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 「援越抗美」與「自衛反擊戰」時期中國戰爭連環畫對比研究

20 「援越抗美」與「自衛反擊戰」時期中國戰爭連環畫對比研究

本文選取了抗美援越時期和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的連環畫作品作為研究對象。這兩個時期又與中國政治環境變動關係密切,從1966年到1979年文藝界新紀元,連環畫作品中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所以在研究過程中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筆者搜集到了一些當時出版的連環畫原本和戰爭文學作品。在此篇中筆者主要從兩次戰爭中連環畫入手對比研究,配合連環畫創作草稿資料。一方面通過草稿來分析對比繪畫風格、價值取向和表現方法在這兩個時期的異同;另一方面,探究畫家描繪人物形象的方向的演變和畫家創作的過程。除了政治促因之外,通過畫家創作的過程解釋連環畫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援越抗美;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文學作品;連環畫

1965年4月至1973年3月的越南抗美戰爭在我國被稱之為「援越抗美戰爭」。此期間湧現出一些戰爭連題材環畫。1966年前後,本著當時繪畫界「三突出」、「紅光亮」[i]的創作原則,戰爭主題連環畫的創作風格、價值取向和表現手法亦受此影響較為激進。

1979年至198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被國際上稱為「第三次印支戰爭」,在我國被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爆發戰爭之際1979年恰是美術界思想解放運動新紀元和新時期美術創作的開始。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影響之下,美術界展開了一系列藝術問題討論。與此同時,大量的作家、畫家等文藝創作者也湧現出來,他們中不少人親自上前線搜集創作素材,甚至直接參与作戰行動,也因此付出過生命代價。他們的高度自覺,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不亞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在他們的努力下共和國文藝領域誕生了一批自衛反擊戰主題連環畫,內容有基於個別戰鬥的紀實,也有關於英雄人物的傳記。這一期間段的文學繪畫作品在後來還衍生出了影視作品,為我國軍事文學史留下精彩的一筆。

兩個時期的我國戰爭連環畫相比較,援越抗美戰爭或更早期連環畫作品裡的人物往往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對英雄人物刻畫得光偉正,而反面人物則多是醜陋、猥瑣形象。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的連環畫作品裡雖然遺留了一些「左」的情緒,但是已經有意識地將英雄人物還原為現實中的人,使之具備個性化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人物形象更加飽滿豐富而具備較強的親和力、感染力。

對這兩場戰爭的連環畫研究離不開文學作品,作家們自己的手稿、日記,或是採集戰士們的日記、回憶錄或是戰友親屬的口述,記者們撰寫的新聞採訪稿,大都成為畫家創作連環畫的草稿。作為連環畫創作藍本的文學作品,在1965年至1973年間,中國戰爭連環畫多是建立在越南人所記錄的文獻之上的,雖然在援越抗美期間我國曾派出幾千人的軍隊協助北越,但是現在存世不多當時中國人對於援越抗美戰爭的直接記錄。1979年至1989年之間的自衛反擊戰題材連環畫藍本主要來源於文藝工作者親歷一線的手稿、日記、參戰老兵的回憶錄。這些資料目前還有大量存留,相對易得。

一、學術史簡述

(一)連環畫研究簡史

通史研究,按時間、分期結合時代進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大事件來記敘連環畫發展歷程的書籍文獻。此法比較常見,就本文主體的時間段而言,2001年衛華《新中國連環畫藝術簡史》一書使用政治大事件作為分期:1949年——1966年為第一繁榮時期;1966年——1976年為畸變期;1977年——1985年為第二繁榮期;1985年以後為衰落期。此書除了繁榮期之外也對畸變期的連環畫作了深入分析,用了較多文筆探討了建國以來導致中國藝術繁榮與畸變的政治社會經濟促因。此種分隔時間的方法較適合我做「援越抗美」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兩個時期連環畫的對比研究。抗美援越發生在1965年-1973年,連環畫由第一次繁榮轉向畸變,「對越自衛反擊戰」發生在1979年-1990年,連環畫經歷了第二次繁榮而轉向衰落。

