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主動牽手科技 構建教育新形態

人文主動牽手科技 構建教育新形態

上周末,一場非典型的學術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計算機、文學、人工智慧、語言學等不同學科專家聚在一起,共同討論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與倫理命題。

論壇的發起人是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主任陳躍紅。2年多來,陳躍紅和他的同事們在理工科高校南科大,迅速辦起了覆蓋全校100多門的人文、社科和藝術教育課程。他們還主動推動人文與科技的碰撞融合,辦起多個跨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搭建語言資料庫,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文理科的專家學者加入。南科大正在摸索一條人文教育的新道路。

「特色的人文研究,具體說就是推動人文與高科技和世界前沿學術相結合。」陳躍紅說,首先,南科大以經典闡釋、科幻文學、創意寫作、藝術設計等作為切入點,成功激發起理工科師生的參與熱情。2017年底啟動開展廣東高水平理工大學項目——基於世界科幻革新背景下的中國科幻文學發展和產業化研究。

同時啟動的還有科技漢語和語言系統應用的研究。還率先組織團隊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文化研究,並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經驗,嘗試搭建高科技的空間與媒體實驗室。

「之所以要做這些,是因為一流理工科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陳躍紅說。現在不少學校開展人文通識課,認為理工科學生只需接受些文科的熏陶就是所謂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理工科的附屬,不是打點營養針,上點營養課。通識教育本質是需要文理科雙向的打通。」

目前,一些理工科大學興辦文科,直接複製綜合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等傳統院系的學科架構,自己招收文科學生進行專業培養。對此,陳躍紅表示:「理工科大學仿照綜合大學辦自己的文科本科專業教育,重心向內,就難以滿足大多數理工科學生的需求,而這樣辦起來的文科專業教育,也較難去與有深厚積澱的綜合大學文科院系競爭。」

「尤其應該意識到,我們今天已經走到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文教育語境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人文熏陶和素質通識。一個理工科學生要成為引領時代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要了解什麼是人類精神最深層的需求,要有人文精神的創造性靈魂,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明白進行創新和一切創造性勞動的意義所在。」陳躍紅說,同時,傳統人文學科的學者們也必須考慮,如何在做好文化傳承的同時,讓人文擁抱科技、擁抱社會,用更接地氣的方式,為這個時代作出更大的貢獻。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恢復中國書法的雄強雅健之氣
滴滴須於10月前清理所有違規車輛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