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涇渭分明,令人震撼的河流交匯奇觀

涇渭分明,令人震撼的河流交匯奇觀

大家一定聽說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交匯時,會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

涇河和渭河的交匯處

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關於涇河和渭河的傳說

涇河與渭河都是關中平原上兩條非常重要的河流,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關於涇河的故事,最有趣的,莫過於涇河龍王的傳說。

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涇河龍王與江湖術士袁守誠打賭,故意違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減少降雨的數量,結果觸犯了天條,天庭命令唐朝的大臣魏徵問斬涇河龍王。在臨刑前一天晚上,涇河龍王託夢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情救命,唐太宗答應了。第二天,唐太宗讓魏徵陪他下棋,這樣魏徵就沒有辦法去殺龍王了。沒想到棋下了一半,魏徵便睡著了。等他醒來火,說自己做夢把涇河龍王給斬了。這就是著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明代的吳承恩也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西遊記》里。

渭河,古稱渭水。古都西安便位於渭水流域,相傳軒轅黃帝的部落最早就居住在渭水流域,這裡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渭水流域,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

關於渭水,最出名的故事,便是渭水訪賢。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昏庸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領袖周文王姬昌,決定帶領百姓推翻紂王的統治。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熊飛到了他的懷裡,這個夢預示著他能夠找到一個賢人來幫助他。過了幾天,周文王在渭水邊看見一位老人在釣魚,他上前詢問,發現這就是他要的賢人。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是歷史上有名的智者。周文王帶人到渭水邊迎接他,任命他為宰相。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於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西周。

為什麼會出現涇渭分明的奇觀?

1、首先要有兩條河流交匯

「涇渭分明」的景象出現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涇水和渭水兩條河流源頭不一樣,流經的地區也不相同,只有兩條不相同的河流相互交匯,才能碰撞出奇妙的景象。一條河流是無法形成這種奇觀的,這一點自然不必再贅述。

2、水色不同

涇渭分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水色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河流水色的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兩條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遊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涇河上游雖流經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層,大多數時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涇河渭河交匯處

除了含沙量的不同,只要有足夠的差異,兩條河流也會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圖為亞馬孫河上「涇渭分明」的黑白河水交匯帶。亞馬孫河的幹流侵蝕了河道的土壤和岩石後被染成了淺黃色;而內格羅河卻因上游融入了太多腐爛的植物落葉,造成水體富含黑褐色腐殖質,將整條河水都染成了深色。當亞馬孫河流經巴西城市瑪瑙斯時,內格羅河匯入幹流,河水變成一邊黑、一邊黃,形成十幾公里黑黃分明的交界線。

亞馬孫河上「涇渭分明」的黑白河水交匯帶

3、其他因素

在顏色差異的基礎上,兩股水流的「混摻帶」、分界線要足夠長,才談得上壯美風景。河水的密度、溫度、酸鹼度等因素會影響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交匯河道的角度,也會影響分界線的長短。

通常情況下,交匯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匯後兩道水流更易於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並進,不會很快交融,於是出現較長的分界線。如果兩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匯,水流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線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此外兩河如果水量差異很大,那麼水多的很快會稀釋掉水少的,分界線短且不太明顯。總體來說,兩條河越是勢均力敵、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

涇河和渭河交匯處

涇河和渭河哪條是清的哪條是渾濁的?

涇渭分明作為自然奇觀古已有之,然而作為成語家喻戶曉,婦幼皆知大概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的詩句。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是涇河濁,渭河清。

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先來看春秋時期,《詩經》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看來春秋時期是涇水清渭水濁。

戰國後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隋唐以後又成了涇清渭濁。

據記載,歷史上涇、渭兩河的清濁變化有六次反覆。其實涇渭兩水的清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涇渭清濁的歷史變化,與當地植被的保存與毀壞以及水土流失是否嚴重有密切的關係。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游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

2400多年前,我國正處在西周鼎盛時代,人們在渭河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發展,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別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渭水變得渾濁起來。而這個時候的涇河流域人類活動較少,因而水質比較清澈。於是就有了《詩經》對「涇渭分明」之奇異景觀的第一次文字記載。

秦漢時期,涇水上游地區接受了大批移民,農田面積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水上游的馬連河,當時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

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族南下,農耕族內遷,大片耕地轉變為牧場。據《水經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改稱「白馬水」。可見涇水上游植被有所變化。

然而到了唐代以後,相應地區承受了更為沉重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更為嚴重,涇水又轉而渾濁。渭水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律。詩人杜甫長期居住在長安,有機會親眼看到涇渭分明的自然奇觀,因而在他的詩篇中自然就有了「濁涇清渭何當分」的詩句。還有詩云:「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可見,在唐代渭水確實是清澈見底的,而涇水是渾濁的。

衛星照片的「涇清渭濁」

現在,則徑、渭兩河都成了濁泥湯。鑒於水土流失和相關水利設施的影響,現在已很難再現當年「涇渭分明」的盛況了。

中國還有哪些涇渭分明的河流?