(二)文獻綜述

根據時間劃分來查找有:1965年王正咸《抗美援越舊事》是為數不多的關於援越抗美的中國人所作的記錄,文章中記錄了大量一線士兵和越南軍民的生活場景,對研究抗美援越的其他文學作品有很大幫助。1979年高虹《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革命歷史畫的創作》,在1979年提出這一觀點,恰逢中國美術界新紀元的開始,為研究當時的繪畫創作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2010年美術學報刊登的胡斌老師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宣傳畫的探索與討論》,主要以當時宣傳畫領域發起的一些創作活動及討論為線索,講述中國宣傳畫在走向衰落過程中的變化取向。因為同時期連環畫也走向了衰落,所以也有參考價值。2012年費文明的《新中國宣傳畫創作研究》主要講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政治宣傳畫的發展歷程,還原了當年正直繪畫的真實語境,記錄了畫家創作的真實體會,同時也為藝術界創作如何在新宣傳教育功能上發揮借鑒作用提供了參照。也可以適當作為連環畫參考。2015年閆萌的《南疆烽火譜新篇》從文學角度出發對越自衛反擊戰小說研究,以對越戰爭時期與「十七年」時期文學做對比,不但豐富了此領域研究還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啟迪和思考,提供便了利。另外越南作家陳庭雲所著的《像他那樣生活》和我國作家李存葆所寫的《高山下的花環》中篇小說,理由[ii]的《威震峽谷的七勇士》這些戰爭文學創作是研究的連環畫的重要藍本。另有大量當時參戰老兵回憶錄,紀錄片,從多角度對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種種細節故事做了講述,為我研究這場戰爭提供了大量翔實資料,也是我對戰爭深入研究的動力之源。

二、問題提出

1965年我國在「援越抗美」的政治呼號下向越南無償提供了大量物資,派出部隊並肩作戰。那時中越之間關係是「同志加兄弟」。而1979年,在「保衛南疆,打擊越寇」的呼號下,我國與越南兵戎相見。在十幾年時間內兩國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那麼在政治大局之下的藝術領域又是如何應對這次轉變的?除了我國文藝界1979年的思想解放運動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影響著我國連環畫發展?為此我查閱了大量書籍影像資料,選取了當時較為典型的繪畫作品作為研究對象。連環畫所能夠表達的藝術家情感、價值取向更加豐富,對故事的敘述性超出宣傳畫,所以連環畫作為題材,通過分析連環畫的創作過程來解釋價值取向,對比創作手法及形式上的異同。

連環畫草稿創作者身份的轉變

以這兩場戰爭為主題的連環畫作品,有些是畫家身居後方基於文獻和影像記錄來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而有的是事件親歷者的一手記錄資料。這期間,有根據英雄烈士的家屬或戰友的回憶錄作為草稿,也有文藝創作者將親歷戰場的日記,手稿作為藍本。本章中主要講一下兩場戰爭中連環畫的創作藍本的差異及轉變——即我國連環畫創作者從以國外文獻為藍本向以自己親身經歷為藍本進行創作的轉變過程,並結合現實環境分析促因。我主要將現存的關於「援越抗美」題材的連環畫最具代表性的《援越抗美連環畫庫》中的部分畫冊和「自衛反擊戰」時期的《威震峽谷七勇士》、《高山下的花環》作對比分析。

《援越抗美連環畫庫》是在越南人民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解放南方,保衛祖國的鬥爭和解放事業中,由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許多典型的故事和紀實報道在1965年期間編輯出版發行的連環畫集。以連環畫這種圖文並茂,受到大眾歡迎的特有形式介紹給中國廣大讀者,以加強對援越抗美的聲援和支持。畫庫各冊均為60開本,扉頁上方寫有:「援越抗美連環畫庫」,封面上紅條框上寫有:「越南人民必勝,美國侵略者必敗!」封底正上方寫有:「堅決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國鬥爭」的標語口號。該畫庫時代特色濃厚,政治立場分明,在1966年部分連冊曾經重繪再版。在這包含了英雄人物傳記連環畫和戰鬥故事連環畫的畫庫中,有《越南英雄阮文追》、《女英雄謝氏嬌》、《陣地六姐妹》、《勇敢的海鷗》、《美國佬在越南》、《南方怒火》、《南方來信》、《奇襲列車》等。1976年前後我國仍未忘記處在抗美第一線的越南人民,當時畫家出於對抗美的聲援,創作了大量中文連環畫,文學作品,以越南人物為主題,這是文革時期文藝屆的獨特現象。同時也是將兩國政治矛頭一致對外的代表作品之一。

《威震峽谷七勇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0年12月出版,張曉鷗改編,招熾挺繪製,藍本是《光明日報》記者理由先生采寫的報告文學《威震峽谷的七勇士》,全冊畫面94頁,64開頁。連環畫內容客觀詳實地對應了藍本內容,擺脫了文革時期作品的階級鬥爭屬性。內容講的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爭,我人民解放軍七名勇士,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英勇頑強,機智果敢,打死打傷敵人幾十個,最後勝利衝出重圍,返回部隊。故事情節驚險曲折,表現出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高山下的花環》由遼寧美術出版社於1983年3月出版,許勇等人繪畫,藍本是李存葆先生的《高山下的花環》,首發於1982年《十月》雜誌第6期。

