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珍藏│這些塤值得我們銘記

獨家珍藏│這些塤值得我們銘記

各位塤友,各位粉絲,今天《塤友》公眾號帶您走進一個別樣的塤的世界。

眾所周知,我們如今吹的塤是從古塤的基礎上改良而來:U型吹口、隔音板、十孔指法等……塤在一次次的改良中,獲得了較為精準的音準、較寬的音域、越來越高的靈敏度、越來越大的音量。這些制塤工藝的提高與突破讓塤被越來越多的當代人所接受,讓塤可以演奏更多的樂曲。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如今在制塤上的突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國以來有幾代老藝術家前赴後繼,投身於制塤工藝的鑽研,他們沒有任何的前車之鑒,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參考,甚至找不到一個懂塤的人來詢問。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摸著石頭過河,憑藉著執著、憑藉著熱愛,古塤在他們手裡獲得靈魂、涅磐重生,雖然從造型上看,這些塤不如當代的塤這麼美觀,但它卻是當代塤的鼻祖,那激蕩歷史的迴響,感染著我們每一位塤友!

今天,我們就來緬懷一下已故的塤演奏家、製作家。每一位塤友都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排名不分先後 包括但不限於):王巽之先生(已故)、曹正先生(已故)、陳重先生(已故)、趙良山先生(已故)、曹建國先生(已故)、方浦東先生(已故)。

↑↑先給大家帶來的是方浦東老師的塤,方老師的塤從外形上說已經很接近現代的梨塤,只是吹口是平口,吹口較大,是一枚七孔塤。

圖為方浦東老師的套塤

↑↑這是方浦東老師最後的吹塤照片,當時已經非常年邁的他依然不減對塤的熱愛,此照片為崔濤老師所拍攝,不想就此天人相隔……

↑↑這是陳重老師的塤。值得一提的是:陳重老師在古制梨形六孔塤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塤,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塤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

1985年全國第三次古琴打譜學術交流會上,陳重先生展演吹塤。

左一為呂驥,左二為戈弘。

圖為曹建國老師的塤,曹建國原名曹節,其作品《傷別離》、《幽谷》、《寒春》、《綿》、《黃鶯吟》等,改編的曲目《暗香》、《蘇武牧羊》、《小放牛》等。

不光是在塤領域,曹老師在書法界、篆刻界等均有建樹。曹老師向世人顯示了他作為當代傑出藝術家的殷實功力。 他不同於一般藝術家的是他的尋根溯源,由技藝而美學,由美學而哲學,從而成為一位東方文化的學者 。

圖為曹建國老師

下面這個塤是王巽之先生製作的塤,王老師製作的塤已經在特殊時期毀壞了,如今只有照片,沒有實物了。

圖為王巽之老師

下面是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的塤。曹正教授不僅是一位古箏演奏家,也是一位制塤名家,他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塤。曹老師的塤現藏於中國音樂學院樂器博物館,已經成為時代與歷史的象徵。

圖為曹正老師

接下來的是趙良山的塤,趙老師多年來專門從事我國民族管樂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長演奏古塤、竹笛、洞簫、巴烏、葫蘆絲、土良等樂器,演奏的各種樂器多為自己親手製作,並對古塤、巴烏、葫蘆絲三種樂器進行了改革。

圖為趙良山老師的塤 由趙亮提供

趙良山老師研製的塤音量增大,音區由窄變寬,音準趨於準確,因此塤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在1983年第一個將塤的演奏搬上了北京的舞台,此後從未間斷對塤的研究,對塤的復鳴、進一步推廣使用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古塤第一人」。

在這裡尤其要感謝崔濤老師提供的大部分照片,崔老師是最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之一,目前也是執著於古法制塤,我們近期會給大家帶來崔濤老師的專訪,盡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塤友 的精彩文章:

TAG:塤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