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報告 人生的智慧

讀書報告 人生的智慧

最近考試有點多沒時間寫東西啦(才不是因為懶)~用思修論文湊點字數~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讀書報告

摘要:《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充滿真理的哲學著作,對於智慧生活有指點迷津的意義。書中體現的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遠不限於「悲觀主義」,更重要的是蘊含著達觀的精神,指導人去尋找幸福。追求精神生活、學會獨處;直面痛苦、追尋幸福是其兩個重要觀點。此外,書中還有很多格言式的論述,觀點值得品味。

關鍵詞: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精神生活 獨處 幸福

《人生的智慧》全書取自叔本華的封筆之作《附錄與補遺》,又單獨成書。它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叔本華的哲學理念,闡述了一個哲學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卻並不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敘述哲學艱澀的道理,而是從財富、名譽、健康等世俗、實用的角度展開論述,使得每個人都能讀懂,能夠有所收穫。

叔本華在引言中說,「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的一門藝術。這本書,就是在介紹這門藝術的方方面面。首先在第一章提出基本的劃分: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在於三項內容,分別是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人所展現的表象。隨後的三章對這三項內容分別進行了論述。第五章從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命運三個角度以格言的形式具體闡述了如何踐行「人生的智慧」這門藝術。最後一章中,叔本華敘述了人生的各個階段,描繪出人在各個年齡的不同生活圖景。這本書篇幅不短,提出了很多的觀點,但是全書結構脈絡清晰,邏輯縝密,很具有可讀性。

在《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序言里,叔本華說:「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叔本華善於透過事物表象去觀其內在,尋找深藏在凡世生活中的普世真理,他的著作也著重於表現他所認為的真理。然而叔本華的嚴肅、深刻的哲學思想起初並不為人理解,正如很多真理一開始總被當作謬誤。其時的西歐世界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很難放下盲目樂觀的情緒、高高在上的身段去接受「悲觀主義」思想,正所謂「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叔本華的作品在當初被人嘲諷鄙視,現在回看品讀,卻能感受到「悲觀主義」之下他對生命的潛在的愛。看透了生活,才能更好地生活。

《人生的智慧》就是一本蘊含著真理的書,其中的一些理念,亦與當今提倡的價值觀相合,如追求精神生活,就與思想道德修養課本所提倡的身心協調發展、提升思想境界有相似之處。本文將選取幾個方面簡要分析。

一、追求精神生活,學會獨處

「任何一個思想深刻的人,一個認清這個世界本質的人,都會用略帶嚴肅的表情去面對這個世界和人生,不去追求虛幻的浮華,那短暫的縱慾背後,無一例外是空虛。追求精神的生活,踏實的幸福,而不是快感。」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選擇了。」

《人生的智慧》有兩個貫穿始終的觀點:一是精神生活高於物質生活,名利浮華是枷鎖而不是幸福;二是要學會獨處,達到超然的心境,避免庸俗。兩者有所區別,但是都可以歸結於對於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思考,所以此處把它們放在一起。

那麼精神生活到底是指什麼呢?《人生的智慧》中沒有給出明確界定,只是說「安靜、簡樸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依據我的理解,它是一種區別於純物質生活的、能夠放鬆心靈提升思想境界的生活方式。不管是靜心讀一本散文還是聽一場有意義的話劇,都能算作是精神生活的一種。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類似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出遊遠行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隱居。

對於精神生活的渴求是很多人所共通的。上溯中國古代,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春光正好,不妨攜友同行,暫離城市和喧囂,感受山水風光,自得其樂;船子和尚曾笑而書:「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釣魚的人未能捕獲到魚,卻收穫了萬頃波濤。安於青山綠水中的簡陋居室,漁樵江渚的樸實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劍影,餘下了清貧安逸的閑雲野鶴。

在西方,叔本華也並非是提倡精神生活的唯一人。「心靈企圖高樹起自己的雲梯,他眺望到遙遠的地方,眺望著最醉心的美麗。」;「無徑之林,常有情趣;無人之岸,幾多驚喜;岸畔崖間,鼓濤為樂;無人踏足,是為桃源;吾愛世人,更愛自然。」順著雲梯走向高處,拋下浮囂,尋求精神生活,感受「詩和遠方」的唯美風景,讓心靈在大地之上詩意棲居,這令很多哲人心嚮往之。

