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時節話養「心」
夢覺流鶯時一聲。
樹陰滿地日當午,
石榴開遍透簾明。
別院深深夏席清,
宋代 蘇舜欽
《夏意》
GIF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GIF
不知不覺,杭州的夏天已悄然來臨
跟春風的不疾不徐不同
它來的猛烈
來的出其不意
夏季不光有驕陽似火
也有淫雨霏霏的梅雨季節
而對於養生來說
如果說春季我們注重的是養「肝」
那夏季我們就需要來養「心」
下面就請跟隨科普君,
來聊聊夏季養生吧~
夏季作為四季的第二個季節,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我國習慣將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上的夏季要推遲到立夏後25天左右。古人把農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曆6、7、8三個月當作「夏天」。夏季有哪些節氣呢?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所以中醫裡面常說,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注意養心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做到「心靜自然涼」。
GIF
那要做到養生,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健脾除濕
因氣候的影響,江南地區的6月底七月初的陰雨綿綿,有「梅雨季節」一說,梅雨又稱「霉雨」,長時間的濕熱環境,容易產生「濕邪」。《素問·生氣通天論》道:「因於濕,首如裹」,《靈樞·百病始生》說道:」清(寒)濕襲虛,病起於下」。「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會引起一系列的癥狀,如頭身困重、四肢酸痛、大便粘膩、小便混濁等,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癥狀。所以飲食上我們應以清淡為主,做到「三不」:不吃隔夜食物,不吃過多的油膩食物,不吃冰冷寒涼的食物。可以多吃點水果多飲水,還可以選擇一些服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茯苓、百合、冬瓜,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苦味」的食物,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如苦瓜、苦菜,芥藍等。
二、清熱消暑
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容易情緒激動,心情煩悶,夏季同時也是心臟疾病高發的季節之一,當然中醫裡面的「心」,並非全是指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所以夏季除了避暑防晒之外,還需要做到心情舒暢,《內經》有云:「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總結起來就是六個「適當」,適當晚睡早起,適當午睡,適當的情緒發泄,適當鍛煉,適當娛樂,適當房事。
三、補養肺腎
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夏季,宜食清心養肺食物。《道經》云:「竹筍,乃日華之胎也。服日月之精華者,得以常食竹筍」。唐代著名食醫學家孟詵曰:「藕,乃神仙之食,功不可說」。還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四、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這些疾病通常是指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瀉、關節冷痛、怕冷、體虛易感冒等。
腎病病區6B-8樓的中醫專科護士姚媛媛,擅長拔罐、刮痧、穴位貼敷、失眠推拿等多種中醫外治法的應用,歡迎各位護士姐妹前來觀摩和體驗。
科普君
養生不在於一陣、一段、一時
而是一個長久的過程,
點滴積累
持之以恆才是王道
在最炎熱的季節里
您做好準備迎接夏天了嗎?
GIF
文章內容結合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學、百度文庫
圖片來自網路
文字 | 腎病病區一 姚媛媛
編輯 | 護理部 肖林鴻


TAG:浙一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