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主題展覽彰顯厚重底蘊

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九龍黃袍

日前在我市舉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升級」後以嶄新面貌示人的永登縣博物館,以其獨特的館藏和風格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博物館簡介

永登縣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12月,現有館藏文物2940件,珍貴文物244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6件,三級文物199件,文物類別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石器、兩漢文物、錢幣、書畫、敦煌經卷、布絲物、金銀玉器、明清漢藏傳佛教文物及瓷器等。永登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縣域文物遺存分布面積較廣,類別豐富。根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永登縣現有各級各類遺址200多處,類別有古生物化石遺址、古遺址、古墓葬、古城址、石刻、石窟寺、古建築、漢明長城及烽燧,這些歷史遺存是永登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是研究永登歷史的重要依據。

1 館藏豐富令人刮目相看

記者來到永登縣博物館時,恰逢永登縣博物館基本陳列提升改造項目的設計、施工和布展,建成了《絢麗的彩陶》??永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邊塞遺韻》??永登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和《回望凝眸》??永登民俗文化展。這三個展覽展品豐富,歷史底蘊厚重。

記者一行先來到《絢麗的彩陶》??永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廳,據永登縣博物館館長張宇中介紹,該展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以永登縣域內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發展階段為主線,陳列了永登縣博物館自建館以來收藏的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彩陶100餘件,全面地展示了永登史前文化的發展脈絡。

「《絢麗的彩陶》展廳的浮雕,為陝西省雕塑院馬輝副院長創作,畫面以兩個線條劃分出三個的層次,線條代表誕生永登馬家窯彩陶的大通河與庄浪河的兩河流域;三個層次表示永登馬家窯彩陶的三個時期;畫面疏密有間地分布著永登地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彩陶紋樣和彩陶器型,這與整個展廳陳列理念相呼應。」博物館講解員介紹。

《邊塞遺韻》是極具民族風情的展覽。張宇中告訴記者:「永登地處甘青交界地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為貫通中西的交通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在歷史上,多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交流,藏傳佛教經這裡傳播後與漢傳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為永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存。明代時期在永登設立土司,使政治與宗教緊密結合,形成了集政治、軍事、宗教、司法於一體的政權,對邊塞地區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邊塞遺韻》的建築面積為400餘平方米。整個展覽分為「封土司民穩定邊塞」和「駐錫講經弘揚佛法」兩個單元,共展出文物60餘件。展覽文物主要為明清文物,銅佛造像、《大藏經》、唐卡,輔助展品為永登縣歷史沿革示意圖、魯土司世襲圖譜、魯土司衙門平面示意圖、中國古代建築形製圖、永登現存藏傳佛教寺院圖片。展覽較為全面地呈現了永登在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文化。永登是漢、臧、蒙、回等民族聚居之地,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給了這片土地獨有的氣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而《回望凝眸》??永登民俗文化展則生動地將這些經典的地方文化巧妙而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

據張宇中介紹,目前,永登縣共有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2項,代表性傳承人19人,傳習所6個,縣文化館為各非遺項目的保護責任單位。各項目傳承人和傳習所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傳承、傳習活動,並在節日期間進行展演。

2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九龍黃袍」的「前世今生」

整個博物館參觀完畢,給記者印象最深的要屬《邊塞遺韻》中的九龍黃袍。它炫目而華麗的外觀彰顯著其主人尊貴的地位,這件黃袍背後的故事也耐人尋。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黃袍長147厘米,殘寬146厘米,為黃色緞底製成,圓領,寬袖,右衽。全身共有九條用金絲線綉成的龍,分別在胸前有正龍一條,腹部對龍,背面綉龍與前面完全相同,兩肩各一條,這樣前後望去都有五條龍,而第九條龍綉在衣襟交襟處,代表皇帝本人。這便吻合「九五之尊」的說法。衣身間點綴著蝙蝠、火焰及吉祥八寶等圖案。下擺綉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著山河統一。綉飾生動逼真,氣勢不凡,充分展現了雍容華貴的皇家氣質。

在這件尊貴皇袍的背後,還有一段讓人唏噓的往事。「因這件龍袍是天子之物,所以後世土司作為家族的榮耀世代供奉,到了十九世土司魯承基改土歸流後,把它帶到了永登縣民樂鄉官莊子村。解放後。這件黃袍流落到天祝縣賽什斯鄉古城村,原馬蹄袖被截改,用作戲服,雖然遭到修改,但當時如果沒有改成戲服,也許就無法流傳下來……1994年,我館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拍照上報,籌集經費,將這件文物徵集入館。1996年9月,這件黃袍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張宇中感慨地告訴記者。

3 博物館設計匠心獨具

好的館藏需要好的陳列,好的陳列更需要好的設計師。為此,記者採訪了永登縣博物館三大主題展覽設計方負責人、陝西躍動文化展示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師馬悅,對於永登縣博物館的設計,她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和心血。

「邊塞遺韻展廳,總體採用灰色與紅色結合的主色調。在進門的位置,通透的落地展櫃里陳列的蟒袍,凸顯了魯土司在中央和地方政治上的地位和重要性,關於駐錫(僧侶長期駐留一地)講法部分,我們除了將精美的佛造像與大藏經單獨陳列外,還與館方工作人員一起,做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復原:佛造像、經書、香爐擺放在一起,體現這三者密不可分的含義。」記者看到展廳最後部分是一系列絢麗的唐卡的展示,馬悅說:「唐卡展這一部分的設計最能體現設計師的創造力。在投資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將唐卡更加突出的展示並傳遞出一定的想法?設計師與館方人員首先將唐卡按畫面內容與繪製時間和裝幀,通過底襯托板和寬窄不一的邊框進行分類、分組,並在展示的結尾部分布置了一個唐卡繪製材料的集中表現。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如此精美的唐卡是用什麼畫布、什麼顏料、什麼工具??得到解決,這也是展覽需要傳播的重要信息之一。」

民俗文化是異彩紛呈的,明艷靚麗,色彩飽和度高,造型奇特。談起對永登民俗文化展的創意時,馬悅說:「設計師在設計時將整體色彩定位為灰調子,以突出民俗展品。內容排布上依次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費筆墨與空間也依次排列。但空間所限,各項民俗藝術的展示也僅能點到為止。根植於民間這片厚土的民俗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和延續、發展,離不開群眾的熱愛。」

談起當地的非遺傳承和陳列的意義所在,市文物局副局長陳世忠告訴記者:「永登民間藝術發展至今,有的藝術形式已逐漸式微,需要我們在保護髮展的同時,懷著敬重的心態回望,凝視。希望能籍由這個展覽,給觀者帶來自豪和思考。三個展廳的陳列,不僅要讓觀眾們欣賞,知道我們有哪些展品,更重要的是這些展品和陳列帶給觀眾們的思考,讓觀眾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回味歷史人文的厚重。」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狗牙山要變「金山銀山」 蘭州七里河區魏嶺鄉綠化村裡「三變」正酣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亮相聖彼得堡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