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夜大戰「飛機草」

一夜大戰「飛機草」

那年,那夜,那事……

葉 國 建

「知青歲月」已成為過去,並願那種日子永遠也不會再有。然而,誰也無法讓它集體失憶,更不能讓它集體忘記「那種日子」。今天在這裡將它回憶、記錄、反思,決不是讓它重演,也決不能、也不會讓它重演,只是「不敢」失憶,僅此而已。

下鄉在海南島12年里有4000多個的夜晚,唯獨久久依然記起令人難忘的就是的那一夜……

那一夜說的是陳劍暉,男,廣東省揭陽市靚仔,1971年下鄉知青,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全國魯迅文學獎終評評委、廣東散文學會會長,就是他和我兩位男子漢堅持「夜以繼日」戰天鬥地的一次經歷。

這場戰鬥的時間依稀記得是1972年深秋的一個天晚上,戰鬥部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4師種子連,地點是在廣東省海南行政區昌江縣(現在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地區某地,參戰兵力2人,戰鬥武器砍刀,武器數量2把,戰鬥任務為砍綠肥——飛機草。

飛機草據說是侵華日軍佔領海南島的時候,用飛機空投下大量不知名的植物種子,從此,這種植物便在海南島上進行了瘋狂的生長和繁殖,導致本土其它植物難以生存。當地居民痛恨它和侵華日軍,而且由於是飛機撒播下的,所以稱它為「飛機草」,屬於全球性入侵物種,繁殖力極強,是一種具有競爭性的有害物種。它草莖不粗,但枝枝叉叉很多,且長出不少葉子,「身高」視生長時限、人為砍挖和土地環境而定。估摸歷經天長日久,自生自腐,把本來人煙稀少的海南島土壤又增加了有機肥料,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它——飛機草,當成了上好的綠肥,今天它成為海南島以及粵西地區獨特的一種有機綠色植物的肥料。

生產建設兵團既是戰鬥隊,也是生產隊,屯墾戍邊,戰天鬥地,墾土開荒,戰士們的生產、工作任務,也就是戰鬥任務了。兵團戰士們個個滿懷豪情要在「廣闊天地煉紅心」,決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任重道遠的人生之路打下牢牢的基礎——全國各地的不少知青朋友在日後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事實也證明:當年打下牢牢的「基礎」確實是如此需要與重要。

地處四團地域的四師專門培育水稻良種的種子連雖是剛剛組建,但是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條不紊,如火如荼,並且初戰告捷。

窩——住宿環境基本保證;

坡——生產條件也都初具雛形。

戰士們的營房、宿舍、伙房,除了廁所也都「五臟俱全」了,因為「廁所」是臨時「建」在駐地小山後面,中間以小山坡隔離,分別挖一條一米余深土溝解決,再按老祖宗的規矩,男左女右分別從兩頭出入。

那是一個滿月如鏡的夜晚。四季如夏的海南島,月亮在那萬里無雲的天際間格外親切、明亮。天上的月亮走,水田的月亮也跟著走,當她的亮光無私地、靜靜地灑在種子站剛剛收割完畢的水稻田裡,到處是白茫茫、亮堂堂的一片……,還有那些不甘寂寞的蛙們,躲過了白天的酷熱之後,此時也歡天喜地、此起彼落一唱一和起來。

陳劍暉和我,忙完了白天上山割(砍)飛機草工作,盤算著晚上要將今天割(砍)回來的飛機草剁碎撒到水田裡去漚肥。

晚飯剛剛結束不久,兩位意氣風發的兵團戰士各持一把反覆磨礪的砍刀,在戰士食堂柴火堆里砍了一段五、六十公分長的木頭作為刀墊,三步並作兩步地踏著鋪滿田間小路的月光來到了水稻田頭。

面對一座小山般的「飛機草」,隨著兩名兵團戰士的刀起刀落,一聲聲的「垛」、「垛」、「垛」,演奏起海南之夜的「大刀進行曲」交響音樂,——此時的「大刀進行曲」雖是剁碎小日本侵華時灑下的「飛機草」作肥料,不知道此時此地的「交響樂」跟我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大刀進行曲」是不是有著絕妙的緣由。

此時此刻,雖然是在四季如夏、四面環海的海南島,深秋夾著略帶海水鹹味的晚風還是讓人有著涼習習的感覺,而「革命加拚命」的兩位兵團戰士依然是汗流浹背。他們「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的決心和毅力也同樣是有增無減。

勞動是光榮的,也是辛苦的,但是,更多得是是快樂的——,因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環境,廣大兵團戰士對於「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的革命)是真誠的膜拜與嚮往,心裡想的、裝的和行動都是「以苦為樂」、「以苦為榮」。

抬頭望望東方,天,已經露出了魚肚白;山,也漸漸地矮了下來。兩位不知疲倦的兵團戰士馬不停蹄,乘勝追擊,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以「愚公移山」、「敢肯硬骨頭」的精神終於把「山」消滅了……

一對兵團戰友,陳劍暉(左)與作者(右)於90年代重逢時的合影。

一場特殊的戰鬥結束了,那年、那夜、那事的這段「歷史」也永遠留在「知青歲月」的記事簿里,並成為陳劍暉和我每每見面的談資,也算是「為了忘卻的紀念」吧!

───────────────

註:本文選自作者葉國建本人

所著自傳體小說《心路》一書

作者簡介

葉國建,上世紀60年代末上山下鄉到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四團(今海南農墾紅田農場),從連隊戰士、文書、指導員等基層崗位一路走來,至70年代末到昌江縣農場部,80年代初到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原廣東農墾管理幹部學院)管理教學,直到退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壁殘陽 的精彩文章:

青蔥少年到農場不知愁滋味

TAG:一壁殘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