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我寫本書的動機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我寫本書的動機

第一章 我寫本書的動機

夜闌人靜的時候,

理智稍為清醒的時候,

有些人會懷疑地自問:

人生是為何而來?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生活的目的又在哪裡呢?

「為什麼你想寫這一本書呢?」當然這個問題,只有我自己能夠回答得清楚。

以下我所敘述的,就是我寫本書的動機。我把它歸納為三點來說明。

第一:我確信佛法為救治今日社會所必需

今日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橫流的衝擊,人在高度科學發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根本地被動搖了。於是,國際間有毀滅人類的核子武器大競賽;有似厲鬼、如野獸的披頭、嬉皮;有貪官污吏;有姦殺搶奪。人人爭名奪利,個個昏頭漲腦,人們不知道自己在何處,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歡;內心卻空虛苦悶。

於是,夜闌人靜的時候,理智稍為清醒的時候,有些人會懷疑地自問:「人生是為何而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活的目的又在哪裡呢?」

更有些人會對社會秩序的癱瘓、道德的破產、人性的墮落而感到憂心如焚。人類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毀滅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麼地方呢?「解鈴還須繫鈴人。」在人類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過人類理性的覺醒,才能夠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類的未來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確信三千年前釋迦牟尼的遺教,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藥之效。

佛法的廣大無邊,平等圓融,通上徹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

不是嗎?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興;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人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愁的,哪來的煩惱?哪來的苦悶呢?啊!為的是「雪」,為的是「風」呀!

然而,雪融而無痕,雪在哪兒?風吹而無影,風在何處?人卻偏偏作繭自縛,自尋煩惱,是可笑呢,還是可悲?

第二:佛教可以指導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太保、阿飛,還是嬉皮、披頭,他們都是人格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

他們風馳電掣地騎著飛車鬧街,為的是引起別人的注目,只因為他們的內心彷徨;他們吞服迷幻藥,猛抽大麻煙,為的是逃避現實的困擾,只因為他們的內心苦悶。而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們,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奮鬥方向,誰能不憤世嫉俗?誰能不消極悲觀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定下來,先靜下來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鍊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囂張、幼稚和無知;也唯有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鍊自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和充沛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完成偉大的事業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無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滿足各類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包括思想純正、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在內)。

佛教的宇宙觀,廣大而壯闊,可以擴展青年的胸襟,激發青年海闊天空的豪情,探討大自然奧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觀,民胞而物與,積極而奮發,可以鼓舞青年服務的熱忱和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終極理想,就是使人人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凈化和解脫。那時,人不再飽受憂患的煎熬;不再是誰的奴僕;不再是誰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操縱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妥當保險的。仰人鼻息,總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樂全是人自己努力獲得的——這才顯出它的難能和可貴,才顯出人性的莊嚴和神聖。

青年總是模仿心強,可塑性高,佛教沒有權威和權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統治欲。佛教沒有階級的對立,佛和眾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誰是主、誰是仆,誰是羔羊、誰是牧人。

看哪!滾滾江水,波濤壯闊,分不清哪兒是波,何處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眾生是未來佛,佛是過去的眾生呀!

這啟示青年:人類雖有階級、膚色、語言、風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種未來可以成佛的潛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兩顆大小、品質相等的鑽石,其中一顆被保存在寶盒內,玲瓏剔透,晶瑩亮麗;而另一顆暫被垢泥污染,黯淡無光,它們的價值還不是相等的嗎?

波和水不可分,佛與眾生不可分;波、水是一體,佛、眾生是一家啊!人類原是休戚與共,苦樂同當的,人不能捨棄同類而自我享樂(波不能離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務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聰明才力為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徑就是這一條「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庄大道;青年奮鬥的方向就是這個「先憂後樂」「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

這就是佛教的啟示!釋迦的教導!

第三:為有心研究佛學的同學略盡綿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務,雖然還不到三年,但發覺對佛教具有研究興趣的同學為數不少。課餘飯後,三三兩兩,在綠蔭樹下,在滿園花開的校庭,他們會熱心地圍著我,追問著有關佛教的問題。

佛教講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以道理來啟發、教導別人)功德最大。雖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學有限,但自幼生長於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大學四年中,亦曾立志鑽研。而佛法如蜜,中邊皆甜,不嘗則已,一嘗驚奇,令人愛不忍釋。

在過去學佛的日子裡,我真的品味了生活的樂趣,也生活得更有意義。所以,雖然不是一位「傳教士」,但我認為,應該嘗試為莘莘學子介紹佛法,讓他們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義,啟發他們善良純潔的心性。能使他們自己努力奮發,力爭上遊;又能為廣大的人群服務獻身,我想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同時也是我所樂意做的一件事。

本書的出版,就是對佛學與佛教做淺近的說明與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因此而獲得正確而明晰的認識;進而以佛的訓誨來敦品勵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將來做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我寫本書的動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思想不是心,心是能生思想的人
慧律法師:你慢慢地去觀照、去訓練、去體悟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