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界文法師:三法印之諸法無我

界文法師:三法印之諸法無我

界文法師:諸位佛友下午好!

上一課我們講到「諸行無常」這個法印,今天我們一起討論「諸法無我」。「諸法無我」怎麼來理解?我們經常學佛的人都講不要有「我執」、要放下自我,對「無我」可能大家聽了很多了,但同時我們有時候也感覺挺難的,第一明明有一個我在啊,為什麼非要說無我?沒有我,那在這裡的是什麼呢?第二個是覺得「我執」挺難破的,我知道要放下自我,但是我們往往又活在自我裡邊,怎麼去理解、運用「諸法無我」這個道理呢?那我們今天花一點時間來細細地了解一下,說明一下佛教對「諸法無我」的理解和核心關鍵點在哪裡。

在《阿含經》裡面有一篇經文,這篇經文里佛陀給弟子開示說到:世間有三種關於「自我」的認識,第一種認為現在是有我的,死了之後我就沒了;第二種認為現在世有我,死了後還是我,也就是下一生還是我,這是第二種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現在世沒有我,未來世也沒有我。大家說佛教是哪一種觀點呢?(學員回答:第三種)是第三種,現在世沒有我,未來世也沒有我,那我們一聽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第一種思想,很多唯物論者可能都屬於這種,活的時候有一個自我,死了之後我就沒有了,這種觀點佛教裡面這種把它稱為「斷滅見」,就是現在有將來就沒了,灰飛煙滅、生命幻滅了、不存在了;第二種思想,現在世覺得有我,未來世還是我,這樣的思想在佛教里屬於「常見」,常恆的常,把生命視為一種不變的東西;佛教的觀點是第三種,不認為我們以為的這個自我是真實存在的,也不認為未來它還是這樣存在的,佛教用緣起觀、用無我的思想來破除我們對自己生命的認識。有時候我們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可能覺得奇怪了,明明是有我要說沒有我,怎麼來看待這個無我?要想理解「無我」,我們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我們要知道「我」是什麼含義,這個「自我」到底有哪幾個定義。因為我們說「有我」、「無我」,到底什麼是「我」呢?它的定義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印度傳統宗教、傳統的認識裡面認為「自我」有三大特點:第一個就是主宰義、自在義。就是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必須能主宰自己,這個才能被稱為「我」。我們一般為什麼會產生「自我」感?因為我想吃飯就吃飯、我想喝水就喝水,想去睡會兒就可以睡,認為我是我身心的主人,因為這種主宰的感覺、自在的感覺,這種主人翁的感覺,所以產生自我感,這是第一種,主宰義,被稱為「我」的第一個定義,實際上關於這點我們就會發現。

有一次一位外道和佛陀辯論,認為佛教的「無我」是不對的,是有我的,佛陀就說:「你為什麼覺得有我呢?」這個人就講:「因為我是我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就象大地一樣,色、受、想、行、識,我的五蘊,就象大地上生長出來的花草樹木一樣,我想讓它長它就長,這些都屬於我的」,這時候佛陀就說了:「色、受、想、行、識屬於你的,你真的是五蘊的主人嗎?如果這樣的話你應該不希望身體老就不老,不希望心理痛苦心靈就一定不會痛苦了。但事實上你真的能做到嗎?」當佛陀這樣來問外道的時候,外道突然一下子楞住了,他發現自己沒辦法回答。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是自己身心的主宰,有時候希望自己不生病,可這時候身體偏偏生病了,坐在禪堂里聽課,你希望自己腿一點兒都不疼,但坐一會兒之後,它又麻又脹,讓你很難受,這時候就發現我們沒辦法主宰自己的身體;打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你不希望自己起雜念,但是念頭跑來跑去,跑來跑去,把你自己弄得都生氣了,你會發現我們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也不是我們心靈的主人,我們也沒辦法主宰它。所以佛教為什麼說無我,就是從第一個意義上來講,它認為我們主宰不了自己,主宰不了五蘊,不管是身體還是心、感受、思想,這時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以佛陀說不能說有我,必須要說「無我」。

然後來說關於自我的第二個定義,就是恆常的意思,如果說有自我的話必須是很穩定的,它必須不變才能被稱為自我,如果有變化、無常,就不能稱為自我,但是這一點,我們覺得從小是我,長大還是我;過去是我,未來還是我,但是有時候你仔細想一下呢,就會發現,不管是身體、感受、心念,甚至是我們這個心識都不斷地在變化、業力都不斷地在變化,在整個變化的過程中,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在身體上、在感受上、在心念上、甚至從業力的角度上都不一樣了。過去是孩子的身體,現在是成年人,過去可能心靈有痛苦,苦受多, 現在是樂受多,沒有痛苦了,心靈快樂了,過去思想可能是無神論,現在可能是佛教徒,過去的業力可能不善業很多很多,現在可能種下了很多善的、福德的、智慧的種子,業力也在變,那既然這樣的話怎麼能說是恆常呢?所以從無常、生滅的意義來講,這個不能稱為自我,這是第二個:無常義。

