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芳本想除掉司馬懿,卻緣何沒能像康熙除掉鰲拜那樣成功?

曹芳本想除掉司馬懿,卻緣何沒能像康熙除掉鰲拜那樣成功?

曹芳即位時年僅8歲。正所謂「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時。歷史上很多王朝的衰亡,表面上看多與此相關,無非就是士人之心、百姓之心不附。而造成此種局面的根源要往前追溯,即其前任一不善用人,二少得人心之舉,以致整個社稷都漸失士人之心、百姓之心。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為長期執政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群眾基礎。等到幼主登基,必然導致大權旁落,江山易主。曹丕、曹睿正是在這兩個方面失了人心,導致曹魏政權基礎不穩。

曹芳任上,無能之輩曹爽執掌權柄,他豈是司馬懿的對手?249年,司馬懿殺掉曹爽,自此權柄歸司馬家族。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掉,14歲的曹髦被扶上帝位再成傀儡。260年,曹髦被殺,15歲的曹奐被扶上台。5年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即位,是為晉武帝,西晉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事實上,曹芳和曹髦亦曾先後計劃剷除司馬氏,卻未能如清代少年康熙除掉鰲拜那樣,從此鞏固政權。其中原因,固然有二曹暗弱不如康熙智敏之故,更重要的原因乃是,鰲拜不過一權臣而已,但司馬家族漸得士人之心、百姓之心。正所謂天道循環,古代帝王自謂「天子」,但廣大百姓才是真正的「天」,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古人常講「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說的正是王朝興亡的根本原因。君主失道失德,則天命不歸,人心不附,再強大的江山也必然會拱手讓於有德之人。這個「德」,當然不是一般的忠君護主之德,而是「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為根本的大德。

相形之下,三國時期,司馬家族雖在專權竊位上德虧,卻算是相對的有德之人。比如,有人在司馬昭面前指責阮籍放蕩不羈,應該流放到蠻荒之地。但「昭愛籍才,常擁護之」。再比如,司馬昭用人得當,於263年伐蜀成功。

就在魏國伐蜀時,吳國有人和襄陽人張悌就曾一起分析當時形勢。吳人認為,司馬氏得政以來,國內屢有大亂,百姓未服,今又勞力遠征,肯定要失敗。但張悌認為不是這樣。他說,曹操雖然功蓋中原,但百姓畏其威卻不懷其德。曹丕、曹睿繼位後,「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而司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即便曹髦被殺,四方也沒有發動叛亂。更關鍵的是,初期的司馬家族「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張悌由此認為,伐蜀必然獲勝。這一番分析,其實道出的正是天命何以歸司馬氏而不存於曹魏的根本原因,可謂至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民國老鏡頭,還您一個衚衕里的北京
為什麼稱日本人為「鬼子」?大有來頭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