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獅子紋飾的含義以及瓷器中的運用與欣賞

獅子紋飾的含義以及瓷器中的運用與欣賞

獅子儘管是域外文化的產物,但歷經兩千多年的改造與升華,威武雄奇的獅像已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文化自信力的標誌,體現了不畏邪惡、勇於進取的民族精神。近代陳天華的小說《獅子吼》和徐悲鴻的繪畫《雄獅圖》都是近代頗具影響的救亡之作,表達了炎黃子孫渴望民族復興的拳拳之心。

徐悲鴻《五獅圖》

拿破崙曾將中國喻為「沉睡的雄獅」,並預言:「當中國覺醒時,世界也將為之震撼。」從此,「睡獅」「醒獅」分別成為舊中國和新中國的代名詞。

《獅子吼》是近代陳天華所撰寫的一本書籍,因作者蹈海自殺未寫完,僅完成八回。書中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政治理想,批判滿族貴族入關以來的暴行,揭露當時清政府的腐朽和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下民族危機的深重,鼓吹革命。當時影響很大。

西晉越窯辟邪

南朝 初唐 青釉點褐彩獅子坐像

隋唐 白釉塑貼獅紋鳳首壺

唐代 青釉獅紋脈枕

唐 青釉胡人馴獅紋扁壺

唐 綠釉獸流龍執獅紋盤口壺

獅子紋作為我國瓷器裝飾的常見紋樣,是陶瓷文化與獅子文化聯姻的結晶,在長期的交融與演化過程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美學特質。獅紋瓷器有繪畫、雕塑、雕刻、貼塑等多種裝飾形式,人們運用富有象徵寓意的獅紋圖案、造型或符號表達某種生活觀念和精神追求。

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鎮宅銘獅紋枕

宋代 磁州窯白釉獅形枕

宋 湖田窯影青獅子枕

宋代湖田窯點褐彩獅紋瓷枕

宋代白瓷獅子燈台一對

獅子作為百獸之王,其威武兇猛、優美健壯的體態令人敬畏,繼而崇拜。史籍描述稱,獅子體魄雄壯,吼聲如雷,威震百獸,為動物之長。日行五百里,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吼則群獸避易,馬皆溺血。雖死而虎豹不敢食其肉,蚊蠅不敢附其身。《瀛涯勝覽》一書寫道:「獅子形如虎,黑黃無斑,頭大口闊,尾尖毛多,黑長如纓,聲吼如雷,諸獸見之,伏不敢起,乃獸中之王也。」

宋代龍泉瓷獅子

南宋 青白釉瓷塑獅子

《大都會博物館》宋瓷器獅子

古人認為獅子不僅可以驅邪納吉、鎮守陵墓,還能預卜洪災,彰顯權貴,所以常用來守衛宮殿村寨、裝飾宅門,體現出人們祈求平安。

當代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劉小東作品 獅耳活環將軍瓶

因為我國人民對獅子的喜愛,所以,古今宮殿、官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獅守門,在眾多的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獅子亦隨處可見,成為獅子文化的風景線。

素三彩瑞獅一對,十九世紀、H33cm,來源: 美國辛辛那提聯合車站博物館中心舊藏

獅子成對,以素三彩綠、黃、紫為基本釉色。蹲踞狀,頭頂鬃毛濃厚細密,捲曲作圓渦造型,前額凸起,濃眉作捲雲狀。橫目圓睛,炯炯有神,肥鼻寬厚,方口大張露齒,獠牙鋒利尖銳,額下兩綹長須自然貼鬢,絲絲清晰。瑞獅體態雄壯,身軀健碩,肢體粗壯強健,四爪鋒利有力,坐於雙層長方形座上,一左一右以一前足爪抵住寶球,生動形象,神情凜然,不怒而威。

按傳統習俗,成對的獅子講究「左雄右雌」,而且獅子所踩之物也代表不同的意義,獅子蹄下為球,象徵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利,俗稱「獅子滾繡球」;必為雄獅;蹄下踩著幼獅,象徵子孫綿延昌盛,,當為雌獅。

獅子蹄下為球,象徵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利,俗稱「獅子滾繡球」。

清代白瓷獅子一對左雄右雌蹄下踩著幼獅,象徵子孫綿延昌盛,當為雌獅。

如果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鳥中之王,花中之王,則稱「三王之獅」。此外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北獅威嚴雄壯,南獅活潑有趣。民間喜慶隆重會典,常有耍獅之戲,以示吉慶祥瑞。

明 白釉獅子瓷枕

同時,獅子頭部鬈毛疙瘩的雕刻也很有規矩,鬈毛疙瘩數量越多,則主人官位品級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鬈毛疙瘩,謂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獅的鬈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門前擺放石獅即為僭越,必當問罪。

明 三彩繡球獅子瓷塑獅子形象生動、威武,釉色自然靚麗

獅子底座花紋的雕刻也大有寓意——正面雕刻瓶、盤和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級」;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寓意「富貴長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寶」,寓意「文採風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極圖」,寓其「鎮妖驅邪」。

清 象牙獅子 (一對)

