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平台「易主」是情非得已還是迫不得已?也談未來新趨勢

平台「易主」是情非得已還是迫不得已?也談未來新趨勢

很多平台坐不住了,有的被「賣掉」,有的被吞併,還有的清盤不幹了。從2013年網貸發展到今天為止,現階段的網貸平台真正迎來了「生死大考」。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有多少人能夠看到黎明的曙光,又有多少人還堅持著「普惠金融」的初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監管的收緊,並不是要限制行業的發展,更不是對行業的「一刀切」。而是,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之內,讓平台「健康發展」。行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制定規則,設立門檻,末位淘汰是必然趨勢。

在監管延期、政策收緊、業務標準化的今天,紛紛「賣掉」苦心多年經營的平台,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平台「易主」,是投資人最關心的話題。每個投資人或多或少地都擔心自己投資本息還未返還,反而平台被「賣掉」了,是否會成功地拿回本息?還有的投資人擔心,現在投資的平台,說不準哪天就「扛不住」了,不是被賣就是「清盤」。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分析一下。

一、平台「易主」的四大原因

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點分析,平台「易主」,無非就是「情非得已」或「迫不得已」。

1、互聯網紅利消失,變現走人

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開啟了互聯網金融新篇章。各種互聯網類理財、寶寶類理財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這個過程中,人們被壓抑了多年的「財富夢」突然被無限放大。大多數的投資人不再滿足於銀行理財的收益,紛紛轉投互聯網金融。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你買了誰家的產品?收益多少?

互聯網金融是時代的產物,在2013—2015年,平台享受的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流量紅利。流量說到底是投資人,投資人說到底是金錢。在行業爆發階段,安全、合規幾乎不是重點關注的對象,在有利潤可圖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失去理性,這也不足為奇。

但是,隨著2016年進入監管期,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網貸平台,業務模式受到一定的限制,資金流向受到監控,利率也隨著下降。從2016年開始,整個行業慢慢地失去了「流量紅利」。有部分網貸平台,一看前景不樂觀,流量下降,投資人減少,外加之前那幾年可是賺足了錢,索性不幹了。所以,有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金融其實是「掙快錢」,依託著流量來獲取了一波紅利,然後變現走人。

要我說,這種平台確實讓人傷心至極,之前說好的「普惠金融」呢?打著「普惠金融」的幌子來掙錢,現在一看行業進入瓶頸期,馬上變成「甩手掌柜」。

2、「螞蟻吞大象」是因為沒資產、資產荒

前不久,行業里發生一件「螞蟻吞大象」的事。至於是誰,我想大家都知道。一家小平台,「吞」掉了一家大平台。這就好比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下嫁到了「窮苦人家」。為啥會出現這樣的事兒?為了資產。

很多投資人不理解了。按理說,大戶人家,那怎麼也得是「千戶」吧,那還不得腰纏萬貫,金屋藏嬌?其實不然,現在我們評判一個平台的大小,不能單純的看平台的體量,要看平台的資產端是否富裕。沒資產的平台,就是再大,也沒有未來。網貸平台合規以後,比拼的不是誰的交易量大誰就有優勢,而是,誰的資產布局多,資產合規資產風險可控,誰就能夠持續的發展。

從824限額到現在叫停「資管代銷」,網貸平台的合規並不僅僅是平台自身的合規,也是對業務模式的合規。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一下,監管列出的「負面清單」。

超過額度的不能做,校園貸被叫停,無場景無門檻的現金貸被叫停,助貸模式遭禁止,未經許可發行、銷售資管產品被叫停。可以說,監管的一套組合拳下來,讓很多平台如坐針氈,嚴重面臨「資產荒」。加之,信用體系不完善,平台能做的資產是越來越少。

網貸平台,已經被監管定義為:信息中介平台。所謂的信息中介,是投融兩方的需求,撮合到一起。現在沒有融資方的需求,就是有再多的投資人也是白費。這就好比婚姻,當一方滿足不了另一方的時候,沒有理由不離開他另找新歡。所以,平台被吞併,合併,更換股東法人,為的是尋找合規資產,可持續發展下去。話說回來了,誰的新歡不是別人的舊愛。

3、難以逾越的門檻

這個門檻就是合規門檻。說實話,任何一家平台從本質上都不想「賣」,要是不賣吧估計合規都是問題。開篇我們提到了,行業的規範勢必會有末位淘汰。門檻的增加也會給平台帶來較大的合規難度。