關於自我的第三個定義就是有獨一的含義在裡面,它必須說是不受影響的,什麼意思呢?就象基督教或者印度教的「神我」,它認為這個我是很超然的,上帝創造萬物是吧?但是他不能被別人創造,沒人可以創造他,從這個意義上講上帝他就被稱為大我,神我,一個恆常的自我,但是佛教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萬事萬物都要一個眾緣和合,受到因緣法則的影響,不可能有一法是獨存的,這樣所謂獨存的不受因緣影響的自我,佛教認為是不存在的,所以從不能獨存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是無我的。

所以說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能接受,確實我們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確實是在不停地流動變化,確實沒辦法是獨一,我們都生活在世界上,衣食住行都要別人來提供,而且不斷接受來自外界的思想、來自外界的種種影響力,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界不斷發生交互作用和變化,人不可能離開世界單獨存在,所以因為這些原因我們覺得佛教講得有道理,但其實佛教不是一個簡單的哲學,它只是提出一些觀點看法,最重要的是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看法?這些看法對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對我們降伏煩惱有什麼作用?我覺得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其實真正的地方在這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思考「無我」對我們的修行、日常生活、降伏煩惱作用在什麼地方。

我們從第一點「主宰義」來講,認識到我們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這個對我們大家有什麼影響,或者對你的修行有什麼啟發,大家有沒有想過?假如說你這樣思考一下:我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主宰不了自己的色身,也主宰不了我的感受和心,那麼這時候對修行會產生什麼影響?(學員:消極、不自主)產生消極?不自主?對,是不自主,我們確實不是主宰,但這種不是主宰在態度上、方式上有什麼變化?(學員:不糾結)回答非常好,沒那麼糾結了,以前可能想不通,為什麼我這個身體會生病,為什麼我誦經老是有雜念,老是控制不住,就會有很多的自我批判、不接受、起煩惱,但是現在你明白了,這就是身心本來的樣子,我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心靈就是不受自己的主宰,這個就是「無我」的一個表現。有的時候心快樂,有的時候痛苦,有時候身體健康,有時候身體生病,不是靠我們的意志力、願望就能達成,想讓自己不病就能不病的,所以說首先你就沒有那麼糾結了,不會因為這個想不通,這個是對的,那是不是就這樣放棄了?反正我也不是我身體的主人,不是我心念的主人,那我們應該怎樣挽救自己,怎樣照顧自己,讓自己身體更健康,心靈更安寧? 在這之後就會變得很謙卑,而且會開動腦筋來,過去只是報怨、想不通、不接受,但是現在你接受了之後就開始思考,身體為什麼會變得不健康,心靈為什麼一再有雜念出來,為什麼別人不起雜念,自己的五蘊就一再地起雜念,就會引導你進一步地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你看到了,噢,原來別人不熬夜,我天天在熬夜,然後亂吃東西,還希望身體健康,可能嗎?這樣你就會發現,理解了「無我」的含義之後,那麼我們變得很謙卑,我們真正地會負責,看到這個緣起,你會發現身體好與不好,不在於我們的願望,而在我們如何對待這個身體?如果你創造身體健康的因緣,身體就自動會健康,如果我們造作的所有因緣和行為,都是在損傷身體的,不管你再怎麼用意志力說:我要讓我的身體好,我不接受我身體會生病,它還是會生病,是不是?這就是無我的道理,所有的部分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則,自然有它自身的法則在裡面,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變得謙卑,也會變得更重視緣起法。不管你出現什麼樣的病痛,不管你產生怎樣的心靈煩惱,你首先都要意識到它都是眾緣和合的,它是有因有緣諸法生的,然後處理好因緣,查找痛苦生起的原因,只有原因改變了,結果就變了,這是唯一的道路,所以這時候我們的思路變得很清晰,你也知道行動力該朝哪個方向去發展,而不會只是在那裡不接受、抱怨、批判,所以說這是非主宰的,首先就會給我們的一個過程。

