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下)

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下)

原標題: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下)



1917年7月1日凌晨3點,一群手持火炬留著辮子且身著前清服飾的「辮子軍」衝進紫禁城門。在養心殿內,身穿前清朝服馬褂、頭戴頂戴花翎的「辮帥」張勳三拜九叩的跪在十二歲的前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面前,此時已是民國六年,而張勳這一次卻想恢復大清國號,改頭換面恢復帝制。張勳以「督軍團大盟主」自居,他率兵從徐州到北京主導的這一次荒唐的復辟鬧劇,讓人啼笑皆非。之後的幾天里,京城的街上掛起了前清的龍旗,有些人身穿前清朝服在街上行走,讓人覺得又回到了好幾年前,這些人就好似從棺材裡蹦出的人物。張勳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他在前清時從無一個業遊民到封疆大吏,他的所有全部是仰仗清廷對他的恩賜,所以他對清廷感恩戴德,但是清朝給他的地位民國沒能給予,所以他腦袋後面一直留著大辮子,即使是北洋政府時期他也要求全家和部下保留前清時期的各種禮儀和穿著打扮。

而張勳導演的這場鬧劇就是鑽了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府院之爭」的空子——不願當「傀儡總統」和「蓋章機器」的黎元洪在1917年5月23日以操縱國會為由免去了實際掌握軍權的段祺瑞的職務,但黎元洪本身手無實權,撤掉段祺瑞後又沒有人肯來組建新的政府,而各地的北洋派督軍們蠢蠢欲動,例如安徽的倪嗣沖與奉系的張作霖率先宣布獨立,之後陝西、河南、浙江、山東、福建及直隸等省紛紛響應獨立,此時的黎元洪如坐針氈,需要有人幫他解圍。5月28日,黎元洪接到來自駐守徐州的「長江巡閱使」張勳來電,這位自稱是「督軍團大盟主」的「辮帥」表示願意進京調停,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的黎大總統複電邀請張勳進京。可是這一次迎來的這位心懷鬼胎的調停者可是對前清感恩戴德但是對民國並不感冒——辛亥革命中張勳率部與革命軍血戰而敗,後來才被袁世凱任命為「長江巡閱使」駐兵徐州。原先是前清軍人的張勳是袁世凱「北洋系」中的旁系而非嫡系,所以他勢必懷念自己在前朝時期的高光。


1917年6月7日,打著「拱衛京師、調停國事」的旗號,張勳率五千餘人從徐州沿津浦線北上。8日,張勳抵達天津,當天他就立刻變臉並傳話給北京的黎元洪要求解散國會,並派部分軍隊先期前往北京向黎元洪示威,走投無路的黎元洪這下只好答應張勳。6月14日,張勳率部抵京,大總統黎元洪高規格迎接「貴賓」。第二天,張勳就身著前清朝服前往養心殿、頭戴紅頂花翎給溥儀請安。張勳這次假借幫助調停,實則利用「黎段相爭」來渾水摸魚搞一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以實現其復辟目標,而老辣的段祺瑞則在幕後盤算著如何借張勳之手趕走黎元洪,後自己再趕走張勳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好戲。



之前在黎元洪免除段祺瑞國務總理時,張勳就心裡盤算著復辟,他組織各省督軍召開了「第四次徐州會議」,馮國璋、段祺瑞和張作霖也都派了代表參會,與會期間張勳就明目張胆的提出要把皇上請出來,而老謀深算段祺瑞並沒有反對,他不是反對「共和」,更不是擁護「帝制」,而是謀劃著藉此機會再次與黎元洪對抗。當張勳徵求段祺瑞的意見時,老段向張勳表示自己只是為了驅逐黎元洪,一切手段在所不惜,這樣就等於是給張勳一個暗示不反對,老段也沒有明確提出自己能接受復辟。

7月2日下午,引狼入室的黎元洪自知難以收場,他索性逃進北京東交民巷的日本大使館裡。針對張勳的這次倒行逆施的復辟之舉,輿論上下也是一片嘩然,此起彼伏的反對討伐聲充斥著全國各地。段祺瑞借張勳打倒黎元洪的第一步就是先任其復辟不理,然後自己出場以「反覆辟、造共和」贏得支持,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二鳥。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第八師駐地馬廠組織召開軍事會議,發表通電宣布「討逆」並正式成立了「討逆軍總司令部」,段祺瑞自己擔任總司令。這一次他率先搶佔正義的至高點,親自率部討伐張勳這倒行逆施的復辟行為。「討逆軍」兵分東西兩路,分別由段芝貴與曹錕這兩名北洋將領率領軍隊開進北京「討逆」,經過一系列的戰事,「討逆軍」逐漸將張勳的「辮子軍」圍困在北京城內,他們還出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空軍作戰——北京南苑航空隊向「辮子軍」投下炸彈。12日早,「討逆軍」兵分三路向城內發起猛攻,僅僅幾個小時後「辮子軍」全部繳械投降。張勳主導的這次十二天的復辟鬧劇草草收場,失敗後的他表示完全是北洋各派系的背信棄義、心口不一造成了復辟夢碎。而「府院之爭」的主角之一段祺瑞這次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給自己贏得了「三造共和」美譽。


7月14日,凱旋而歸的段祺瑞返回北京再任國務總理。而灰頭土臉黎元洪發表通電正式辭去大總統職位,並稱自己誤信了張勳的鬼話,導致了不可收拾的殘局,自己要閉門思過、掃地焚香,從此息政歸隱、不問政事。持續了一年之久的「府院之爭」終以段祺瑞的勝利告終,而老段的「對德參戰案」自然而然的在國會得以通過,北洋政府方面則由副總統馮國璋接任總統職位。


8月4日,北洋政府正式發出通告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正式對德、奧兩國宣戰。


1918年11月11日,「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中國也以勝利者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

在「府院之爭」後,段祺瑞通過編練「參戰軍」和組織「安福國會」從而更加緊密的控制了軍隊和內閣,強大的國家機器和政府組織牢牢的掌控在老段手中。在這場政治博弈之中,黎元洪被擠走了,段祺瑞笑到了最後,但這不代表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已經結束,國家的組織管理也並非規範化、法制化,新的鬥爭逐漸孕育、即將開始。「府院之爭」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雖推翻了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王朝制度並建立共和,它為中國未來勾勒了藍圖、指出了方向,但仍沒有完全解決去往這個方向的路該怎麼走。於是,這些迷茫就帶來了類似「府院之爭」等民國初年的政治亂象。


2017.11.10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南京保衛戰(上)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兩蔣」秘聞(二):1935南京「刺蔣案」
「兩蔣」秘聞(五):1969陽明山蔣介石車禍案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