(一)、兩場戰爭中的文學作品

其中《越南英雄阮文追》現存冊較多,並且有文獻可考,其他的則文獻畫冊難以兩齊全。《越南英雄阮文追》是當時中國人很熟悉的一本連環畫,由吳兆修編製,林鍇繪製,事件基於越南英雄阮文追的妻子潘氏娟的口述,由越南籍作家陳庭雲的文學作品《像他那樣生活》為藍本創作。故事大概講的是,農民出身的越南人阮文追目睹了美法殖民侵略者對越南人民的暴行,為了解放南方統一全國而刺殺麥克納馬拉,最終被捕入獄,經歷一番折磨後英勇就義的故事。對此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室做出了高度評價:

「親愛的讀者:越南人民阮文追為了驅逐美國強盜,解放南方,統一祖國,英勇犧牲了。英雄的高大形象,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英雄的鑒定聲音,永遠在我們心裡震響,為了能夠更廣范地介紹英雄頑強鬥爭的事迹,我們根據有英雄妻子潘氏娟口述、越南作家陳雲庭整理成都《像他那樣生活》等報告文學,編繪了……我們希望通過這部連環畫,使大家更好地向英雄阮文追學習,學習他對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學習他仇視敵人、英勇不屈的硬骨頭精神,學習……」

我購買了一本《像他那樣生活》中文版,在內容方面,連環畫是以阮文追妻子潘氏娟口述為基礎,加上了不少作者的主觀創作,有較強的仇敵情緒。例如在關於阮文追被捕入獄後,在監獄裡的思想的描寫:「……這天夜裡,阮文追從昏迷中醒來,可他全身像針扎一樣痛,可是他還想越獄,於是他解開了繃帶,把兩腿活動活動,又仔細向四周觀察了一下……」,這個場景中的動作在《像他那樣生活》書中記載是通過審訊的警察的語言來說明的。阮文追被捕入獄後,妻子潘氏娟的確不止一次前往監獄探望過他,但是阮文追一個人在監獄裡的真實心理活動是不會被任何人所知道的,即便他的妻子也只能通過探監向他說明外面世界的政治活動情況,更不用說他本人向妻子講述這麼細緻的行為。這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另外該連環畫中美軍的形象是抗美援朝時期的形象,一部分武器裝備畫圖錯誤,明顯就是根據想像畫的(例如《越南英雄阮文追》P15的直升機的繪畫,不屬於現實世界中任何一種)。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畫家可能缺少現實資料從而加入很多主觀因素來維持故事的完整性,並且對於美軍形象的認知還深受抗美援朝時期影響,同時也暴露出沒有深入研究一手資料的弊端。作家基於大體的客觀事實,添加一些革命氣息濃厚的主觀文筆,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塑造人物的精神風貌,也增添了故事的連貫性,因為沒有人親自看到這故事的真實的一切,但是現實情況迫切需求一個弘揚革命精神,鼓舞大眾的絕佳題材,這種現實要求作家必須這樣做,而不能夠用簡單直白的紀實文字來表述。這種現象延續到了以這本書為藍本編繪的連環畫中。大體來說,《越南英雄阮文追》連環畫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過程:1、妻子潘氏娟的口述。2、國內翻譯(未考究畫家本人是否有能力翻譯原著)。3、畫家林鍇基於《像他那樣生活》文獻進行美術包裝。最終呈現在中國大眾面前的是一位「光偉正」的民族英雄形象。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畫家在創作連環畫時手上的資料是二手甚至是三手資料。

1979年這一時期的連環畫創作較著1965年的轉變,可以同樣通過畫家創作藍本的來源進行分析。「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首先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力求多角度刻畫軍人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尤為關注軍人在戰火中的成長和蛻變,並且賦予其人情、人性,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真實,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在表現人物情感方面,也更加貼合人性,不僅描寫戰場上的生死之情,也開始關注人們對於愛的嚮往與追求,對於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將軍人塑造成富有七情六慾的現實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可信度,更加吸引讀者,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威震峽谷七勇士》為例,同樣是有現實英雄人物和現實事迹的,但是這個故事的藍本是親自去到戰場第一線獲得素材的作家理由[i]所著的《威震峽谷的七勇士》這篇文章。

《威震峽谷七勇士》 講的是41軍121師在越南打穿插的部隊,在穿插過程中如遇到敵人,不戀戰迅速脫離接觸奔向目的地,因為這樣許多戰士掉隊了,這七位勇士是其中之一。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為了共同對敵尋找部隊,他們組成了一個臨時班,推選陳書利擔任班長。手中的武器只有1支衝鋒槍、2支半自動步槍,加上9枚手榴彈和1000多發子彈。擊退了越軍9次進攻最後全身而退回到了部隊。

