敘利亞內戰中,由卡達等國轉送給反對武裝的FN-6曾在一段時間裡讓敘利亞空軍和陸航部隊吃盡了苦頭,反對派武裝肩扛FN6的形象也一度經常出現在各種媒介上。而在我軍中,紅纓6的裝備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擴展,這次改革後幾乎所有的合成旅里都裝備了攜帶型導彈(部分合成旅更是進一步把便導編入了合成營),其中大部分是紅纓6,這就使得該彈在未來我軍營旅一級的防空作戰中的作用更大了。


※廢棄導彈陣地突然進駐神秘發射車,對岸這一動作意欲何為?
※俄軍首款無人直升機現身閱兵,但俄網友卻大失所望,稱其落後中國太多
TAG:電波震長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