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工業設計對話
墨爾本成為2018香港設計營商周首個南半球的夥伴城市;悉尼被世界設計組織(WDO)列入2020年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候選名單......
澳大利亞的設計一直以來以簡潔優雅的方案,通過創意、成本及製造之間的平衡來解決現實中的挑戰而備受歡迎。今天澳貿委邀請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兩位工業設計的代表人物進行行業對話。
中澳工業設計對話
人物簡介
Mr Adam Laws /
亞當·勞斯先生
尼爾森設計總裁
創作了許多偶像級的設計方案
尼爾森設計對於各種消費產品、辦公/商用傢具、醫療用品、杯具、自行車和船隻等的設計有強大的實力和興趣。
您認為目前中國的工業設計跟外國的工業設計相比,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澳大利亞的工業設計非常注重面向外界。澳大利亞的國內市場不大,因此對於大多數產品而言,要想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其設計方案必須在全球市場擁有競爭力。澳大利亞的工業設計師對於產品從概念階段一直到生產階段的發展擁有獨特的知識深度及能力。當然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也會有類似的說法,但是通常後期的跟進工作是由設計工程師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部分時候,設計師的眼界或想像力會受到限制。工業設計師要想保證項目從一開始到生產階段的連貫性,就必須對於生產方法及生產材料擁有詳盡細緻的知識。
▲尼爾森設計作品
澳大利亞的設計師擁有這種知識——通常這類知識需要5到10年,並且需要在有經驗的前輩的輔導下才能習得。這類知識對於創建更成熟更容易實施的方案非常有價值,即便設計師在交付之前剛剛完成概念階段。考慮到中國擁有雄厚的製造業,我認為這種澳大利亞模式也許對中國市場最為理想。
對於公司的發展而言,您在中國看到了什麼樣的機會? 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打造我們各自的優勢?
中國是一個非常龐大但又極具競爭性的市場。產品有潛力大批量售賣,因此投資產品設計以獲得產品的競爭優勢是正確的和完全可以理解的。我認為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通過提供高質的設計服務參與到這種理念的轉變。
▲尼爾森設計作品
澳大利亞的工業設計服務提供商怎樣在競爭者面前提供獨特的優勢?
澳大利亞的工業設計行業有超過50年的經驗,其工業設計師獨具創意、技能精湛,並且對行業有異乎尋常的深刻理解。跟歐美的設計同行相比,澳大利亞的工業設計更具有價格競爭優勢,且物有所值。
▲尼爾森設計作品
為了協助澳大利亞工業設計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最佳的支持資源在哪裡?
支持澳大利亞工業設計服務提供商和國際客戶合作的平台將會有助於促進澳大利亞行業的國際化。比如,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就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服務來協助澳大利亞及中國的公司會面並發展商業關係, 而這些關係單靠公司自己是不可能發生的。
中澳合作最佳的模式是什麼?
我正在探索這一問題,但也許並沒有一個清晰正確的答案。清晰的溝通是任何商業關係成功的關鍵基礎。從我在中國有限的經歷來看,我相信雙邊的溝通都是開放直接的。相對而言,澳大利亞離中國較近,時區也使得在正常上班時段進行合作較為方便,這些都是有益的因素。
您希望對澳大利亞該行業所傳達的關鍵信息是什麼?
中國是開放營商的,這點對於澳大利亞國內市場非常重要,因為澳大利亞的製造業日益萎縮、壓力巨大,設計行業所獲得的支持非常之少,這意味著設計行業需要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來維持企業的運作和生存。
您是否還有其他想要提及的觀點?
我最近去深圳參加完2017年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之後,發現學習中文非常重要,它有助於最大化利用商業機會並展示我們致力於與中國構造持續的關係。尼爾森設計非常幸運,因為我們擁有能夠流利講中文的設計師。
人物簡介
范勁松先生
佛山大學工業設計與陶瓷藝術學院院長
學校設計學學科帶頭人、學術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工業設計創新方法、數字化設計、虛擬現實應用
您認為目前中國的工業設計處於怎樣的階段?跟外國的工業設計相比,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工業設計在澳大利亞大概是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發展。而在中國,工業設計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引入,直到10年前才開始得到重視。但是近年來工業設計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有110家,工業設計公司8000多家,企業的工業設計中心達6000餘個,全國設計類獎項賽事約110餘項。工業設計教育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在規模上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全國共有600多家高校開辦了工業設計專業,每年設計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近60萬人。
▲RMIT工業設計系留學交換生作品
在這些令人鼓舞的數字後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雖然政府對工業設計非常重視,但總感覺實質性的東西不多;大部分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比較膚淺,認為其只是在外形上的美化,是外圍的和輔助的,沒有上升到產品和品牌戰略的高度上來看,因此不願意投入過多的資源;在理論研究上也比國外落後,比如現階段國內研究得比較多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我過去做訪問學者時國外就已經深入研究了。另外國內在體驗設計、交互設計方面也處於起步的階段。
您認為目前中國工業設計高校的學生與國外學生相比有哪些優劣勢?
▲鶴燈-高校設計專業學生「毅昌杯」作品
總的來說,中國的學生在設計的前期的思維發散和創新思維能力還做到不是很好,然後在工業設計中後期學生對概念的具體化也比較薄弱,我們的學生過於依賴電腦軟體,實際動手製作的能力普遍不高。而中國學生的優勢在於大部分學生接觸的東西比較多,走訪過不少的企業、參觀過大量的會展、參加過大量的比賽,學習熱情總體比較高,思想開放,也樂於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挑戰。他們大部分都比較聰明和勤奮,肯鑽研、愛思考,因此有不少畢業生在走向社會後不久都能夠取得可喜的成績。
您認為中國目前設有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師資水平如何?
談到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實際需求出現脫節,大部分學生畢業後發現自己的能力水平與企業和設計公司對一個合格的設計師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這與我們的培養計劃和專業教師不了解實際有很大關係。隨著專業的不斷的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普遍,以及畢業人數的日益增多、不少海外學習回來的人才加入,我相信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狀況會不斷改善。
▲高校設計專業學生「毅昌杯」作品
您認為中國與澳大利亞在高校方面應當如何展開合作?
澳大利亞的設計教育相當出色,但在中國大陸的推廣還是做得不夠,很多去澳大利亞留學的學生主要在金融、信息技術方面,因此我個人覺得應該進一步加大澳大利亞學校的工業設計與國內高校的合作力度。我覺得澳大利亞高校可以加強和中國高校合作,比如在研究生聯合培養、國際聯合實驗室,甚至在中國開辦分校等形式,把雙方的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製造業也非常發達。在我校與RMIT的合作中,他們非常看重的是澳大利亞的學生來這裡學習可以真正接觸到製造業,可以參與到大量的實際設計項目裡面去。雙方深化合作是一個雙贏的事情,對工業設計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和在中國的普及推廣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