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江蘇的省會不是南京,是這裡!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5月在南京成立江蘇省政府,設立省政府委員會。1928年7月17日,江蘇省政府委員會舉行第90次會議,討論江蘇省會選址問題,鎮江以6票:2票(揚州):1票(蘇州)高票當選,理由有三:一,孫中山生前遺願;二,其位居江蘇南北之中心,有鐵路、長江、運河交通之利;三,與當時首都南京距離近,聯繫便捷。
1929年2月江蘇省政府從南京遷至鎮江。自1929年2月江蘇省會遷至鎮江,直到1949年4月國民黨敗退撤離,時間跨度達20年。期間,鎮江由傳統商埠向現代城市逐步轉型。
鎮江
古稱「宜」、「朱方」、「丹徒」、「京口」、「潤州」。公元1113年,北宋統治者認為鎮江的地理位置優越,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鎮守江防之地,故改原潤州為鎮江府。至今,鎮江之名已沿用了800多年。
鎮江扼南北要衝,得山水之勝,鍾靈毓秀,代不乏才,1986年被國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江曾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的建立政權的都城,其遺址有劉備娶親的北固山甘露寺,北固山及後峰,神亭嶺,東吳水防,魯肅墓,太史慈墓等。鎮江為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家鄉,丹陽為三國吳大帝孫權和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故里,句容為明太祖朱元璋祖籍。
鎮江是三國「二喬」故里,還是我國四大愛情故事的發源地:許仙和白娘子,丹陽的牛郎織女,丹徒上黨槐蔭村董永和七仙女,姚橋鎮華山村有梁祝之傳說;四大名著都提及鎮江。
歷代文人墨客紛來尋幽探勝,寄情抒懷,耕耘風雅,播種斯文。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辛棄疾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李白的「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杜牧的「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沈括的「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薩都剌的「野人一過竹林寺,無數竹林生白煙」,冷士嵋的「檻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聲畫、無聲詩。
鎮江古屬禹貢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為鎮江。「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鎮江地處黃金十字水道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點,其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
市區沿江自西向東鑲嵌著金山、北固山、焦山,組成風景各異的「三山」風景區。「寺裹山」的金山以綺麗著稱,「山裹寺」的焦山以雄秀聞名,「寺冠山」的北固山以險峻稱雄。市區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山連綿,古木幽深,昭明太子讀書台、文苑、增華閣、趙伯先墓等點綴其中。
東部有旅遊景點寶塔山公園;西部有被地質界譽為「世界罕見,中國第一」的彭公山方解石晶洞。
鎮江不僅自然風景見長,而且文物古迹星羅棋布:
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寶華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廟;焦山碑林、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江還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其中有焦山古炮台遺址、昭關石塔、相傳為孔子所書的延陵季子碑(唐拓本)、被譽為「江南第一鍾」的唐中和銅鐘、古代建築奇葩隆昌寺無梁寺殿和銅殿、宋抗金名將宗澤墓、焦山炮台遺址等。鎮江還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4處。
金山、焦山、北固山與長江、京杭大運河組成一幅山水長卷;南山、茅山、寶華山分別以「江南九寨」、「第一福地」、「四大奇秀」各領風騷,展開了一幅水墨畫圖。
江山之浩氣,
運河之秀氣,
鎮江自南朝以來被稱為:
「天下第一江山」!
攝影
李英飛


※無形資產:它們看不到,摸不著,但真的價值非凡
※做服裝我們是認真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