追求精神生活是必要的。「與這種精神生活相比,那種純粹以追求個人自身安逸為目標的實際生活則顯得可悲,這種生活增加的只是長度而不是深度。」芳草花林,醉人心脾,徜徉其中,自在無憂。我們躬下身來,席地而坐,冥想、參悟,收穫的便不僅僅是眼前所見,而將是一種飄然無所待的狀態,一種抽釘拔楔,解粘去縛的大化天成的自由。如劉伶,幾乎仆於塵土間,揍酒狂歌,半醉半醒間憂煩又能奈之何?策馬飛馳,無人可滯塞其快意飛揚的心靈。早年也曾追隨著「入塞紅塵」的寒山,歷經無數次從雲端跌落的痛楚後便不再追逐已註定不屬於自己的桓圭袞冕。從此翠屏山前多了一位另類詩僧,他櫛節藜杖,與樹為友,以花為侶,胸中污濁之氣一點點飄散,他於風中大哭大笑,肆意宣洩,他見識了自然鍾靈,文思更為輕逸矯健,他亦尋得人生真諦,餘下半生終得瀟洒隨性。自古能有多少心堅如鐵之人,當一個人身登極巔,只求安逸富足的物質生活,滿目儘是錢與權,哪裡還會再有閑心去尋味底層那些雖微小卻靈動的景緻。「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精神生活,可讓靈魂得以喘息,讓身心從一片金光燦燦卻又冰冷薄涼的虛幻豐滿中解脫出來。當然,追求精神生活不意味著忽視物質生活。「每過一段時間,當我們需要著力操持實際生活的時候,暫時完全中斷精神活動會有好處。」

哲人們往往以隱居作為精神生活的依託,但尋求精神生活的方法多種多樣,不一定需要晨鐘暮鼓,古卷青燈的參禪修行,也不一定需要高天廣宇,明山凈水的心靈洗禮,對於普通人而言,只需要放下雜念,擁抱生活的細微美好。「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一個月夜,一陣清風,只要放下了思想的種種包袱,就足以卸去物質生活帶來的重重疲憊,得到一種安然的心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獨處也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依據叔本華的觀點,當一個人為合群而去合群的時候,就是他開始喪失自我、由獨特變為庸俗的時候。「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一味追求合群而不給自我獨處的空間,就會漸漸被周圍的人同化,變得麻木和盲目,也就淪陷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樊籬之內,得不到精神的滋養而變得心靈貧瘠。梁實秋認為,寂寞是一種清福,雖不長久卻很享受。這正是因為獨處給了人尋找自我的機會,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萬物同游。

因此獨處也可以給人思考自我和世界的機會。獨處讓一個人能超拔到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萬物的無限之謎平等的地位,發現、欣賞、享受自己的財富,去思考、去超越、去創造。「全宇宙億兆的星球,竟都納入了一球渺小,像我忙碌的瞳孔。」星空下獨處,靜思大千世界:大者,是暉陰是星群是天地,是黑洞一般空洞的輪迴宿命;小者,是奔馬是脫兔是行人,是潛伏在生命印記里的不流之星。獨處的人,孑然也超然,那一組又一組隱晦的符號,從伏羲到張衡到徐光啟,從希巴克斯到蘭波到馬克斯韋爾,多少人「動心而出神而長夜不寐」,只為在浩大星空中看到萬物盛衰人情滄桑,看到忙忙碌碌而永不停息的精小靈魂?他們的目光也就連綴在了一起,成為永燃於星空的不流之星。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盧照鄰的生活境界在當今再次得到傳播和認可。在匆忙的物質世界裡,學會獨處,追求精神生活,正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二、面對痛苦,追尋幸福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由此很多人把叔本華的思想歸結為悲觀消極,認為他所提倡的是完全的禁欲主義,他以此避免更多更深的痛苦,用無欲無求的精神狀態獲取安寧和幸福。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過這樣的觀點只是叔本華哲學的一個方面。透過對痛苦的思考,叔本華的文字所傳遞出的是積極尋求幸福的態度。痛苦的永恆存在,正是我們不懈尋找幸福的原動力,也唯有明白了痛苦,才能明白幸福。叔本華認為,人在以一種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會苦痛是因為人們有慾望、有追求,而這種痛苦正是人們為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夠詩意化地生存,所必須經過的歷程。幸福不容易得到,因為它是建立在對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後獲得的一種豁達與升華。