除了涇河和渭河,中國還有很多涇渭分明的河流。

1、甘肅劉家峽——黃河與洮河交匯處

黃河與洮河交匯處

我國甘肅永靖縣境內,洮河與黃河交匯處,水面上出現了分明的黃、綠兩色分界。圖片右側,河水青綠色的是黃河——這裡地處黃河上游地區,還未進入黃土高原,河水還比較清澈;左側渾黃的是洮河,因為它穿越了隴西黃土地區,裹挾了大量的泥沙,在這裡反而客串了「黃河」。

2、南京——長江與秦淮河交匯處

長江與南京秦淮河交匯處

秦淮河可以說是南京的母親河,自古就是一條天然河流,它有兩個源頭,東源發源於句容寶華山,即句容河;南源發源於溧水東廬山,即溧水河。兩條河流逶迤而西在南京明城牆東南隅的通濟門一分為二,一支匯入外秦淮河,另一支注入長江。注入長江的支流,在交匯處形成了河水與江水「涇渭分明」的現象。

3、重慶——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

重慶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

朝天門碼頭位於重慶城東北,是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左側嘉陵江於此注入長江,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清濁分明。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浩蕩,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4、武漢——長江和漢江的匯合處

武漢長江和漢江的匯合處

漢江,中國長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襄陽市以下簡稱襄河。漢江發源於陝西寧強縣秦嶺南麓,東南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

5、吉林——嫩江匯入松花江

吉林嫩江和松花江的匯合處

嫩江,在黑龍江省,古名難水,明代稱腦溫江,清初名諾尼江。源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縣以上接納大興安嶺東坡和小興安嶺西坡流出的許多支流,河水清澈。嫩江是松花江第一大支流,全長1370公里,流域面積29.7萬平方公里,出山後進入松嫩平原,在吉林省三岔河鎮匯入松花江。

6、黑龍江——松花江匯入黑龍江

松花江和黑龍江的匯合處

中國七大河之一,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在隋代稱難河,唐代稱那水,遼金兩代稱鴨子河、混同江,清代稱混同江、松花江。松花江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龍江後,與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的廣大平原組成有名的三江平原。

7、巫山小三峽——大寧河注入長江處

大寧江注入長江

大寧河發源於陝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崇山峻岭和大小峽谷,一路容納百川清流,穿過巫溪、巫山之間的雲崖險峰,注入巫峽西口的浩浩長江。

8、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

東營黃河入海口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攜帶大量泥沙流向大海,由於海水頂托,流速減緩,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淤積沉澱,年復一年,形成陸地。

9、黃海渤海分界線

黃海渤海分界線

海水的顏色上可謂「涇渭分明」。東部黃海部分水是深藍色,而西部渤海水卻顯得渾濁,略呈微黃色,這是因為所處海底地溝所形成的自然現象。

河水顏色誰來定?

兩條河匯合到一起,如果兩股河水的顏色差異比較大,水流交匯處就會形成一條分界線,如果這條分界線看起來非常清晰、而且又綿延很長,那就形成了「涇渭分明」這種風景。

此類風景的先決條件是,相匯的兩水顏色要有足夠差異—通常是一個黃一個綠,有時也會是一邊深、一邊淺。

水的顏色與水體成分、水中包含物質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河水的含沙量很重要,如果江河流經黃土地區,水就容易被所含泥沙染成黃色,流經紅土地區的,就會形成「紅河」、「赤水」。除了泥沙,人為污染、藻類暴發等也會使河水變成不同顏色。

兩條河水色不同,一定會「涇渭分明」嗎?

勢均力敵才能造景!

兩股顏色不同的水流交匯,總有一個相互摻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有長有短,有時水流過幾米、幾十米就「不分你我」了,有時則能「齊頭並進」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依然能看到明顯的分界線。

在顏色差異的基礎上,兩股水流的「混摻帶」、分界線要足夠長,才談得上壯美風景。河水的密度、溫度以及酸鹼度等因素會影響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以及交匯河道的角度,也會影響分界線的長短。

通常情況下,兩河交匯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匯後兩道水流更易於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並進,不會很快交融,於是出現綿延很長的分界線。如果兩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匯,那麼水流的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線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

兩河如果水量差異很大,那麼水多的很快會稀釋掉水少的,分界線會很短,而且不太明顯。總體來說,兩條河越是勢均力敵、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12 張視覺效果讓人迷惑的圖,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這才是美到極致的中國記憶!太驚艷了!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