然後我們要遵循身心的一個規律,遵循我們每個人的特點,要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樣的,這顆心是怎樣的,你了解了身體的一些特點,就會做能做的事情,不會超負荷地來使用它,你會發現如果說憑自己的意志力,認為自己是身體的主人,強迫身體做不能做的事情,它就會受到傷害,但只要掌握身體的規律,讓它做能做的事情,它就能提升,能力得到開發,其實就這麼簡單,它態度是很謙卑的,很隨順緣起法。同樣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是貪慾多,還是嗔恨多,還是慈心多,還是智慧多,知道自己的根性了,隨自己的根性來修相應的法門,你就會發現修得很開心,不會去跟別人攀比。有的人智慧很殊勝,他就特別喜歡學甚深的教理,有的人信心殊勝,他可能就適合修象凈土法門一樣這類需要信心的法門,對他來講就很開心,適合修佛隨念這一類的,一念佛法喜充滿;有的人貪慾多,貪慾多的人修行就需要不斷簡化自己的生活,不斷讓自己生活得簡單一點,物質環境不能複雜、不能太好,這樣貪慾多的人才能安心辦道;嗔恨久的人嗔恨多,嗔心大的人生活中就需要很柔和地修行,不能逼迫自己修得很苦,因為嗔心大的人,修得很苦的時候就容易有退心,而且波動變得很大,都不一樣的。

前段時間我和一位居士交流,就交流到打坐,說到打坐腿疼的問題,他跟我講:「誒,我最近學到了一個方法,對腿疼很有效果」我說:「你是怎麼對治你的腿疼呢?」居士說:「當我腿痛得受不了的時候,我就開始默念:疼不是我的,疼不是我的,是它在疼不是我在疼,當我不斷告訴自己的時候,我就能堅持了,堅持一會兒之後,突然腿慢慢就不疼了,腿徹底好了,這就是我的竅門,學會了之後很管用,每次都用這個方法」。然後他居士告訴我:「如果你要讓我去觀這個疼痛,我就觀不了,我就越觀腿越疼,必須要下坐了」。這時候我就跟他講:你知道嗎?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因為這位居士是很理性的,他嗔心重,但也很講理性,很追求智慧的一個人,這樣的人他要一直去觀這個疼痛,一直去看這個疼痛,他就接受不了的,因為嗔心起來了,疼一會兒他就煩躁了。他就要發急,就必須要下坐。但他用智慧的辦法來處理就比較適合,這時候他就不去直接來看疼痛,但告訴自己,疼痛不是我的,不是我在痛,是腿在痛,是它在痛,用這種辦法把自己和疼痛拉開,就接受了,對治了疼痛。但是另外一種人--貪心者,貪心者就非常適合觀疼痛,因為他們信心非常強,信心強的人比較適合,他聽了禪師的指導,說腿疼的時候可以觀這個疼痛,在疼痛的過程中體會到無常、無我的道理,苦諦的真理,他聽了之後就很相信,而且很好奇,我到底在疼痛里是怎樣開悟的,到腿疼的時候他就真的去仔細看,哦,原來疼痛確實只是流動變化,很有意思,裡面有鑽著的痛、有揪著的痛、有割著的痛、有拉伸的痛,而且疼痛一會兒走到這裡,一會兒走到那裡,一直看、一直看,他就很感興趣,這時候他就能深入到疼痛裡面去,很想去看疼痛裡面的流動變化,看到無常性、無我性,慢慢地就真的看到了,疼痛在剎那剎那變化,剎那剎那滅去,最後痛得很厲害,但他的心很寧靜,一直在觀察,所以人的根性是不一樣的,這種方法最適合信心者,信心增上的人。第二是有一部分的貪心者也適合,因為他本來就願意這樣來修,因為他能從裡面有所收穫,這種方法就非常適合信心者,也有一部分貪心者也能修,因為他願意來修,他想從裡面能有所收穫,能深入到疼痛裡面,但嗔心者如果你一直讓他觀太過苦受的東西,他就會有嗔心出來,沒有耐心了,他就適合用智慧的方式,觀一些更悅一點的方法來修行,這樣他就比較願意修了,所以每個人根性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在修學中了解自己心靈的根性,自己心靈裡面是貪心重還是嗔心偏重,是信心多還是智慧多,你喜歡思考道理還是覺得單純地一門相信,每個人都不一樣的,你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只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法門,那你對佛法的修行就會樂在其中。有智慧的人就喜歡學教理,而且處處思考無常無我,覺得學得也很開心,信心強的人修行中就一心信任依靠三寶,也可以幫助他斷除雜念,深入到修行中來,不斷提升自己,所以說這都不一樣的。

