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用不同的的視角,教娃更好地成長。

上周,我帶兒子外出,路上經過廣場,廣場的一角,有一位中年殘疾乞丐一邊磕頭一邊喊:「好心人,可憐可憐我吧……」他前面的破碗里,放著幾塊紙幣。

兒子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為什麼乞丐的碗里總會有錢?」我愣了一下,細細回憶,好像的確是這麼回事。

當我們轉過另一條街,遇到另一位乞丐,同樣地,他的破碗也有錢,並且還不少。這時兒子又問:「為什麼乞丐的碗滿了,還會有人給他錢?」

童言無忌,我覺得兒子的問題很有趣,也非常值得思考,這是一個跟成年人完全不同的視角。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曾記得網上看過一個視頻,兩位外國女孩子走在街頭上,遇見一位兩條腿被切除的乞丐。其中一位善良的女孩往乞丐的破碗里放上了幾枚硬幣,另一位調皮的女孩往乞丐懷裡放了一條蛇。雖然是寵物蛇,但乞丐被嚇得跳起來,兩條「斷腿」掛在了脖子上,隨著乞丐的蹦跳而晃動……

既然乞丐的殘疾腿有可能是假的,那麼乞丐「破碗」的錢,有沒有可能是乞丐自己放進去的呢?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乞丐也需要「社會認同」:破碗里總要有錢?

對於乞丐來說,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他們需要別人「認可」他們的悲慘。被認可的最直觀的做法,就是碗里有錢。專業的乞丐會在開始乞討前,往自己的破碗里,多多少少放上一些錢,目的是為了告訴路人:「你看,有人給我錢了,別人認可我的故事和我的悲慘,大家也快點來同情我吧。」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記得看過一個電視劇,裡面有個這樣的劇情:

某乞丐來到街上,「上場」前要喬裝一番。左右口袋各掏了一遍,竟然沒找到任何錢,只有兩片紙巾。怎麼辦?「上場」前總得要「道具」,乞丐直接把兩片紙巾放進他的破碗里。沒多久,一大媽路過,雙目濕潤地從自己的褲兜里掏出一塊紙巾,丟進了乞丐的破碗,「好可憐哦,乞丐上廁所也沒紙巾……」

▲「從眾效應」:乞丐的破碗有錢,才會有更多的人給錢

我想起了去年,有朋友從鄰市過來玩,當我們帶著孩子也從廣場路過。一位孕婦模樣的乞丐跪在廣場上,在她面前豎起一塊易拉寶做成的《故事說明》,「丈夫生病,胎兒宮內缺氧,無錢上醫院……」她面前的旅行箱里已經被「捐」了不少錢:有100的,有50的,20的……「

生活艱難的孕婦不會把她的故事做成高檔的易拉寶吧?」當我在心裡打上問號時,善良的友人已經從錢包里掏出了50塊,放進了孕婦面前的行李箱里。而我帶著孩子只在一旁「干」看,有一種「被打臉」的尷尬。當我裝作若無其事拉著孩子往前走,兒子問我:「媽媽,為什麼我們不捐錢?」我竟然有點無地自容的感覺。當著朋友的面,我也不好說,只得給孩子搪塞了一個借口:「媽媽沒帶現金。」

「別人都捐了,你不捐不夠善良」。當我們看到乞丐的破碗里有不少錢,常常能給我們帶來不經意的「心理暗示」——「很多人都很有愛心,差你了」;尤其是當你身邊的人捐了,你卻不捐,那種心理反差尤其強烈。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除了「從眾效應」外,還常常有小朋友們的「同伴效應」。舉個例子,當一群小朋友結伴路過,倘若一位小朋友先獻了愛心,後面陸陸續續便會有不少小朋友獻愛心。因為小朋友的行為和想法愛「外露」,當有人發現某位小朋友沒跟隨自己, 常常便會給對方亂貼「標籤」:「某某小朋友沒愛心」,「他沒愛心,我們不要跟他玩」,「我不想當你好朋友了,你不夠善良」……

▲「麥格克效應」:別人都捐了,他很可能是真的乞丐

「你看,別人都捐了,他很可能是真的乞丐……」在缺乏信息的時候,人常常會「自我完滿」,為某種現象尋找看似合理的結論,這其實是「麥格克效應」。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好比我們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尋找飯店時,看到一家排隊的人很多的飯店,便會自我完滿——「這家飯店應該最好吃」,你咋知道排隊的不是一群「演員」呢?

又比如當一個調皮的遭遇塗鴉敏感期的孩子,把媽媽的紅唇膏往牆上亂塗鴉,生氣的媽媽質問孩子為什麼浪費她的唇膏,熊孩子或許會回答:」「媽媽,我正在給牆上的一隻小蚊子化妝……」

「別人都捐了,他很可能是真的乞丐」,在這種「麥格克效應」下的解釋,又會加速了人的「從眾效應」,導致乞丐破碗的錢會越來越多。

▲「說不定人家是真的呢?」有人跟我說。

的確有這個可能,但是一個一邊喊「餓」一邊看著堆成小山的破碗仍舊不肯離開的乞丐,也未免「貪心不足蛇吞象」了。叔本華說,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

曾經聽說過一位朋友老家的一位親戚的故事。

某年,尚年輕的小夥子心血來潮打算騎車環遊中國,後來錢包丟了,學著乞丐在街頭跪了半小時,一下子收到了200多塊。小夥子感激涕零,後來一邊啃著燒雞一邊想:「每天200塊,一個月就6000塊了!好容易!如果我跪久一些,一個月不是幾萬了?」後來,小夥子乾脆辭掉了穩定工作,跟家人說要到遠方上班……直至朋友有一次到某地旅遊……

為什麼乞丐的「破碗」總有錢?教娃識乞丐背後「心理假象」

所以,我常常跟孩子說,「你可以花錢給乞丐送衣服和麵包」,助人為樂是優秀的品德,但是孩子總被欺騙也會帶來不少負面的陰影。乞丐的「套路」太多了,還不如求助福利單位提供幫助吧。

關鍵字:做好事、助人為樂、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智慧教育:一位媽媽面對孩子撒謊,沒批評,而是給孩子講故事!
遠離街頭上的夾娃娃機,別讓孩子成為「斯金納箱的小白鼠」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