銀行存管是一座大山,確實還有不少平台沒上銀行存管。憑藉平台目前的股東實力和背景,實在是完成不了合規,怎麼辦?我找個有背景、實力強的來。我當老二,讓人家入股當老大,憑藉著老大的實力,完成合規,這也是平台「易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自身不能夠完成的事兒,讓更有實力的人來完成,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的是,有些平台難以完成合規,尋找買家是為了讓買家當「接盤俠」。這樣一來投資人就危險了,接盤的人到底對網貸業務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不得而知。如果平台銀行存管沒有、大標未解決(大標不需要買家來解決)、沒有任何的合規動作,還在積極的找「買家」,這樣的平台大家要小心了。

4、遙不可及的延期、越來越大的人力成本

從合規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再談談這個問題。網貸平台合規已經延期兩次,2017年到2018年,每次到了最終時間,監管都給出了延期,而且政策不斷加碼,有些地區給出了「雙降」,平台未完成合規之前,消化存量,不得增量。

這對平台股東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考驗,考驗著股東家底硬不硬?在「無限期」的過程中,不知道未來在哪裡,還不能新增業務,但是得發工資吧?得養著人吧?這就好比地主家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看看你們家糧倉里有沒有存糧。

存糧也有消化完的時候,地主家都沒糧了,那就找一個更大的地主。所以,很多平台「易主」是苦於漫長的合規帶來的成本壓力。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在這個過程中或者未來產生了一定的虧損,趁早賣了它。

這四點原因,是平台「易主」的主要原因。也有那些沒良心的平台直接「清盤」或者「跑路」。對於這樣的平台來說,能夠主動找買家的平台成了「良性退出平台」。那麼平台「易主」的利弊有哪些呢?

二、利弊分析

先說有利的一面:

第一、平台易主如果是接入強有力的股東會讓平台的合規備案更順暢。在這個過程中,平台的新股東會運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平台進行合規,先邁過合規這道門檻。

第二、擴充資產端,讓資產端更合規化也多元化。從資產端的角度來講,平台易主確實是一件好事,能夠長期地開拓合規資產是平台生存下來保證之一。

從合規和資產角度出發,平台「易主」並非是壞事。

再說不利的一面:

第一、在「易主」的過程中,是否出現風險?這樣的風險來源於,是真的「易主」還是清盤退出?不排除有平台打著「易主」的名義進行「清盤」,擾亂投資人的視聽。

第二、平台「易主」之後,後期是否還會持續運營?新股東接手平台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運營?新股東是接手平台是「貪圖」平台的用戶數據還是看好這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未知數。

歸根到底,平台「易主」所有權發生了轉移,未來發展都在新股東的善惡一瞬間。在網貸平台沒有完全合規的當下,平台「易主」是能夠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風險,那麼如果網貸平台合規後,還會不會有平台「易主」?

三、合規後,也許持牌金融機構收併購網貸平台

網貸平台未來「持牌經營」是大概率事件。在中國,但凡涉及「金融業務」的機構或者公司,未來都需要進行「牌照化」,這是金融監管的趨勢。

那麼,未來的網貸平台在完成合規取得牌照以後,會不會得到傳統金融機構的青睞?我認為是大概率事件。

首先,傳統金融機構一直倡導「普惠金融」,但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因為傳統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小額借貸方面無法入手。傳統金融機構有技術、有實力、有風險可控的機制、也有客戶資源,但是就是缺乏團隊。互聯網金融屬於新興產業,互聯網和金融都擅長,都會做的人才還是太少。如果未來傳統金融機構涉足互聯網金融,肯定會向網貸平台伸出橄欖枝。

其次,從業務角度出發,能給傳統金融帶來大的幫助。通過2017年財報我們不難發現,傳統金融在2017年開始轉型大零售業務。所謂的「大零售業務」,區別於「機構業務」。傳統金融機構開始為「個人」投資融資進行服務。從業務角度出發,跟網貸平台可以說不謀而合,未來的傳統金融機構藉助網貸平台開展大零售業務,也將會是大概率事件。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第一點,網貸平合規後持牌經營。持牌經營會讓傳統金融機構在地位上覺得「對等」,而且持牌經營必定會受到監管的約束,合法合規的經營。

總結一下,平台「易主」有利有弊,現階段處於市場環境、政策監管等因素,平台「轉賣」給其他人,即有情非得已,也有很多迫不得已。而我要說的是,不管平台處於什麼樣的考慮,首先要保證投資人權益,及時、準確、真實的進行信息披露,賣平台不丟人,背著投資人、行業人、監管偷著賣平台才丟人。任何時候,任何階段,平台不能單純只考慮自身的利益,更要考慮投融雙方的利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理財做到這5點,對你的收益會有幫助
網貸「標的荒」加劇 40%的平台一小時內滿標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