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墨色濃淡話龔賢

台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墨色濃淡話龔賢

| 都市 | 品質 | 生活 | 分享 |

這是一個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與爾傾杯酒,閑登山上台。

台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

日入牛羊下,天空鴻雁來。

寓之在何處,滿地是蒼苔。

《一望大江開》(局部)

在傅抱石創作的《一望大江開》中,兩位高士臨台遠眺,背景則是大地蒼茫、大江橫流,大片的留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餘韻似江水不絕,是平遠、幽遠法結合構圖的經典之作。而這幅作品正是依據龔賢《與費密登清涼台》的詩意而創作的。300多年前,在南京城西的清涼山,龔賢的足跡曾遍踏於此。

自幼飄零,半生終得「半畝園」

龔賢

又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別號柴丈人、清涼山下人、鐘山野老等,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畫家、詩人,「金陵八家」之首。

明萬曆年間,龔賢出生於江蘇崑山,雖是官宦之家,但已家道中落,他幼年喪母,隨家人遷居南京。後來龔賢的祖父和父親遷官入川,自此便一去不復返,音訊全無,龔賢與其父續娶的王氏留寓南京。

13歲時,龔賢開始師從董其昌學畫,青少年時期的他更是參加了復社的活動。復社為明末文社,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他們切磋學問,砥礪品行。龔賢憑藉出色的人品、才華逐漸嶄露頭角。

不過由於身處於明末清初的紛繁亂世,安寧難求,龔賢在二十多歲又開啟了漂泊之旅,他曾孤身赴揚州謀生,後又赴海安、桐江,輾轉往返於多地。當他再度返回南京長住時,已年逾半百。

經過了幾次遷居後,龔賢選擇了在清涼山下購瓦房數間,並以房前的半畝空地築起小院栽花種竹,取名為「半畝園」。他曾經這樣描寫了「半畝園」:

「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於前……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彷彿見之」。正是在這不大的「半畝園」中,龔賢賣文鬻畫,賦詩教畫,往往「朝耕暮獲,僅足糊口」,雖然在經濟上窘迫,但總歸是清心寡欲地安頓下來。

清涼之地,墨色濃淡賞龔賢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歷史上,清涼山西側曾緊鄰長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此山築金陵邑,東吳時孫權又建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南唐時則為皇家避暑勝地。

現如今由廣州路往西,清涼山公園的大門就立於路北。在古樸的拱門上,「清涼山」三個綠色的大字很是醒目,這正出自龔賢之手。

步入公園大門,向左望去,在一片竹林間有石階向上,高處的門頭上書有「古掃葉樓」,並有「敕建」兩個小字。

說起掃葉樓,不能不提一位皇帝,他就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乾隆在幾次南巡中數游清涼山,還寫有《遙題掃葉樓》詩。相傳,乾隆對於掃葉樓的來歷很感興趣,曾「三問掃葉樓」,只是身邊人卻難以說清其來龍去脈。

清咸豐年間,掃葉樓毀於戰火,後多次重建。現掃葉樓為坐北朝南三進,其中就有龔賢紀念館,大門的一側還立有龔賢的雕像。

步入龔賢紀念館,一幅巨大的畫像呈現在眼前,上書「掃葉老人像」,畫中的人物赤腳站立,手拿掃帚,眼神堅毅看向遠方,身旁則是飄落的樹葉。畫像兩側配有楹聯「老不白頭因水好,冬猶赤足為師高」。

紀念館內的牆壁上掛有龔賢的書法繪畫作品,雖非原件,但仍能從中感受到這位大師的創作氣韻。端詳牆上的一些山水作品,畫面中黑白對比強烈,用墨之濃讓人印象深刻,而在構圖上也顯得很滿。

龔賢的繪畫很看重用墨和構圖,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畫法也曾由淡而濃,世稱「白龔」和「黑龔」。其早期的風格枯而簡淡,是為「白龔」,後期則積墨濃重,謂之「黑龔」。

他所創作的山水畫,在董源、巨然、米芾和米友仁等前人的影響下,結合了自身的觀察、感悟和創造,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風格。並且在他的畫中,很多都是以南京的景物為題材的,他一變古法,自開生面。