知道無常故無我的含義對我們的修行有什麼幫助呢?這一點在我們上一節課「諸行無常」這個法印里已經說過了,無常觀對我們的修行非常有推動力的,可以幫我們提升正念,幫助我們不會放逸,有時候我們有常見,即使是唯物論者也經常會有「常見」,因為我們在世間不知不覺地要麼在「斷見」裡面,要麼在「常見」裡面,有時候我們會用老眼光看人,用刻板的印象看一個人,覺得過去這個人我不喜歡他,這個人素質很差,過了十年後見到他,還是要用老眼光來看他,但其實這十年中他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了,你再用老眼光看他,可能就看錯了人,同樣的,這個人可能過去很好,但十年後他也有變化了,是吧?你如果以為他還和當初一樣,那你就麻煩了,這點在婚姻裡面是最常見的,妻子和丈夫結婚了,當初丈夫年輕的時候,追女孩子追得很熱烈,愛得很深,結婚十年以後,如果你還以為你的先生還和當初談戀愛一樣的情感和感覺,那你就麻煩了。可能他的心已經變化了,你必須要用新的眼光重新來和他相處。大家到了中年時候有中年的心態,有中年人對人生、對生活、對伴侶的要求,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些變化,才能順應這些變化,而不是想不通、總是活在過去,那家庭就要出問題,如果我們從流動變化的情形來看,年輕人喜歡的可能是浪漫,到了中年人就要求理解、互相能夠支持等等,更深層面的相處,都不一定的?所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有的時候在單位我們是領導,到了家就是丈夫或妻子,到了爸媽那邊我們就是孩子,在小孩面前我們又變成了父母,所以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方,我們也都在發生著變化,你的身份、態度也有相應的變化,但我們很多人有常見,在單位是領導,結果在家裡還把領導的架子端出來,小孩就不接受了是吧?可能在孩子面前你是家長,但是他大了之後你就不再是過去那個權威的家長了,而是必須變成了平等的,兩個人都是成年人的象朋友那樣的家長關係了,甚至變成了要向年輕子女學習的、落後的家長了,是吧?那都是不一樣的,小孩從不懂事到他能懂事,到跟你一樣有智慧,最後變成他對世界的理解和資訊都超過你,大家都在流動變化,我們做父母的意識到這些的話,才能和孩子非常妥帖地相處,所有的這些都有無常在裡面,實際上我們了解無常的話就會有許多改變,同時我們也不會再有執取,不管你接受了多少美好的東西,有的時候你必須要在心裡告訴自己它是無常的,第二個它不是真正屬於我的,我們可能永遠留不住這個世界的,它暫時地流過你,但你不能真正擁有它,你可能會暫時地去受用它,但是我們無法真正擁有任何一個東西,只有用這種態度、流動變化的思想就可以制止我們的嗔心,也能夠制止我們的貪著。

其實包括很多的所謂的因果故事的內容,它裡面其實也是常見,也不是佛教真正無我的思想。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公案故事,一個殺豬的因果故事,說一個人在床上夢見一個將軍來找他,將軍告訴他說我在過去生中發動戰爭,因為這個原因這一世變成了豬,要被宰殺了,你要幫我救命。第二天凌晨果然聽到殺豬的聲音,要殺豬了,豬叫得特別厲害,他就趕快跑過去把它買下來放掉了,後來又夢到將軍感謝他。但是其實這個因果故事不一定符合佛教的,為什麼呢?因為將軍死了之後變成了豬,那麼豬死了它的中陰身就是豬,不會是將軍了,豬可能再轉世成羊,它的靈魂又是羊了,羊再轉成人,轉成一個女孩子,它的中陰身就是個女孩子了,不會一直是將軍了,將軍轉成豬,他還是將軍,豬轉世成羊,他的中陰身還是豬,不可能!所以佛教的觀點是無我的、流動變化的、無常的,這一世你是人,進入中陰身階段,你的中陰身狀態就在發生變化,變得越來越不象這一生的你了,越到後面就越接近要投胎的下一生狀態,假如下一生要投生到豬的這一道裡面,中陰身就開始越長越象豬了,然後投生到豬的這一道,生出來就是豬,死的時候開始是豬的中陰身,但是豬的中陰身也在變化,每隔七天就變化一次,漸漸轉變,假如轉成天人,就慢慢地流向天人,投生到天界的時候就變成了光芒四射的天人了,天人墮落成人,它就慢慢向人轉化,所以生命是這樣流動變化的。甚至有時候這一生人的業力還沒有耗盡之前,下一生的特點都有可能已經顯現出來,就是慢慢地暴露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裡面會講到人的相貌、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徵也在不斷地變化地,有的人變得越來越好,有的人變得越來越糟糕、可怕,也是不一樣的,到了臨終時一旦肉軀殼甩掉,他的心識就會幻現出下一生新的五蘊的樣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了解這些的話會對我們非常有幫助,你就會提起正念來,好好地去改造身心五蘊,種下善的、解脫的業因,減少那些不善法的種子。

