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國民爆款摺疊桌,沒有它怎麼吃團圓飯?

國民爆款摺疊桌,沒有它怎麼吃團圓飯?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 90 年代的小康之家,那麼在你的童年記憶里,一定有這樣一張摺疊桌。它樸實無華,甚至有點土氣,但它卻是空間利用的鼻祖和大師。

遠看,它是一張方桌子。

走近,它就變成一張圓桌子。

為什麼能翻手為方,覆手為圓?玄機就在背後。

四扇摺疊合頁,設計的恰到好處,只要用力向外掰開,方桌就會立刻變成嚴絲合縫的圓桌。

從懂事起見到這張桌子,我總會好奇地站在桌子底下,研究它的秘密。在被桌板夾到過無數次手之後,它成了我最初的空間物理學啟蒙大師。

這張桌的名字是:「天壇牌方圓摺疊桌」。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沒見過,那我只能說你太年輕了。從上世紀 70 年代起,隨著改革的春風這張桌子走進了千家萬戶。在 90 後們父母結婚的年代,它才是真正的國民大品牌。

國民摺疊桌椅,八九十年代的家居實用主義

老物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結實耐用,質量響噹噹。不同於宜家的小清新和不耐用,老摺疊桌採用的是防火板貼面,電鍍鐵管,可謂是禁摔又禁泡,禁打又禁鬧。

兢兢業業三十年,即便桌上的漆都褪了色,仍然屹立不倒。我媽把這張桌子視作珍寶,平時不用,可一到過年過節,它就會奇蹟般的出現在客廳里。

不管是吃飯、打麻將、打牌還是喝茶,人少時用方桌,人多時把四周的合頁支起來用圓桌,一家十口,完全夠用。

厚厚的木板和粗粗的鋼管,國民摺疊桌就是一個字,穩。承重 200 公斤,毛重 30 公斤,多少人像我一樣,有被媽媽喊「吃飯了,去搬桌子」的恐懼?大概只有家裡最有力氣的人,才能獲得搬桌子這項獨具挑戰性的任務。

某寶店家的宣傳

與這張摺疊桌配套的,還有同款摺疊凳。同樣的材質,同樣的外表,它的特徵也是一個字:穩。另外,它還不僅僅是凳子,還是家庭七大兇器之首。

它被當作兇器的情形往往是這樣的:在這張凳子上寫作業的你,順手用圓珠筆在凳子上畫了一堆數學題,老媽出汗的臀部一不小心沾滿了倒印的阿拉伯數字,怒不可遏的老媽順手抄起了凳子毫不留情地掄向你。

用來當作兇器時的樣子。

以及下面這張高階版真皮摺疊座椅,也曾被當作家庭兇器之一。它曾經是機關大院、領導幹部的標配,只有家裡最有地位的人,才配坐這張紅色的椅子。

不少熊孩子偷偷坐上這張椅子,一面體驗大權在握,一面用牙籤在皮面上扎洞,那感覺就像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給權威捅了一個窟窿。

就是這麼幾個看上去有點丑的傢具,風靡了中國二十年之久。據天壇廠官方統計,方圓摺疊桌賣了上億個,主要出售在八九十年代,現在已經停產。三十年前,上億家庭都在用它,還不算上盜版,可見它當時有多火爆。

為什麼天壇摺疊桌火爆全國?結實耐用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八九十年代,城市人均住房嚴重不足。

大雜院、抗震棚、筒子樓催生的實用傢具

「天壇牌」創立於 1957 年,國民摺疊桌誕生於七十年代。這個成立於北京、成名於北京的傢具牌子,它的產品當然也是為了解決當時北京人的問題的。

建國後、90 年代以前,北京最主要的住房結構有三類:大雜院、抗震棚、筒子樓。

大雜院的前身就是權貴名流們住的四合院。現在去南鑼鼓巷,幾乎見不到真正的四合院了,因為在 1958 年的「經租房」政策之後,幾乎所有私人四合院都變成了如今的大雜院。

所謂「經租房」,就是把私有房收歸國有,再由國家集中租出去。經過集中出租之後,原來不到 3 萬人的私人四合院,變成了人擠人的大雜院。

擠到什麼程度呢?1960 年,北京市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 3.24 平方米。也就是說,一個三口之家,住一個不到 10 平米的屋子。

電視劇貧嘴張大民里,張大民一家三口住在大雜院里自己搭建的棚子中,七八平米,床中間還有一棵樹。這就是老北京的大雜院。

我剛來北京時住的隔斷群租房,也差不多只有 10 平米,那時候感覺自己真慘,現在想想,跟三口之家擠 10 平米比起來,一個人蝸居都算豪宅了。

比大雜院慘的是抗震棚。1976 年唐山大地震爆發,距離唐山只有數百公里的北京震感強烈,恐慌中的市民見縫插針,搭起了一個個的簡易棚。

本來,計劃中的抗震只是階段性的,誰知在地震棚中生活成了「持久戰」。地震過去了,地震棚並沒有因此拆除,它們成為北京中下階層的廉租房,一直存活到 90 年代,成為如今的違章建築。

而住大雜院、抗震棚里的工薪階層,做夢都想分到一套「筒子樓」。「筒子樓」是一種兵營式建築,一條長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因為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所以叫「筒子樓」。

住這種樓,廁所、廚房要和整層樓的人共用,有時候一個單間還會男女混住不少人。在劉震雲的小說《一地雞毛》里,主人公小林千辛萬苦從單位分到了一間跟別人合居的筒子樓,從此開始了更加「一地雞毛」的生活。即使一家人擠十平米仍是生活的常態,但那也比四處漏風的大雜院強多了。

80 年代,不少國企員工分到了「福利房」(很多北京小破老就是當年的福利房),雖然居住條件有所改善,但是也趕上了人口出生的高峰。孩子一多,家庭立刻就顯得更擠了,這時候符合小空間使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天壇摺疊桌椅,在搬進筒子樓、福利房的企事業單位員工中流行開來。

一套天壇摺疊桌椅並不便宜。1990 年,全國平均月工資只有 178 元,而天壇桌的價格是 200 元左右。買一張桌子,可能要花掉一個月的工資,買下這張桌子,跟我們不吃不喝一個月買 iphoneX 的心情大概是一樣的。

那是一個擁擠的年代,但我還挺懷念那個一家人擠在一套老公房,圍坐在摺疊桌旁吃完飯的傍晚。那天,我一邊看著電視上播放的國產動畫,一邊在爺爺奶奶的催促中多吃了幾口飯,心裡惦記著明天就開學了,暑假作業還沒寫完。父母臉上浮現出「明天會更好」的笑容,他們相信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就能擁有更大更好的房子,從沒想過要讓雙方父母拿出所有的退休工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在趣聞社 的精彩文章:

8 個有關減肥的真相,你再有自控力也不見得能減肥
13 張腦洞大開的漫畫,現在我要抓一隻杠精來煲湯

TAG:微在趣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