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會有「懂得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現象?——也許王陽明的「心學」里有答案

為什麼會有「懂得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現象?——也許王陽明的「心學」里有答案

很多事情看似很複雜,其實很簡單;

很多事情看似很簡單,其實很複雜。

把複雜的事情想的很簡單的人,往往把簡單的事情做的很複雜。

有時候覺得,中國的學生、孩子,可能是世界上聽大道理最多的群體了。

記得初上中學的時候,父母最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什麼道理你都明白,你怎麼就不能好好學習?我自己也很奇怪,我感覺自己對學業、理想一類的辭彙了如指掌,但是卻還是會被小說、遊戲之類的東西分心。

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場景都不陌生。是啊,為什麼我們懂得很多道理,事情卻總還是做不好呢?明明知道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卻總是拖延到最後一刻;明明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卻總是把負面情緒向家人發泄……

知而不行,是為不知——做不到終究還是因為不知道

我們經常把知行不能合一歸因於缺少意志力、自制力等原因,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還沒有說到本質。被後人尊為「明朝第一人「、」古今完人「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王陽明的意思說知和行是一個東西,你做了一件事,那既是你的知,也是你的行。你覺得自己應該做某件事,但是在行動上卻不願意去做,說明你對這件事的「知「並不是正在你意識里浮現的那些東西。你知道」努力學習,奮發有為「是好的,但是你卻做不到,說明你只是相信了別人告訴你的這些道理,你對此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知」。

那什麼是真正的「知「,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良知「呢?王陽明所認為的「良知」來自「本心」,無需外求,也無需在實踐中「格物」。如果你願意摒除物慾、直面自己的本心,找到你真正渴望、你真正重視的東西,這就是「良知」,是真正的「知」。

所謂「致良知」,就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本心」,找到真實的自己,並且用真實的自己去生活。王陽明的「良知」的確包含做個好人的內涵,但是如果僅僅局限於此,那它和社會上流行的心靈雞湯和成功學也沒什麼區別了。真實的自己包含善良、真誠等人性的光輝面,但是好人、善人不一定發現了真實的自己。王陽明的「良知」更近乎於道,人生的使命、智慧、勇氣盡在此「道」之中。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聖人不但「道」是怎麼一回事,並且知道它為什麼是這樣一回事,還知道怎麼去實踐它。我們不是聖人,但是也可以有自己的「道」。

一定有人會問,如果我的本心就是「吃喝玩樂」、就是「權力金錢」呢?這就要求我們問問自己:我喜歡玩遊戲,我是天生就喜歡玩遊戲?我喜歡金錢,如果我不缺錢我還會喜歡錢嗎?我愛佔小便宜,我是天生就愛佔小便宜嗎?心學要求我們不斷地追問自己——我這一生的使命是什麼?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道理大嗎?大!空嗎?一點都不空。無論什麼樣的人,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的文盲終究也是要面對這個問題的。我們的一切行為、一切思想、一切感情,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這個問題上來。

沒有錯,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做不了聖人。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不做聖人,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一個沒有追求的「普通人」,就一定比作一個有追求的人更快樂嗎?

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我想我們都會同意,一個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去做一些很下作的事情。那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智慧的人「心中有良知」。當一個人發現了真實的自我,並且用真實的自我去生活,那麼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致良知」。

對於我等「普通人「而言,我們追求成功、渴望被尊重、害怕孤獨、害怕失敗,其實都源自一個動機,我們希望為宇宙中隨機產生的」自我「增加一些存在感。但是對多數人而言,我們對真正的」自我「知之甚少——我們不知道自己最終想要的是什麼。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在拚命地獲取我們缺少的東西。而一切人性的弱點、陰暗,都源於此。「心中有良知」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麼,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不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當今社會,有些人對「道德」本身的價值充滿了憂慮,這樣的人不知道,最大的失去是失去了自我。

與此同時,「心中有良知「的人會明了自己這一生真正的使命是什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哪裡。他會遵從「本心」,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他不再需要外界的約束,甚至不再需要自律。為他所作的一切都「發乎本心「,他是自由的。

做人需要道德,做事需要自律。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是「致良知「。如果你覺得自己」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要埋怨自己,更不要埋怨社會,請卸下你的虛妄和浮誇,直面本心,找到自己的」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心小大爺 的精彩文章:

TAG:知心小大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