第三個是「獨一」的特點,為什麼我們要破除獨一性,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首先你就會意識到我們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你會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不會產生自大的、覺得我就要怎樣就要怎樣的,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很多的想法、見解,都必須來自於因緣,你會發現我們很多思想為什麼產生,不是它自己產生的,是父母灌輸給我們的、是社會給的,但是你不知不覺吸收進去了,以為自己作主了,但實際上是被作主了。為什麼現在大家一拿起手機來就一直刷,停不下來?那是因為背後有很多人在研究怎麼把你的意志力抓住,它是有套路的,包括取文件名字的方法也都要經過心理學的研究,怎麼樣讓你看到這篇文章的名字,你就必須要把它打開看,這個都經過研究,你看到這個圖片,你就會想到去買,研究了你的瀏覽次數之後,推測計算出你的閱讀興趣點在哪個方面,它就會自動為你推薦這方面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無法擺脫電子產品,有時候為什麼我們會一直買東西,實際上那是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有因緣在裡面,有的人就專門研究這個。你以為自己是主人,其實不是,包括我們有時候會成為房奴,成為車奴,你以為你是房子的主人,但其實我們是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工作的奴隸、衣服的奴隸,都有可能。

所以一個人想要超脫出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這過程中間必須要意識到我們不是獨一的,而是生活在眾緣之中,源源不斷地每時每刻受著環境的影響,但同時我們又在影響著環境,它是這樣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法以一切法為緣,一切法以一法為緣」。這樣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就會對周圍的因緣有一個關注力,你會很謹慎地想怎麼減少這些負面的因緣,怎樣去增加接觸到增上的緣,然後怎樣去影響這個世界,給這個世界一個好的影響力,而不是讓這個世界增加痛苦。從這點來講的話,我們對所閱讀的東西、所接觸的人、所去到的地方等所有的方面都要謹慎,因為它們都在源源不斷地影響著自己、改變著自己,不要以為好象無所謂,好象覺得自己打了一個電子遊戲,沒有什麼,挺開心的,不一定的,你打電子遊戲的時候,這個電子遊戲其實已經在改造著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不是獨一的,而是不斷地被變化、被因緣所侵襲、改造的一個過程。你玩電子遊戲的時候,電子遊戲也在改造著你。同樣的話當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這個電視劇不是被我們消費的,電視劇也在消費著我們,你的思想、觀點、煩惱、整個人也在被這個電視劇所變化著,都是互相的。所以有的時候為什麼本來心很靜,一段時間之後比較放逸了,打遊戲啊、看電視啊,出去玩啊多了之後,回來以後發現法喜沒有了,不願意誦經了,一誦經就開始困、打瞌睡、雜念紛飛,以前能坐住,現在坐不住了,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已經被改造了,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你所經歷的東西所變化著,所以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過程中都要很小心、很細緻地來抉擇,在這裡也不是不讓大家娛樂,而是在娛樂的時候,我們的身心緊繃的時候、疲憊的時候心靈需要滋養,身體需要休息和鍛煉。但是滋養心靈的方式有多種,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比較健康的、有益的方式來滋養自己。如果我們一旦選擇了不健康的方式來滋養自己的話,這種滋養只是暫時的,但是負作用是長久的,這個地方非常地細緻。佛教裡面有很多方面都談到這些原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就點點滴滴去調整、去注意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的、都需要關注的部分。即使我們做不到,至少也要知道,我們的生活是怎樣被改造的,我們的生命是怎樣被影響的,就象身體為什麼越來越不健康了,為什麼心靈越來越動蕩了,你至少不會再去抱怨,至少你知道了原因,是吧?在這時候我們在很多方面就會不一樣。

關於「無我」在這些比較粗的方面講了,佛教的思想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行為、態度,「我執」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深的執著,這種對自我的執著不僅僅是意識層面覺得有一個自我,可能你聽了這些課後從第六意識--「分別我執」這個層面,你慢慢地開始放下,覺得確實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的獨一的自我,我是緣起的五蘊、眾緣和合,這樣漸漸地把這個思想用起來,那你就會好多了,你整個人就會很接地氣,而且就不斷地從緣起法里受益,但是「俱生我執」還是在,這種「俱生我執」不是你的意識層面的,它是第七識,執著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自我,這種執著是恆審思量,它是非常堅固的、不中斷的執著,第六意識在我們睡著了、昏迷了,它不現起了,還有中斷,但第七識的執著是沒有中斷的,在任何時候都不中斷,死亡也不能讓它中斷,它接著轉生到下一世,一直抓著,到什麼時候才中斷呢?大家說到什麼時候這種第七識才會中斷?(學員:開悟)開悟了,你證到初果了,以後才能斷掉它,所以是很難的。在這個時候不是讀讀書、靠一些理念就能破除掉,還需要禪定、開悟這樣的智慧,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學了很多道理,但我執很重、自尊心很脆弱,而且很難對治,我執確實是非常深的一個東西,所以要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地通過聞思修、三種智慧來削弱我執的這種力量、對治它的習氣、削弱它的力量,聞慧、思慧、和修慧,通過聽聞無我的道理,通過思維無我的意識,在生活中反覆地去思考,真正地領會它,通過各種修行的方法對治我執,我們的自我感就慢慢地對治下去了,總有一天它會被徹底破除。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厄,到這個時候,我們的煩惱就去除掉了。

