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很多人待人都是親怨分明,這樣難道不好嗎?

很多人待人都是親怨分明,這樣難道不好嗎?

很多人待人都是親怨分明,這樣難道不好嗎?

索達吉堪布:

心胸狹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會辨別:這是朋友,那是敵人。智者卻一視同仁,慈悲一切眾生,因為朋友和敵人兩者之間誰有利益還不一定。

愚者往往僅圖眼前利益,盲目地劃分朋友和敵人,好說人事、妄加品評,「某某對我很不錯,是一難得的知己;某某卻是我的冤家對頭,總跟我過不去,常常挑我的毛病,讓我在大眾面前下不來台,從來沒有好臉色……」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你對別人的褒獎之辭自然不會有什麼妨害,而對別人的惡言粗語卻會被多嘴的八哥傳遍天涯海角,從而引來困難和災禍。

以佛理講,萬法無常,敵可成友,友可成敵,所以親怨都不是一定的。世間凡夫區分朋友和怨敵時,處心積慮,往往確定好後,又事與願違,引發更多的煩惱痛苦。然而智者悲心平等,對待有情一視同仁。雖明了「善友相交結,惡友互遠離」的道理,卻高瞻遠矚,從長計議,不會從表面上清楚地劃分敵友關係。

他們維護眾生的一切利益,對善友悉心關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對損害自己的惡人非但不計較,反而給予各種護持。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講,不能隨意輕毀別人,因其有利或無益不定故。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即是本著這種道理行持的。

在世間說明以上道理的事例也是不計其數。歷史上著名的「管鮑之交」即是一個蘊含豐富哲理的故事。齊桓公和公子糾既是兄弟也是政敵,管仲沒有得志之時是公子糾的屬下,曾於戰場上用箭射中齊桓公,幸好沒有射死,只中了衣帶鉤。公子糾死後,齊桓公問其手下的名臣——鮑叔牙:「要想治理好齊國,誰是最佳人才?」鮑叔牙即推薦了管仲。而齊桓公也言聽計從,不記私仇,重用管仲這一難得的人才當了宰相。想想齊桓公也真是氣度不凡,完全可以與漢高祖媲美,因此他獲得了成功。

世間人尚且如此,反觀我們修行人更應以菩提大業為重,捨棄小我的執著。即如佛經所言:「慈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慈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把他們都觀想成如來或自己的生身父母。同樣的道理,對於佛法也不能有好壞低劣之分,一定要發清凈菩提心恭敬受持。

選自《格言寶藏論》

來源於智悲佛網

若向外走,你會做夢;

若向內走,你會覺悟。

歡迎加入佛學會,

開啟生命的覺醒之旅!

桂林本地學員報名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林菩提 的精彩文章:

開掛的神通,也躲不過死亡的降臨
要解脫痛苦輪迴的第一要務是什麼?

TAG:桂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