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龍虎山懸棺:安放在天地間的古老亡靈

龍虎山懸棺:安放在天地間的古老亡靈

李貴平 文/圖

有朋友跟我說,去龍虎山看看吧,那裡的懸棺算是國內一絕,足夠讓你的相機飽飲一頓的。

這話煽動起我的聯想,有點興奮了。我老家大寧河畔的巫溪縣也有懸棺,那高不可攀的岩壁間曾寄託了我一次次天馬行空的猜想。我想去看看龍虎山懸棺有什麼不同。

龍虎山山坡陡險,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壯觀。

三年前的初夏,我去江西鷹潭市採訪當年川軍抗戰史實,辦完事後坐上了去龍虎山的旅遊中巴,車子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開了約四十分鐘,就到了龍虎山景區。

龍虎山位於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山坡陡險,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壯觀。這些年來,龍虎山被戴上很多同樣高不可攀的榮譽帽子: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虎山之所以聞名,正如一句古詩所詠嘆:「碧水丹霞踞虎龍,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凶。」意思是說,龍虎山是個極難得的山清水秀的道教發祥地。

龍虎山景區很大,當時因公務纏身,我也只想去崖墓懸棺看看。那天上午,我從上清宮乘竹筏,順著瀘溪河漂流到九曲洲、正一觀、仙水岩,來到象鼻山。我對崖墓懸棺的探訪,也是從觀看崖墓的「升棺」表演開始的。

崖墓的「升棺」表演。

站在竹筏仰望,眼前的象鼻山飛雲閣山岩上,分布著許多淡黃色的棺木崖穴。這些懸棺大多鑲嵌在岩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藏一棺而暴其半者」。乘筏的小夥子說,這一帶共有201具懸棺。之前我看過一些資料,說龍虎山的懸棺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古越人凌空搭建的,葬位離水面30-50米以上,高的甚至達300餘米,讓人可望而不可即。

崖墓的「升棺」表演。

這時有人大喊:「升棺表演馬上開始啦。」旋即,飛雲閣下響起一陣噼噼啪啪的爆竹,繼而是嗩吶奏出的道家樂章。這些聲音劃破長空的寧靜,讓人變得格外肅穆。莊嚴的儀式中,三個漢子出現在峰頂,他們揮手向大家致敬。巨大的天宇下,漢子們的身影渺小得猶如三株搖曳的小草兒。他們沿著垂懸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靈活的身軀在空中表演出高難度動作:或如春燕展翅,或如狼奔豹突,或如猿猴攀緣,或如倒栽蔥滑下三四米……好傢夥,儼然把細細的繩子當做了廣闊的舞台。漢子們下滑到削壁中間的岩洞時,借著慣性迅速竄入洞中,然後待水面木船上的楠木懸棺緩緩上升(由咕嚕滑輪牽動),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岩洞里的人用一根短索牽引過來,借著懸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蕩的慣性,找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準確拉入洞中。

這些帶有一定生命風險的表演,對三個漢子來說早已駕輕就熟。據說他們都是當地藝高膽大的葯農,祖祖輩輩都以採藥為生。其中一個光著膀子、露出一身肌腱的小夥子告訴我,現在閉著眼睛都可以把懸棺送進岩洞里。

崖墓懸棺。

懸棺,是人類寫給上天的詩句,也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句,它撲閃著腳踏實地又天馬行空的聯想翅膀,在天地之間、山水之間尋求一處將古老靈魂安放在一個令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物理高度,從而寄託一代代後人的懷想和祈求。

崖墓之葬,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懸棺大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迹。那時戰爭頻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選擇了高陡難即的懸崖岩壁間作為葬身之處,用古人的話說就是:「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下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盡孝」,讓亡靈在一個青山環抱、碧水環繞、空氣清新的環境中得到永遠安息。

崖墓懸棺。

這些年,我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福建、湖北、江西等地看到許多葬俗的實物遺迹。這些懸棺崖墓,儼然是懸在古往今來人們心頭的一個大問號。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的疑問。如今,這些懸棺群,揚起時光的巨手,輕輕抖落塵封已久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

陸敬嚴《中國懸棺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介紹:中國的懸棺屬於崖葬的一種,其主要放置方法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為木樁,將棺木架放於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在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會看見棺木。一般懸棺葬工程艱險,且耗資大,多盛行於貴族間。懸棺群往往位於陡峭高危,下臨深溪之地,讓人無從攀登。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因這些洞穴高陡難攀,無人入內,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不解之謎。那天,我在龍虎山看到的懸棺放置方法據說有些特別:先民從山腳用木搭架,採用滑輪升降方式,將棺木置於洞穴中,葬後將木架撤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懸棺景觀。

石樑凌空垂下,宛若一隻巨型石象在埋頭汲水。

龍虎山象鼻山一帶的200多座懸棺,全部鑲嵌在仙水岩一帶的懸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岩腳下是滔滔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市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獨特的地理環境是龍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19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了一次聯合發掘工作。發掘清理了18處鷹岩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

龍虎山象鼻山一帶有200多座懸棺。

我又想起故鄉重慶巫溪縣那些關於懸棺的民謠,它們還在我的耳際嗡嗡嚶嚶,它訴說的不只是一個古老傳說,更是帶著飛升的夢想啟示我對人的命運的思考:「三峽大寧河,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捨命難得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任乃強先生帶人來大寧河行考察,發現當地的懸棺擱置分為二種:一是將棺木置於距地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數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二是在懸崖峭壁上鑿一洞穴或數個洞穴,將棺木置於所鑿洞穴中。至今在巫溪縣城南門彎,都可以看到離地面二十多米高的懸崖岩壁上,半露著幾具褐色木質懸棺。

龍虎山棧道。

專家們又在巫溪縣白鹿鄉的荊竹壩發現,那裡的懸棺更多,約24具,棺木一般長2.1米,由一段木質細膩、防水性強、不易腐爛的楠木製作而成:把楠木剖成兩半,將中間挖空,棺蓋呈半月形,棺蓋和棺底結合處為子母扣套,未用釘鉚,扣套嚴合,渾為一體。

「今夕何夕兮,騫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一曲低緩而沉鬱的《越人歌》,算是唱盡了古越風情與神韻。離開龍虎山的時候,正是落日熔金的黃昏,夕照在群山中烙上了一層金燦燦的光亮,一群雀鳥披著霞光噗噗飛過,在天空上划上一道美麗弧線。夕照下的懸棺,也顯得格外肅穆聖潔,宛若一個老人繼續把生命依託給天地、山水之間。

龍虎山棧道

離開崖墓懸棺,我沿著龍虎山棧道行走,無意中領略到象鼻山意趣淋漓的另一面——高約100米的山峰上,有一座石樑凌空垂下,宛若一隻巨型石象在埋頭汲水。巨象鼻子,彷彿是從群山中走來,又深深扎在山體中,惟妙惟肖,靈性暗蘊。棧道上有文字介紹:很高以前,有一座巨象,為緩解一方旱情,解救百姓疾苦,它將自己的象鼻插入泥土中,挖掘深層水源,日夜勞作,後因勞累過度無力拔出象鼻,被張天師點化成仙象山,以供後人瞻仰。

這個美麗傳說,無疑賦予了江西龍虎山更恆久的魅力,它點化了山水的偉力,放飛了人的遐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春分詠春 聆聽一組春的詩篇
涼山一摩托車墜橋致2人受傷 9個月大嬰兒失蹤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