因為自我問題確實太大了,我們說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一片樹葉擋住你眼睛的時候,你就看不見其他的了,你只能看見一片樹葉,有了我執的話,我們就會執著於自我,沒有辦法見實相,沒有辦法客觀地看待事情,你就會一再的從我執、自我中心的角度去看世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每個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他都是從自我出發的,所以說都有道理,但是放在一起,肯定是出問題的。如果說大家都沒有自我,都能夠真正的放下自我,那才能做到非常隨順緣起的、非常恰當的處理事情,否則我們都是戴著自我的有色眼鏡,已經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帶來傷害,帶來人際的衝突,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切的貪婪、傲慢,一切的競爭、對比、弱肉強食,所有的這些黑暗的種種行為,無非都是從我執的根本層面生髮出來的。所以,小孩子有時候在學校里去欺負其他的孩子,發生校園的霸凌事件,被欺負的孩子很痛苦,但是欺負他的孩子是感覺不到的。這也是因為我執的原因,他會以自我為中主,你這個小孩出風頭、老師喜歡、成績好、漂亮,我就會覺得不舒服,我只有去打壓你,我才會覺得舒服,這是他非常本能的一種行為。所以有時候在孩子中間會看到並不都是善良的,並不都是天真的,小孩從自我出發的很多行為實際上比成年人更赤裸裸。有時候,你觀察孩子的時候,會看到這一點。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實驗,心理學家想了解孩子到底多大的時候擁有一種道德感、擁有正義?人的心靈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他們就找了一批非常小的嬰兒,剛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做試驗,然後就設計了兩個卡通,一個卡通人物試圖打開一個盒子,然後讓另一個好的卡通幫助他一起打開一個盒子,然後讓一個壞的卡通在他每次想打開盒子的時候,把盒子壓住,不讓他打開,然後讓非常非常小的嬰兒,剛出生幾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的嬰兒看這個過程,看了過程之後,再把代表好形象的卡通和代表壞的卡通拿給他,你會發現這個小孩就會喜愛這個好的卡通,就是幫助他打開盒子的卡通,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喜歡,從這一點上看,那會發現我們人是很有道德的,都喜歡善良、正義,但是如果你這樣認為就錯了。心理學家又把這個實驗重新編排了一下,還是幫助另外一個卡通打開這個盒子,但是開始之前他們就讓卡通和小孩一起選擇食物,比如說:一碟是糖,一碟是餅乾,然後讓孩子自己選,看他們吃什麼,有的孩子會選糖,有的孩子會選餅乾。孩子選完之後,他們讓卡通也表演選擇,讓卡通選擇和孩子一樣的,比如孩子選了糖,讓卡通也選糖,選完糖之後再做這個實驗。然後再設計另一個實驗,讓卡通和孩子選擇的不一樣,比如孩子選了糖,卡通就選餅乾,選完餅乾讓孩子發現他們選的不一樣。再讓他去打開這個盒子,結果發現很多孩子和他們一樣的卡通,如果卡通幫他打開盒子,他會喜歡那個幫他的卡通;如果卡通和小孩選的不一樣的食物,就是你和我不是一個類型的,你和我不是站在一條站線上的,那麼會發現,幫他的他們不再喜歡了,反而會更喜歡搗亂的那個孩子。所以科學家發現,我們都有一種正義感,但是我們的正義感很狹隘,我們不由自主地會把我們所遇到的人和事物會分類----和我是同類,和我不是同類。我們只喜歡那些幫助我們同類的人,但是如果有人幫助了我們,和我們不在一個戰線上的,我們就不喜歡了,這就是我執非常明顯的一個試驗。

哪怕吃一個東西,你都會評判是和你在一個戰線上,還是和你不在一個戰線上。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吃素在外面會受別人攻擊、受別人排擠,那是因為別人在心裡已經把你划到另外一條戰線上去了,你和我們不是同類了,所以不由自主吃葷的人會團結起來,吃素的就會受到排擠;但有時候,我們吃素的人多,我們也會不由自主的去排擠打壓吃葷的人,他就會受到歧視,就感覺到不溫暖,你們學佛的人怎麼好像排擠我。所以這些地方都是很微妙的,處處都是顯現了我們的執著。

當我們有了這些執著的時候,我們的大悲心、我們的正義感就顯現不出來了,就會呈現出一種攻擊性,就是你只對和你同類的人慈悲,和你不同類的人我們就不容易慈悲,甚至希望他痛苦,所以佛教里關於自我、我執的部分,它是意味深長的。但是要真正的破除掉我執的人,他才能見實相,才能見到一些比較真實的一面,也才能夠活得比較合情合理。否則,有的時候你想要真實的活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

