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匠人匠心 銅片上的老者

匠人匠心 銅片上的老者

75歲匠人再現鍛鏨輝煌

說我是當今鍛鏨第一人

這我可不敢承認

我只是走了一條前面沒有的路

——孟德仁

鍛鏨

鏨刻是利用金、銀、銅等材料的延展性,通過雕刻為冰冷金屬上注入生命的傳統手工技藝。舊時,技藝精湛的鏨刻巧匠只存在於宮廷造辦處,孟德仁便是宮廷鍛鏨的第三代傳人,五十多年的鏨刻經驗,令叮噹作響的鏨刻過程,在孟德仁手中就像紙張上作畫般柔和。

「心靜下來,風聲就聽到了。」老人向我們展現了沉醉於不同藝術形式的匠心,匠人們身處嘈雜世界中的平靜感,治癒了眾多年輕人的慌亂的內心,將人們分散的注意力,聚焦於傳統技藝中的獨特魅力中。所謂創造藝術,也許就是慧眼識物。真正的手藝,則是物的知己,它們懂得發掘蘊藏在物料中的真性情。而鏨刻,正是一門這樣的手藝,將冷硬的金屬鏨刻成一件件驚艷歲月的藝術珍品。

淵源

鏨刻千年驚歲月鏨刻這門傳統工藝的歷史比花絲工藝更為悠久,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時期,在金銀器上鏨刻紋飾的製作手法以鏨刻、鏤雕為主。如果從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金銀器的鏨刻文、鑲嵌和金銀錯算起,迄今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鏨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作品增加不少亮點。不同的鏨刻技法使古今金銀器上的紋樣種類豐富多彩。走近孟德仁,心裡沒有絲毫名人的壓迫感,全身感覺一股鄰家大叔的親切。雖然耳朵不好,但談起鏨刻技藝,這名七十五歲的老人卻顯得十分健談。他說:從學生時代起,他就開始學習傳統繪畫技術,然後留校任教。十年代作為 「臭老九」,被下放到企業。

也是在生產一線,他接觸了到了真正的鏨刻藝術。那些老藝人的傳授對他的成長過程非常有益,「骨法成型」技術也大部分是那時候形成的。這也是他成為大師級的基礎吧!他說:「自己不是大師,只是一生為大師這個名號而努力,奉獻。」

再現鍛鏨輝煌

孟德仁大師從事金屬鍛鏨工藝設計製作近五十年,當過教師,下過企業,在傳統宮廷鍛鏨技藝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大膽創新,將宮廷金藝、繪畫、雕塑等不同藝術形式融匯貫通,創立了以「骨法成型」為特點的「孟氏金藝」。代表作品《達摩》組像被香港、日本、加拿大等國家收藏,《無量壽佛》供奉在北海公園天王殿。收關之作《龍騰九州》嵌寶大銀盤布局大氣厚重,雕刻精細秀美,造形神韻兼備,既能體現時代精神、現代感,又不失北京宮廷傳統技藝之遺韻。

遺憾

常年的敲擊噪音使孟德仁聽力嚴重受損,幾年前便開始依靠助聽器與他人交流。如今,多年鍛鏨敲打所發出的雜訊讓孟德仁的聽力幾乎喪失,即便如此,他仍踏踏實實做好手藝人應該做的事情。

傳承

鏨刻工藝傳承歷史上鏨刻工藝的傳承,多是在小手工做坊中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手把手教的形式出現,從未見有此種工藝的系統教材和專著;又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和有計劃的人才培養,因而很難形成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其興衰也很容易受社會變遷的影響。但老人仍在為此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從某種程度來說,孟德仁只是一名成功的手藝人,但其做事嚴謹忠實的態度,追求永無止境的精神,為人虛懷若谷的境界,處世和順謙恭的心胸,卻正是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大科院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博聞視點 電影大世界

TAG:寧大科院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