更妙是詩篇,功夫在畫外

龔賢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有著較為系統的山水畫理論,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還在總結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龔賢在《虛齋名畫續錄》中曾有這樣的歸納:「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五壑宜穩,三者得而氣韻在其中矣」。

龔賢還創造了以文釋圖、以圖助文的畫稿,在紀念館內存有後來出版的《龔半千山水畫課徒稿》。在一張關於畫樹的冊頁上出現了諸多的題識「一叢之內有主有賓,先畫一株為主,二株以後俱為客矣……」這些技法理論淺顯易懂,圖文搭配的形式讓人一目了然。這種課徒稿不僅讓當時的學生受益匪淺,更是給後世的學畫者留下了寶貴的教科書,他的一些山水畫理論和技法影響深遠,黃賓虹、李可染等著名畫家也都深受啟迪。

在龔賢紀念館外的院牆上還鑲有幾塊石碑,有一塊是方文的《寒食日宿掃公房》五言詩「城西有古寺,建在石頭山。南唐李後主,避暑於其間……」。

方文是明末清初的遺民詩人,也是龔賢的好友,方文在《喜龔半千還金陵》詩中曾稱讚龔賢:「更妙是詩篇,渾樸復雄放」,可見龔賢詩、書、畫俱佳,在多方面均有著不凡的造詣。

紀念館內還存有龔賢的《草香堂集》,是其傳世著作,反映了龔賢在海安、揚州時期的客居經歷和思想狀況,其中共收詩203首。龔賢的詩作中不乏意象深遠的雜題詩,「獨立杏花下,悠然無所思。一春惟病酒,半月未成詩……」字裡行間透露出真情實感。

在龔賢的詩中亦有很多對南京景物的描寫,如在《晚出燕子磯東下》中就有「江天忽無際,一舸在中流。遠岫已將沒,夕陽猶未收。」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

院牆上,記者還看到了一塊刻有《虎踞關訪龔野遺草堂》的石碑,其詩文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尚任。

忘年之交,幸遇知己孔尚任

在半畝園生活的20多年間,龔賢除了書畫教徒外還經常和一些文人雅士往來,比如周亮工、方文、石濤等,這其中就有一位對他極其重要的忘年交,那就是後來寫出了《桃花扇》的孔尚任。

孔尚任

清初詩人、戲曲作家,字聘之,號東塘,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他曾為康熙皇帝講解儒家經典,頗受賞識,遂被破格任命為國子監博士。

後來孔尚任赴江南治水,歷時數年,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結交了一批明朝遺民,並往來甚密。孔尚任與龔賢便結識於揚州,兩人一見如故。雖然比龔賢小了三十歲,但孔尚任卻視對方為知己,龔賢回到南京後,兩人也並未斷了聯繫。

那時的龔賢已邁入了晚年,孔尚任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對這位老人有著幫助。據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貧病交加的龔賢又遇了「豪橫」仗勢欺人,強索書畫,年曆七十的他在病床上憤懣離世,令人唏噓!作為好友,孔尚任為龔賢料理身後事,撫其孤子,收其遺書,並將他歸葬於祖籍崑山。

孔尚任曾作《哭龔半千》詩四首,其中有「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緣有索書人,數來肆其橫。問我御暴方,我有奚權柄?」從中可見其悲憤之情。

正是與龔賢等人的交往,讓孔尚任對明末江南那段歷史有了詳細的了解和感悟,這也對他日後創作傳奇劇本《桃花扇》啟發甚大,在龔賢去世十年後,《桃花扇》完稿。而龔賢也作為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憑藉其傑出的藝術成就而為後人所推崇,被譽為明清之際最傑出的繪畫大師之一!

來源:紫金山記者 劉鵬 文/圖

----------END----------

讓閱讀成為享受

如有新聞線索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金山視頻 的精彩文章:

醉美公塘頭 享曼妙「恬園時光」
當心!最近這種毒蟲頻繁出沒!南京人收好這份「防蚊蟲寶典」

TAG:紫金山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