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李淵本人卻素來毫無雄心壯志,打天下完全是靠著大兒子李建成、小兒子李世民及堂侄李孝恭;至於李淵本人,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可能就是團結這幾個兒子和堂侄吧……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其實李淵本人壓根沒想過造反當皇帝的事情,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生活的太優越了;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隋文帝建國稱帝後,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累轉譙、岐、隴三州刺史。在整個隋朝,李淵都稱得上是雄踞一方的霸主;隋朝皇帝一家對他這麼好,還是親戚,試想李淵哪來的反心?

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當時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終究是親戚關係,隋煬帝也就沒動李淵;李淵也還算有點本事,曾打敗起義軍和突厥入侵;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為這一地區最高軍政長官。李淵奉命率兵征討歷山飛賊甄翟兒,與甄翟兒遭遇在河西郡的雀鼠谷,李淵大獲全勝。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但是李淵這麼做也只是下意識的,目的還是維護隋王朝的統治;但李淵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網羅各種人才。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當時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被孤立了。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後,李淵還不知情。

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彙報了整個計劃。李淵開始時堅決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起兵,對李世民說:「我愛護你,怎麼忍心去告發你呢!」

正好當時李淵治下駐馬邑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並攻破樓煩郡,進佔汾陽宮,還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隋煬帝聞訊後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於下定了反隋的決心。於是,李淵借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招到數千人。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在除去後患後,於公元617年,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複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在發布的檄文里他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誓師後,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開啟了奪取天下的征程。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可是全程中,幾乎都是李世民和李孝恭攻伐天下,李建成穩定後方和平息叛亂等,李淵幾乎就沒出多少力氣,主要起一個旗幟的作用;就是這麼順利,後來竟然打敗了諸多強敵,建立了統一的大唐帝國。

不過李淵這個開國皇帝,也許是歷史上最窩囊的開國皇帝,自己兒子自相殘殺管不了,兒子逼宮退位也無可奈何,感覺就是一個傀儡一般;不過當傀儡也能當成開國皇帝,歷史上也只有李淵了。

李淵竟是被兒子和好友用美人計強逼著造反的,事後還恐懼不已

果然啊,人生最需要拼搏的時刻是在投胎之時,也不知道李淵是什麼轉世還是積累了多少輩子的福德,吃吃喝喝玩玩,靠幾個兒子和至交好友,莫名其妙的就被迫起兵造反,又順風順水的成了開國皇帝,也是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學良被釋放後,對記者說了九個字,字字讓人感動
史上的9大名槍,趙雲屈居第二,盧俊義位列第九,第一存在爭議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