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研究引發對中國電動汽車政策的質疑
污染研究顯示,電動汽車不一定比內燃機汽車更環保。專家表示,中國推動電動車生產的動機或許並非環保。
在中國,支持電動汽車的環保理由變得複雜化,因為有研究質疑電動汽車是否會產生比內燃機汽車更大的污染。
這一問題正使得中國到2025年成為世界電動汽車冠軍的努力受到嚴格審視。中國政府基於電動汽車比汽油發動機汽車更環保的觀點,證明自己投入大量資源——包括巨額補貼和生產配額——鼓勵國內電動汽車生產是有道理的。
但專家表示,電動汽車對環保的益處還不清楚。儘管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力推綠色能源的發展,但煤炭仍占電力生產的絕大部分,這意味著給電動汽車充電也會產生碳排放——每公里的碳排放量常常高於汽油發動機。
雖然採用電動汽車將會降低中國石油消費量的增速——其中大部分石油是進口的——但在減輕中國的空氣污染方面,這麼做也許沒有預期的那麼有效。
「從本質上說,轉向電動汽車並不能完全消除化石燃料的使用,因為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電力可能來自化石燃料,在中國也就是煤炭,」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電動汽車也許只是將空氣污染從中國的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表示,有關電動汽車的充電方式、時間和地點的問題,是了解它們產生的污染是否比內燃機汽車更少的關鍵。這項本月發表於《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雜誌上的研究成果建議車主不要使用快速充電站,而只在夜間使用常規電力線路充電。
「如果鼓勵人們等到晚上再充電,並在需要幾小時的慢充模式下充電,那麼電力負荷可能會利用到在非高峰時段可用的風能,」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克里斯?尼爾森(Chris Nielsen)說。但研究發現,在更耗能的「快充模式」下快速給汽車充電,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污染。
另一篇由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交通研究所(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邁克爾?西瓦克(Michael Sivak)和布蘭登?舒特勒(Brandon Schoettle)於去年11月發表的論文發現,鑒於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佔比很高,燃油效率高的內燃機汽車——燃油經濟性高於每加侖40英里(7升/100公里)——比電動汽車更環保。
這一結果僅僅考慮了駕駛車輛的排放量。如果再考慮生產電動汽車要付出的額外環境成本,則汽油發動機汽車甚至更具優勢。
清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包括電動汽車、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生產比內燃機汽車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出50%。他們在今年5月的《應用能源》(Applied Energy)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去年11月的一份報告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燃油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於電池動力汽車,但後者排放的PM2.5顆粒是前者的兩倍多,主要來自於通常較重的電動汽車的制動盤和輪胎磨損以及在道路上揚起的灰塵。PM2.5顆粒是困擾中國許多城市的有毒煙霧的組成成分。
支持者認為,隨著中國的發電越來越環保,中國的電動汽車也會如此。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數據,2015年,中國72%的發電量是燃煤發電,但到2040年,這個數字應該會下降至不到50%。
「未來的(能源)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會變得更加環保——對現在開始轉向電動汽車是否在環境上有意義至少同樣的重要,因為這種轉向需要多年的時間,」尼爾森說。他還指出,只關注中國全國的平均水平是個錯誤,因為在中國的很多地區,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量中的佔比超過了平均水平。
然而,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都同意,中國政府推廣電動汽車的主要動機最終可能不是環保,儘管中國廣泛利用環境監管來推動電動汽車生產。
電動汽車將有助於中國限制石油進口增長,從而幫助北京方面克服許多人認為的一項戰略脆弱性。電動汽車也是中國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的綱領性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電動汽車是中國計划到2025年在國際上佔主導地位的十大高科技行業之一。
政府旨在鼓勵電動車生產的措施包括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提供約600億美元的補貼,並且要求汽車製造商大規模生產電動汽車——到2020年每年生產240萬至270萬輛電動乘用車——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的數據,是2017年電動汽車銷量的逾4倍。
所有大型汽車製造商都已制定了增加電動汽車產量的計劃。例如,大眾汽車(Volkswagen)表示,到2025年,該公司及其合作夥伴在中國電動汽車生產的投資將高達100億歐元。屆時,大眾可以視市場需求每年供應多達150萬輛電動汽車。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M)等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制定了類似的宏大計劃。
人們普遍認為,向電動汽車轉移對中國汽車行業有利,因為中國汽車行業製造高質量內燃發動機的能力弱於國際競爭對手,但在電池生產方面更具競爭力。
「這更多是與汽車行業相關,而不是出於環保或減少進口的考慮,」北京諮詢公司思亞能源(Sia Energy)的李遙說。
英國《金融時報》查爾斯?克洛弗北京報道


※「超殺女」科洛·莫瑞茲,與你相約北影節!
※葡萄牙銀行商店上線移動支付,中國遊客攜帶現金入境要小心了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