從這個角度來看,叔本華的痛苦觀念和佛教的八苦有所相似。物質生活就像麻藥,只能暫時將我們麻醉,但生老病死卻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現實。叔本華的「苦」與佛教中的「苦」都強調了人生的整個基調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就要消極地存在,實際上恰恰相反,他們都在引導人們在這樣的認識之下去清醒地擁抱自己的「本心」和生活,去學會平和從容地追求幸福,最終達到圓滿的境界。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認識不到痛苦的本質,也就得不到佛教所說的自在解脫,尋找不到人生的幸福。

「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事物曇花一現的本質,對於任何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都要馬上清晰地想像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時看到落魄、不幸,從友誼想到反目成仇,在風和日麗想到電閃雷鳴,從愛看到恨,從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這樣做會使人們永久地增進那真正的、人世間的智慧,因為我們會變得凡事深思熟慮,不會輕易地受騙上當。」

這樣的深思熟慮也是建立在對於痛苦的認知上。因為知道有落魄不幸,所以想辦法保住安穩富足的生活;因為知道會有反目成仇,所以更珍惜難得的友誼;因為有所經歷、有所了解,所以痛苦成為了我們減少痛苦的方法和理由,讓我們明白如何面對痛苦,如何減少痛苦,並獲得快樂和幸福。「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並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勤於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此外,還要把我們以前對事情的判斷和現在的看法,以前訂下的計劃及追求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及滿足互相比較。這是為獲得人生經驗所做的單獨的反覆溫習。」我們從痛苦中得到教訓,我們思考我們反省,都是為了獲得人生經驗,換言之,為了提升自身素質和減少重複的痛苦。

另一方面,怎麼樣面對痛苦並從中獲得幸福也是值得思考的。

「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於他的整個生存,明顯首要的東西就是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它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內心的幸福,因為人的內心快樂抑或內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每個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這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之上。這個世界因為各人頭腦和精神的差異而相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世界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滿意義,這視各人的頭腦而定。」

叔本華這段話可以分解出兩個觀點:一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可以影響內心的情緒;二是人對世界的理解可以影響他所看到的世界。拋開主觀唯心的成分,可以說,叔本華這段話就是呼籲讀者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世界,這樣世界中的痛苦也就相應減少,內心也能擁有更多的快樂。當然這不意味著盲目樂觀,而是在明了自己所處的境遇、懂得痛苦的潛在性之後,更加願意去品味生活的美好,追尋幸福。盲目樂觀者會對所有的事情做最好的估計,看不到痛苦的存在和事情的嚴重性,叔本華所引導的樂觀則是在痛苦中尋找幸福的方式。

因而追求幸福需要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這也是叔本華所說的「內心素質」的重要部分。「人們對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質特性和強弱程度才更為重要。」觀察力強的人,更容易從細節中發現價值,進而思考、理解這個偌大的世界,並因此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多彩、意義非凡。《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發人深思:「要從精神世界獲取安慰,這種安慰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不要沉溺於苦難無法自拔,怨天尤人,要學會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苦難能滯塞了前方的路,卻遮蔽不住流動的目光,走不動時,就蹲下來,看看野花野草,聽聽蟲鳴鳥叫,靈動的雙眼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的色彩。

