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不能過母親節?不存在的!
前日有人問我,佛教徒過母親節嗎?
我一時語塞,倒不是回答不上來,而是沒想到:這竟然也是個問題。
僧人和信眾們為父母祈福
仔細想想,這似乎確實是個頗為常見的誤解,即很多人認為強調「出家」和「出世」的佛教是背棄孝道的。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相比儒家傳統,原始佛教在對孝文化的重視上有所欠缺。
但如果認真思考,就會意識到,兩者其實說的其實並不是一回事,而如果不把佛教的「出家」放在整體的價值尺度中進行衡量,那麼就很容易錯認佛教對於父母恩情的看法。
佛教似乎總與山林掛鉤
佛教認可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嗎?
當然認可,不但認可,佛教而且還將父母的恩情視為是人世間至高的恩情。
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言:「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而這種如山海的恩情,即使有人希望報答,並在「一劫之間,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也無法補償父母一日的給予。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本生故事中同樣有類似的記載。
在《佛說睒子經》中,佛陀就通過講述前世睒子孝順父母的故事,說法眾生:自己之所以能夠成佛,首先就是因為受到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且因孝順父母積累下了善業。
而睒子的孝親之德,甚至還能感動天龍鬼神,使他死而復生。
莫高窟中的《睒子經》壁畫
從芸芸眾生到世尊佛陀,在無窮世中,每個人都接受著父母的恩情。
也正因為父母的恩情如此之重,「盡孝」也就必然是每一個子女的責任所在。
在佛經中,身受父母養育之恩的子女,如果不能盡孝,無異於背恩之舉,是非常嚴重的惡業。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就提到:「如有男女,背恩而不孝順父母,將來即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如孝順父母,將得到諸天護持,福樂無盡。」
《地藏經》同樣非常重視報答父母的恩情
而在中國佛教中,孝文化更是受到了無以復加的重視。
《佛說盂蘭盆經》中所敘述的「目犍連尊者報答母恩」故事,不但在寺廟的壁畫、塑像中反反覆復地出現,甚至還被改編成了「目連救母」的曲藝和戲目,在梨園中沒日沒夜的上演。
為了進一步將佛教與孝道相聯繫,甚至還有人以孝恩的名義編出了《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之類的「偽經」,而儘管這些經典是假託之作,其意圖傳達的孝義在根本上卻並不與佛教相矛盾。
民間廣為流傳的目連戲
可既然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重視孝道,那麼佛教為什麼還允許人們出家呢?
這實際上是因為,在佛教看來,出家修行代表的並不是對家庭的離棄,而是修行人為了得道成佛邁向的新階段。
子女固然應當報答父母的恩情,但就佛教的價值體系而言,無論如何報恩,人總是身處六道輪迴之間的,倘若無法得道成佛,達到涅槃寂靜的狀態,就始終需要面對世間的疾苦。
而出家,不過是為了早日脫離苦海,最終成就更多的人。
六道輪迴圖
出家修行貌似的離開的是一個小家,但同時擁抱的是一個大家。
佛教認為眾生平等,因此,六道眾生於無窮世間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兄弟。
在世的父母固然需要報恩,前世的父母難道就應當棄之不顧嗎?
大乘佛教強調要有「普渡眾生」的佛教心腸,這種模糊親情界限一視同仁的做法,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報恩。
漢傳佛教追求的是「菩薩乘」
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佛教實際上都在強調著慈悲與恩情。
在家的人,當然應當盡到子女的責任,為父母排憂解難,替父母分擔勞苦,為父母贍養衣食。
出家的人,亦非拋棄了家庭,忽視了父母,捨棄了孝道,而是將他們報恩的心,投射向了更高的生命境界與更多的人。
水陸法會中的僧人
說到底,報答父母終究不是一朝一夕的行為,而是日日夜夜、生生世世的行止。
佛教徒過不過母親節?這或許是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因為真正貫通了佛教精神的人,一定會知道,世上並不需要一個特定的節日來讓人們儀式性地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意,而是需要人們將這種愛意,熔鑄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藍毗尼用以紀念佛母的摩耶夫人祠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台獨家特約專欄
轉載請聯繫本頭條號後台
圖片來自網路


※小津安二郎的本來面目:日常之美,平常之道
※趙普隸書《金剛經》《道德經》甲和燈首發暨見面會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