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雪山春」讀《老子》

「雪山春」讀《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

《老子》第51—55章解讀

作者:毛冬花

道生之,德畜①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③;

養之覆④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⑤。

①畜:畜養。

②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萬物,任萬物自然生長。

③亭之毒之:毒是定的意思。使之安定。

④覆:維護、保護。

⑤玄德:上德,大德。

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因此,萬事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敬重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敬重,就是由於不干涉或主宰萬物,而任萬物自然生長。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的大德。

主要闡述「無為而治」的觀點。前面已經多次闡述此觀點,如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過第二章是從客觀環境出發,說明相互對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失去其中一方,另一方也隨之失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強作妄為。而本章是從事物自身發展規律出發,認為萬物都有自身發展的形態和規律,不應該去干涉和主宰。還有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兼謂『我自然』」。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有這些,都是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多次論述「無為而治」這個觀點,這也是《老子》的基本觀點之一。

我的解讀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①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②,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③,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④,無遺身殃⑤;

是為襲常⑥。

①沒,終。沒身指終生。

②塞其兌,閉其門:兌,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此句意為:塞住嗜欲的孔穴,閉上慾念的門徑。

③開其兌,濟其事:打開嗜欲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

④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透亮。發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

⑤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禍。

⑥襲常:襲承常道。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是萬世不絕的「常道」。

本章與十六章都是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應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們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奔逐,被外界所誘惑,否則將會迷失自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靜下心來,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

我的解讀

>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於大道,唯施③是畏。

大道甚夷④,而人好徑⑤。

朝甚除⑥,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⑦,財貨有餘,是謂盜竽⑧。

非道也哉!

① 我:老子在這裡託言自己。

② 介然有知:介,微小。略有所知。

③ 施:常讀為「迤」,斜行,邪。

④夷:平坦。

⑤徑:小路,邪徑。

⑥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

⑦厭飲食:厭,飽足、滿足、足夠。飽得不願再吃。

⑧ 盜竽:竽又作誇。即大盜、盜魁。

譯文

假如我對道稍有認識,就會行走在大道上,唯恐走上了邪道。大道很平坦,但很多人卻喜歡走邪徑。(他們走了邪徑),就會朝政敗壞,農田荒蕪,倉庫空虛。而他們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佔有富餘的財貨,這簡直就是強盜頭子啊。這不是真正的道啊!

這一章體現了老子的政治主張,政治上如果不遵從道,走邪路,那麼無異於充當強盜頭子,自取滅亡。通過現象的描述,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矛盾現象。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幾處談到政治主張,如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還有第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章節,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要施行「無為而治」,不能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

我的解讀

>

善建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②。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

修之於邦④,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①抱:抱住、固定、牢固。

②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③長:尊崇。

④邦:一本作「國」。

譯文

善於建德抱道的人,沒有能被拔去脫去的。這種建德抱道的做法,如果子子孫孫都遵照而行,則社稷宗廟的祭祀,必是代代不停的。用這種道理來修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用這個道理來治家,那麼就會德化家人而有餘;用這個道理來治鄉,那麼他的德行就會受到尊崇;用這個道理來治邦國,那麼他的德行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己的治家之道來察看別家;以自己的治鄉之道來察看別鄉;以自己的治國之道來觀察別國,以平天下之道察看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是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和四十七章及五十二章是一脈相承。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塞其兌,閉其門」。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也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不同點在於,道家認為,為家為國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

我的解讀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①不螫,猛獸不據②,攫鳥③不搏④。

骨柔筋弱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⑤,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⑥,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⑦曰祥⑧,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①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②據:獸類用爪、足攫取物品。

③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④搏:用爪擊物。

⑤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⑥嗄:噪音嘶啞。

⑦益生:用外物來滋養自身。

⑧祥:禍患。

譯文

道德涵養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一團天和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用外物滋養自身反而會遭致禍患,用慾念主使精氣就是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道就會早早滅亡。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認為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在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二十八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即使是儒家的孟子,也曾說:「大人者,其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耶穌也曾說:「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可見,無論道家儒家,國內國外,都十分推崇赤子之心,感召人們要返璞歸真。

我的解讀

>

我的

記得在「雪山春」上第一節書法課時,創始人徐老師說:「學書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學寫字,更要學『道』,這是我們『雪山春』和其他書法培訓機構的區別,也是書法的根本。」第一期12節課,前6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聽徐老師講「道」和書法的關係。徐老師把書法定位在傳承民族文化和心法修鍊的高度。

·

·

·

·

·

·

·

·

·

·

·

·

·

離第一堂課已過去一年多,書法學習已進入第三期的後半期,即畢業前的最後階段,開啟了具有我們自身風格的作品臨創。在「雪山春」三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智永楷體《千字文》,王羲之行書《蘭亭序》,隸書《曹全碑》,顏真卿楷書《勤禮碑》,褚遂良楷書《陰符經》,以及懷仁集字《聖教序》,並且聽了書法史及「道與書法」等理論課。短短36節課,囊括了書法的多個主要方面,把我們從對書法一竅不通的門外客,引進門內領略到了書法的無窮魅力。

那麼「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徐老師極力推崇的「道」,就是我國傳統文化源頭之一——老子所著的《道德經》里的「道」,是萬事萬物的一種生長規律,是立身處世的一種基本法則。我非常幸運地跟老師們一起讀了《道德經》,並且主講了51—55章。以我膚淺的認識,該書以「道」為本,主要論述了「無為而治」、「知雄守雌」、「致虛守靜」、「以柔克剛」、「知足常足」、「生而不有」、「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等觀點,崇尚一種自然平和的狀態。

「道」與書法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道」是內心修鍊的方向,而書法是內心修為的體現。內心修養有多高,書法境界才能有多高。縱觀我國歷史上的書法作品,第一層次的作品是寫字技法掌握得好,字寫得漂亮,但卻看不到精神世界;第二層次是字中能反映書者的情緒,諸如悲傷、喜悅、狂躁等;最高層次的書法,呈現出一種寧靜祥和的大美,就如自然,就如「道」,撫慰人的心靈,滌盪一切雜念。王羲之晚年作品,弘一法師的作品,無不透出一種世事通透的大智慧。我們現在仍處在學習技法的初級階段,也許「道」還不能充分體現,待我們掌握了技法,達到「書為心畫」的自由王國,心的修為,便是書法的修為。

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的後工業時代,地球成了「村莊」,我們中國文化被各種外來文化衝擊和交融,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態勢。「雪山春」把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視為己任,專業並且公益辦學。在這裡,老師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同學們心無雜念,情如手足。「雪山春」正用自己的行動,闡釋著「合道」的世界。

雪山春精舍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山春精舍 的精彩文章:

TAG:雪山春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