如賈平凹在《生活一種》所述:「可養蜘蛛,清晨見一絲斜掛不必挑,明日便有縱橫交錯,復明日便有網精美如婦人發罩。」蜘蛛網是陰暗潮濕、森冷恐怖的代名詞,至少也和美搭不上關係;但賈平凹的視角里,蜘蛛網也有特殊的美感。這就是細緻的感官,感受生活、洞察生活,在痛苦的縫隙里抓住世界中邊邊角角的美好。生活並不盡如人意,但以成熟的心態包容生活的拘囿,恰是能於無形之中破開藩籬。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若痛苦深徹,則修鍊自我、磨礪內心,「靜己以鎮其操,洗心以激其流」,鍛造一顆圓潤的慧心,去更深入地理解和包容這個世界。內心要足夠寧靜,能夠排除足夠的喧囂;心性要足夠堅韌,能夠抵禦苦難的風暴。自我足夠強大,才能讓在痛苦倦怠之中徘徊的生活擁有青春的活力。如南宋宰相李光,由權傾天下一朝貶至嶺南荒地,卻不以天涯萬里為悲,而是安居於此,以聆聽小兵「市上今晨報有豬」的心態去默默感受「黎母山頭白玉簪」的獨特溫情。他包容了嶺外荒蠻,而瓊州,也以瓊花般的美讓他敗火理氣返璞歸真。一顆慧心感受塵世,心懷美好長留人間。

要在痛苦中感受幸福的存在,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學會知足。「一個人在擁有財產方面能否得到滿足並不由某一個財產的絕對數量所決定。」擁有的多了並不意味著就能幸福,有時擁有太多反而是一種負累、一種痛苦;滿足於現在的狀態,珍惜所得到的,才能感知到快樂而不是空虛無聊。而若換個視角,痛苦也能幫助我們打磨自我,讓我們漸漸懂得知足。「任何一點點現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地使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升華。」若在撒哈拉沙漠呆的久了,飲慣了風沙,飽受了折磨,自然就會感恩於點滴的享受,可能一口甘泉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我們感受到歡樂還是痛苦,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意識的內涵。」痛苦貫穿生活始終,但是我們可以用更堅強的意志、更豁達的態度去迎接面對。報生活以笑,願得之以歌。

三、其他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及了很多的生活智慧,前兩部分只是較為核心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取八個要點歸納如下:

1. 人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人能否擁有幸福以及擁有幸福的多少, 其中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極為重要。「對於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是屬於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這些包括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

2. 別人的評論只是參考,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左右行為舉止。「否則,人們就只能成為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的奴隸。」

3. 名聲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憑藉這什麼獲得了名聲,又因此收穫了什麼,明白了什麼。「名聲只是一種次要之物,它只不過是成績貢獻的映象、表徵、迴音;並且,能夠獲取讚歎之物比讚歎更有價值。」

4.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具有獨特的價值,活出精彩,就需要不時自省、對未來做出規劃。「一個人的個性越獨特、越具價值和意義,那麼,他就越有必要不時地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致脈絡和自己的計劃。」

5.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想從事的某個工作,否則就容易變得空虛無聊、無所適從。「能夠從事某樣活動,如果可能的話,製作某樣東西,或者至少學習某一樣東西,對於我們的幸福是絕對必要的。」

6. 與他人進行交往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把他們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或是在尊重他們個性的同時利用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我不準備改變他們,我要利用他們。」

7. 面對他人,要擺正自己的態度,借鑒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缺點,明得失,虛心學習和改正。「每個人都應該以他人為鏡,從這面鏡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惡行及其他的不好之處。」

8. 與他人進行交談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性,不把激進的情緒和言辭體現在表面上顯得膚淺。「在言詞或者表情流露出憤怒和憎恨是徒勞無益的,既不智和危險,又可笑和流於俗套。」

9. 畏懼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要太過於害怕命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轉機,相信更好的可能性,繼續去奮鬥拼搏。「就算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只要它的結局仍然懸而未決,只要還存在得到一個更好結局的可能,那我們就不要膽怯、猶豫,而應該努力抗爭,正如我們只要還看到一小片藍色的天空,我們就不應對天氣感到絕望一樣。」

四、結語

《人生的智慧》誠然是一本智慧之作。其中蘊含著許多真理,是這一篇讀書報告所遠遠不能完全展現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這本著作也許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麼樣,這一本書都能讓人有所思考有所收穫,並真真切切地獲得一些人生的智慧。想起曾經的高考作文題:「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自身的景象。」叔本華講他的人生智慧融入了這本書中,我們在讀的時候,是在學習他的人生經驗,是在獲得一種生活能力,也是在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書中的智慧自成體系,令人如同與自然的風光親密接觸,只覺得清風拂面,美不勝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塵觀之 的精彩文章:

每日打卡 快樂的童話

TAG:一塵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