談到這裡的時候,很多人也會想:師父啊,我們說人不為己,天株地滅。正是因為自我為中心,可能才會讓我們一個團體、一個人生存下來。我如果不再維護自我中心了,那麼我還能活嗎?都關注到別人,有時候我們不能考慮到太多別人,我們必須要優先照顧自己。一群孩子,一群小動物,比如說一隻貓生了五隻小貓,但是母貓可能只能餵養三隻,最維護自己的小貓,必須把別的貓推開,它自己搶奶吃,它才能活下來。如果說這隻小貓太無我了,把機會讓給了別人,自己就餓死了。我們會產生種種的困擾。

實際上,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必須看到,我執好像表面上看是幫助我們生存,但是在你沒有生存危機的情況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時候我執也在破壞著我們的幸福、破壞著我們的人際關係。所以說它是一把雙刃劍,那也是我們會為什麼會起煩惱,為什麼會造惡業,為什麼要入輪迴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有的時候並不都是處在一種生存的危機裡面,有的時候我們很平安,但是自我中心、我執會一再的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產生惡業。

有的時候,開悟的聖者也並不是都活不下去,甚至於他們會活得更好、更有智慧,而且開悟的聖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所有和自我相關的煩惱都沒有了,不會有自卑、不會有面子的問題、不會和別人比較,所有這些都沒有了。那種感覺是怎樣的,可能是比較如釋重負吧。所以道家講,「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覺得我有了這個身體是最大的困難和過患,但是其實不光是身體,心靈也是這樣的。用佛教的觀點來講,「吾有大患,在於我執,沒有我執,何患之有?」那麼可能你的心裏面會被釋放,你就能看到真實的世界,我們就能夠恰當地運用緣起法來行雲流水一般地生活。

就像禪師講,「雲在青天水在瓶」,因為天空沒有障礙,所以白雲就可以飛來飛雲,它是自在的,沒有阻礙、完全自由。正是因為水沒有形狀,所以它裝任何的瓶子都恰到好處。如果水有了自己的形狀,它就只能裝一種瓶,沒有形狀的時候,它可以裝所有的瓶。所以,無我的生命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大家好好地去努力、好好地修行,希望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夠證到這種「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樣一種境界,那也是非常地殊勝。我們也可以真正地來利益這個世界,給這個世界帶來快樂、慈悲、智慧和幸福。

好的,今天關於無我的法義我就講這麼多,也是拋磚引玉,把這些話題拋出來給大家思維的一個空間。具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要閱讀相關的一些教理,不斷地思維,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辨識出來我們的自我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主宰、常恆、獨一,還有自我中心。你辨識出來,就能夠對治它,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智慧,也不一定都要在打坐中去看無我,在家庭生活中你能跳出你的自我中心,這也是某種程度上在對治習氣,自我中心的習氣。

能夠經常想一想別人是怎麼體會的、別人是怎麼想的、別人的感覺是什麼?我們作為父母經常換到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那所有這些都在削弱我們自我中心的習氣,這也都挺好的。但是最核心的就是三個方面:主宰、恆常、獨一,這三個方面我們要特別的去體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隱含著執著,不斷地去辨識、不斷地去對治它。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先到這裡,大家看看對於今天的內容,你們還有哪些不太清楚的,或者關於佛法修行方面還有什麼問題,我們也可以開放一點時間來交流一下。

居士提問:請師父開示,何為一門深入?

界文法師:一門深入,這個門最主要還是講的法門,但是諸法之門也是很有意味的。這個門是個比喻詞,是個形容詞,有的時候也別把它看得太死。你要思維你是從哪一個門進入佛法的,這也是很有意思的。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有的人從信心入,就是念佛、信心,修起來以後就覺得越修越好,越修越有心得,慢慢降伏了雜念,凈化了心靈,這也是一種一門深入;有的人從智慧門入,通過聞思教理、通過思維,然後不斷地對治習氣,漸漸地開了智慧,覺得收穫很大。可能每個人的門都不一樣,但是不管你從哪一個門進,後面兩個字很重要,就是要深入。你從哪一個門進,你蜻蜓點水那效果都不大的。都需要深入,但是門和門之間是不是都要截然分開,有時候一些小的門,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和其它小的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門,最後會發現萬法歸宗,一切法現前、一切法無礙都有可能的。所以,一門是為了幫助深入的,一門不是我們的目的,深入是我們的目的,如果從這個地方來領悟,我們就能夠修得比較深。

居士提問::弟子發願受在家菩薩戒,一位不熟悉的佛友也想一起去,猶豫要不要帶他去,怎麼做才是受戒的增長緣呢?