理由的一篇文章《也是可愛的》,講述了他在撰寫七勇士故事的起因經過,交代了他搜集原始素材的方法。根據他的原文:

「……再離開南寧前的那天晚上,我在賓館走廊里散步,忽聽傳來一陣沉重的嘈雜的腳步聲,迎面走來三個風塵僕僕的軍人,從他們的衣著和疲憊的臉色,我斷定他們是剛從前線下來的。

當晚我們聊了很長時間。從他們的口中第一次聽到七勇士的故事,雖然僅僅是一個梗概,卻深深吸引了我……我一聽,就拿定主意要寫這個題材,這個故事不僅構成了強烈的懸念,更有著深沉的內涵。就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來說我們處於絕對的優勢,而就這個故事發生的戰鬥來說卻出於局部的劣勢,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我們的戰士是憑藉著覺悟意志和素質去進行戰鬥的,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本色,而且故事的節奏有緊有緩,有靜有動,使我能夠從容地捕捉剖析他們的心靈世界的起伏的波瀾。

就這樣,我追蹤七勇士的線索,從軍區奔赴軍部,又從軍部轉到師部團部。……」

由此可知,理由是在與前線戰士們的聊天中偶然產生了寫作靈感,在取材上他選取這場在大局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局部劣勢戰鬥,更能夠體現出七勇士栽面臨不利環境時的沉著勇敢,更加反映出「敵人很強大,但是被我們打敗了」的思想,反觀一些戰爭題材文學影視作品,通過刻意塑造敵人的軟弱來達到強化英雄的手法,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同時理由收集一手資料的過程方法也是不同於抗美援越時期的「二線」甚至「三線」採集,他本人時《光明日報》記者,親自上一線部隊採集素材,並且通過部隊的編製渠道逐層深入。這樣一來畫家在根據文獻創作連環畫的時候獲取的是二手資料甚至是一手資料(也有很多畫家親自上戰場,也有一些前線士兵後來成為畫家),連環畫創作內容則更加考究,詳實。這一點在《威震峽谷七勇士》連環畫里具體面表現為:1、繪畫中出現了確切的真實地點,有研究者前往當時的事件發生地拍攝照片,可以和畫面中的內容對的上。2、研究者可以將故事內容還原到現實地圖上,直接明了的理順了故事的經過,故事內容離讀者更加親切。3、對越自衛反擊戰大量湧現著作和繪畫中人物用的是真實姓名,職位。同樣的還有《孤單英雄岩龍》(由於未找到可靠來源的藍本,所以不在此展開講述,但是英雄岩龍的事迹是真實的,亦有可能是畫家直接根據士兵回憶創作連環畫,跳過了文字記載。)。4、畫家戰地寫生稿件《自衛反擊戰畫集》直接證實畫家在前線的生活。對比以兩場戰爭為主題的連環畫及其藍本,1965我們引用越南英雄題材來激發我國支援越南抗擊美帝的民族情緒,基於當時政治上急需要一批英雄人物來激勵大眾的需求,又受到當時條件限制,我國畫家只能夠通過有限的資料進行創作。這點可以幫助理解為何當時中國人寧可自己吃不飽也要支援越南(當然其他方面的因素還有很多)。而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政治上同樣需要一批英雄人物來激發前線鬥志,不同的是我國文藝創作這有更靈活的資源可以利用,我國文藝創作者秉承著高度自覺的態度主動申請去往一線,甚至也有付出過生命代價,這樣的條件下換取來的一手資料無疑是更詳實寶貴的,前所未有的。在這場戰爭給予的機會之下,他們的犧牲與努力換來了連環畫藍本創作者身份的轉變。

(二)、走上前線的文藝工作者

《自衛反擊戰畫集》是反映這一時期畫家走上前線的代表作,在該書前言中寫道:

「……在這場偉大的戰鬥中,許多部隊和地方美術工作者深入前線。以畫筆投入戰鬥,其中有的作者,本身就是戰士。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由於編輯時間短促,許多作品來不及收集,這裡選集的七十三幅,僅是反映廣西邊防前線戰鬥活動作品的一小部分。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自衛還擊戰鬥的光輝業績。許多作品來自第一線,因而生動,真實,富於戰鬥生活氣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相比文字藍本,該畫集對於連環畫的創作更加有幫助。畫集中以繪畫日記形式記錄了自衛還擊戰前線的環境,士兵形象,當時武器裝備狀況。雖然暫時尚未找到與《高山下的花環》以及《威震峽谷七勇士》的直接聯繫,但從畫集出版時間1979年8月這點來看,在此之後出現的連環畫作品用到其中的素材也是十分有可能的,這一點會隨進一步研究來證實。