獅子在佛教文化中具有護法護教的身份和辟邪消災的功能,其圖案紋飾亦有鎮宅、辟邪、吉利的寓意,備受推崇。獅子在佛教中作為智慧的化身,具有護法護教和辟邪消災的功能。《玉芝堂談薈》云:「釋者以獅子勇猛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座騎,「菩薩」意為「覺有情」,能使眾生覺悟,具有「已身未度先求度人」的胸懷。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亦是七佛之師,地位顯赫。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像

在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少師、太傅、少保,為輔天子之官,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故太獅少獅紋樣既有仕途順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其中還有獅子與蓮花燈組合而成的「連登太師」,用一隻大獅子和一隻小獅組成「太師少師」圖案,寓意為望子成龍、官運亨通。太少紅獅瓷繪藝術也是古代獅子文化中象徵意義最獨特的一類,太少紅獅滾繡球表示財源不斷、子嗣昌盛;獅子配以綬帶,表示喜事連連、吉慶綿綿;太獅踩繡球,則表示「統一環宇」; 「番人進寶圖」「職貢圖」等,借喻四海昇平、萬國咸寧。 太獅與眾多小獅子一同嬉戲,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慶;或以九獅圖寓意家族興旺,更以雙獅戲球、三獅戲球以示吉慶祥瑞。明代獅子滾繡球的圖案上很多是錢幣的紋樣,反映了人民渴望富裕生活的心理。

帶有銅錢的獅子滾繡球

蓮登太師圖畫

太師少保雙耳瓶

元青花獅紋八棱大罐

磁縣博物館元代藏相如題橋故事獅紋枕

大明萬曆青花獅子穿花罐

明嘉靖 青花獅紋碗

明宣德·白釉獅耳瓶、三足水洗兩件

康熙五彩獅紋半截觚

清 堆瓷素三彩獅紋瓷筆筒

總之,我國獅紋裝飾以象徵、寓意性為主要特徵,而且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獅子形象被廣泛應用於陶瓷裝飾、橋樑建築、牌坊陵墓、官府園林等,具有一定的審美特質和宗教意味,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文化圖騰。

清康熙 爐鈞釉象耳獅面尊

「大清康熙年制」款,長方盤型口,短束頸,溜肩,橢圓腹,長方足外撇,底部露胎,內凹施釉,隱刻「大清康熙年制」款。兩側肩飾象耳,銜不游環。正、反背面貼飾獅首。整器腹部至圈足處凸弦紋三道。

民國 粉彩纏枝蓮獅耳出戟尊

廣彩開光人物堆螭龍獅耳大瓶

清早期 五彩穿花獅紋罐

據傳獅子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其性純真,千人逐之而緩步遲行,人不見處而任性疾馳。《坤輿圖》說:「獅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所以古人讚賞獅子的勇而好仁,猛而能馴,似君子之德,故歷代均視為祥瑞,乃制其形,傳其神,示其心,表其德。

青花獅紋提梁大壺

清 掐絲琺琅獅紋圓桌 (一套五件)

大清乾隆年制款青花獅紋鳳眼爐

清早期德化窯獸面紋雙耳方爐

說明: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是福建沿海地區古代重要窯口,著名民窯之一。其白瓷胎體滑潤緻密,釉面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無論是器型,還是裝飾藝術,都十分精湛,本品即為一例。

此爐方形,平口、束頸,鼓腹,方足。上置爐蓋,蓋與身子母口相合。爐蓋飾獅子戲球鈕,獅子鬃髮捲曲,獅尾回卷自然,口銜綬帶,緊抱繡球,憨態可掬。爐身遍布凸雕紋飾,口沿雕回紋一周,四面錦地回紋上裝飾獸面紋,足雕如意雲頭紋,兩側對稱裝飾夔龍紋耳。通體施白釉,釉質密緻,純如凝脂,釉色中略泛「象牙黃」,綜合器型、釉色、紋飾等方面的表現,確是德化窯白瓷的經典之作。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獅子戲球玉壺春瓶

明 琺華獅子戲球紋綉墩

龍鈕海獸紋熏爐欣賞

此香爐以紫銅熔鑄成型,由爐蓋和爐身兩部分組成。其中蓋作穹頂,鑄兩對龍鳳紋,蓋頂鑄團龍球形捉手,口緣外撇,內設企口可與爐身相扣合。爐身作橢方形,平口薄唇,腹外壁鑄飾雙龍及各種海獸紋,畫面中,二龍分居爐身的正背面中央位置,餘地各種海獸在洶湧的波濤中呼應,場面宏大驚險。爐身兩側則對飾獸面紋耳,形象如獅,威武雄壯。爐身下部束腰,下承橢方形高圈足,足面鑄飾復瓣蓮葉紋,造型飽滿,鑄造工整。圈足內爐底鑄飾有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款,甚工整。

此爐整器紋飾繁狡,雕刻精湛,為清代銅爐之精品佳作。

尺寸:L22cm,H25cm 年代:清

當代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劉小東作品 獅耳活環將軍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庫 的精彩文章:

價值1.179億的雙龍盤口尊透露出「四爺」的好品味

TAG:瓷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