界文法師:受菩薩戒先要去學習菩薩戒的思想,你看看你要受的是哪一種菩薩戒,先要把菩薩戒的戒本給他看,戒條讓他學習,讓他了解什麼是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之後有哪些注意事項。了解了之後,如果他很歡喜,覺得太好了,就是要受戒,就是要做菩薩的,你就帶他去受,肯定是增上緣。如果他看了以後,他覺得好多都做不到,我的菩提心、我的心量還達不到,他害怕、畏難,就不要強制性的,要尊重他。菩薩戒必須要先學習、有意樂,才能殊勝的受戒;如果不學習,沒有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是不殊勝的,就算受了也不得戒的,必須要發了菩提心,才能夠得到菩薩戒的戒體。

居士提問::弟子雖然吃素三年了,但是燒葷菜的時候,聞到香味還有想吃的慾望,怎麼對治、改善?

界文法師:這很正常,就像我剛才講的,你不要說我想吃,你要想是心想吃,不是我想吃。然後你就看著這個慾望,讓它在你心裏面生起來再滅去就行了,如果你產生了我執,覺得這是我想吃,你就很難對治了;如果你不認為這是我想吃,這是心想吃,我們不一定要按照心的想法,因為心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想得可多了。

居士提問::家裡養兔子、貓、狗,養它們不是為了殺,也為它們念佛、三皈依,但是有師兄說佛弟子不能養動物。

界文法師:受了《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的,裡面有一條就是不許養寵物的,你如果受了《優婆塞戒經》,那就不能養了,養了會違犯受了菩薩戒的戒體。如果沒有受,也不能說不能養,至少在戒律上沒有這個規定,這要看個人。我覺得我們也要抱著正念,帶著慈悲心,隨緣的態度,不要太貪著這些小動物們。我們可以對它慈悲,但是不要對它產生貪著,產生一種喜愛、執著,這就不行,就會結下一些不善的緣。

居士提問:看到有開示四法印的文章,請師父開示到底是三法印還是四法印?

界文法師:四法印就是加一個「諸受皆苦」,多了一個有受皆苦,苦這個法印可以攝在無常無我裡面。因為佛教講的苦,不只是痛苦的意思,苦有三種含義:苦苦、壞苦、行苦。所以無常不苦,無我不苦,也是苦,所以我們說三法印也攝持了有受皆苦的方面。

居士提問:凈土宗也有人開悟嗎?念佛法門是不是不需要開悟就能成佛?

界文法師:是上根利器的人開悟以後證得的品位就很高了,他見的就不是我們的凡聖同居土了,他就會進入實報莊嚴土,和我們得到的果報是不一樣的,更殊勝。但是沒有開悟,也可以依佛力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到那邊再開悟。

居士提問:打坐的時候,1.自主地去觀照腿疼,可以嗎?2.總會睡覺,打坐的時候怎樣才能夠念佛自在,怎樣才能打通經脈。

界文法師:1.觀腿疼是可以的,但不是在那裡熬腿,而是看這個腿疼是無常無我的、流動變化的,在裡面體驗有無常無我。2. 念佛念的快速恢復體力,有雜念,五蓋比較多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沒有定力,沒有定力的時候就容易疲憊,我們身體的能量都被妄念消耗掉了,心緊身體就緊,心鬆開身體慢慢地也能鬆開,身和心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在打坐禪修的時候,首先你要掃描一下全身,頭頂、面部、脖子,全身檢查一遍,放鬆一遍,然後你再看自己的心,看心是緊繃的還是放鬆的,等到你的心靈平靜了,全身比較放鬆,而且也比較端正,這種情況下,你再綿綿密密地用功,念佛或者觀呼吸、修慈悲心、持咒都會很好的。如果我們身和心沒有調好,你身體緊繃、歪斜,心也是僵硬的,那就不容易提升定力。定力不提升上來,你的雜念就會不斷地跳出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放鬆、放下,放鬆、放下,放鬆、放下,把你的心完全放下了,雜念就不起了。這時候,你就能夠讓定力出來,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都沒有那麼多雜念,你就很容易細心,細心以後定力生起來了,身心都會軟化、放鬆,所以用功的要理在這裡,放鬆、放下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今天我們先到這裡。最後也感謝大家這麼有耐心,我們一起來聞修佛法,也祝願大家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不斷地對治自我執著的煩惱,不斷地能夠體驗無我的真理,最後創造出智慧的人生、自在的人生,能夠自利利他、安樂的人生。阿彌陀佛!(學員:感恩法師)

最後我們一起做個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大眾)

(蘇州佛友會 · 心丸居士 仁法居士 文字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佛友會 的精彩文章:

界文法師:「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修法

TAG:蘇州佛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