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影響之下,美術界開始了一系列藝術問題討論。與1965年相比,有更多的作家、畫家等文藝創作者也湧現出來,他們中不少人親自上前線搜集創作素材,甚至參與了個別作戰行動。他們的高度自覺,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不亞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在他們的努力下共和國文藝領域誕生了大量自衛反擊戰主題連環畫,並且內容詳實貼切。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除了受到1979年美術界思想解放運動帶來的實事求是精神鼓舞下的藝術創新,還有以下可能:1、攝影技術的進步,在自衛還擊戰中有大量彩色電視攝像。這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第一次用彩色攝像機記錄戰爭。2、戰爭發生在中國邊境,文藝工作者們有條件作為非官方非記者身份去一線採集素材。3、國家迫切需求宣傳機器渲染戰爭的正義性,需要讓全國人民看到戰爭,支持這場戰爭,所以寬鬆了第三方介入的窗口。

從階級鬥爭走向紀實反映

(一)、英雄與反派人物

戰爭連環畫意在用簡明易懂的手段刻畫英雄形象,間接地使人民支持戰爭並接受己方的正義性。我們可以從當時宣傳畫的創作來引入,因為同時期連環畫和宣傳畫都起著宣傳鼓動人民情緒的作用,所以連環畫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國家意志。維護國家主權,促進軍民團結的作用。

在《越南英雄阮文追》這部連環畫及其藍本中,出現了大量激進的語言和醜化反派的語言,例如:連環畫第9頁:「革命組織的教育,使他的階級覺悟很快地提高。」全冊多次提及「美國強盜分子」。第15頁:「麥克納馬拉聽說有人在公理橋下埋了地雷,要他的命,簡直嚇掉了魂,……只得指使走狗,調來一架直升飛機,像耗子鑽洞一樣討回西貢。」

而在《威震峽谷七勇士》中,並沒有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關於戰場現實情況的描寫,例如連環畫第19頁:「狂妄的敵人從山上衝下來,以為只差抓活的了,他們分作三路,喧囂著,奔跑著,如潮水一般向小屋湧來。」第36頁:「剩下那個敵人慌忙向回爬,這傢伙姿態很低,身體緊貼橋面,嚇得頭也不敢抬……」顯而易見在這本連環畫中對反派的稱呼客觀了很多。

在繪畫風格方面的轉變,《越南英雄阮文追》連環畫用簡練的線條表現人物形象,對英雄形象阮文追的描繪在某些章節使用誇大比例的手法,對於反面人物的刻畫則很鮮明——肥頭大耳,滿臉橫肉。英雄形象唯一化,通過醜化敵人來突出英雄。

在《威震峽谷七勇士》中,畫面用用黑白色塊表現,立體感強,衝擊力強。越南士兵的刻畫寫實,沒有刻意醜化。戰場環境寫實,基於現實存在,並且也和現實中場景對應得上。英雄人物的平凡化,所要歌頌讚揚的英雄偉大、愛國、勇敢情緒全部通過樸實的表情,動作描繪出來。

(二)、戰士形象的成長

在援越抗美時期的連環畫中,我們看到的多數是戰士或英雄進行戰鬥的場面,例如《越南英雄阮文追》連環畫共73頁,除前言和結語外,其中關於阮文追成長過程描寫僅佔據了9頁,阮文追進行鬥爭活動的篇幅佔據了55頁,關於阮文追就義之後的歌頌佔據了5頁。《女英雄謝氏嬌》共23頁,有20頁全部在講謝氏嬌的戰鬥。《女英雄阮氏塢》共29頁,其中關於阮氏塢戰鬥的場面描寫佔據22頁。另外,《巧襲列車》、《陣地六姐妹》、《美國佬在越南》、《南方怒火》、《南方來信》、《勇敢的海鷗》等一批收錄在《援越抗美連環畫庫》中的連環畫作品均以講述戰士戰鬥場面作為重點,戰鬥內容的描述普遍佔全畫冊的75%以上。

自衛反擊戰連環畫中,《高山下的花環》共160頁,描寫戰鬥場面的有51頁,而描寫戰士生活和心理活動的佔了102頁。《威震峽谷七勇士》繪畫內容有94頁,包含戰士內心變化的描寫約佔一半。

相比起來,《援越抗美連環畫庫》中的戰士形象給讀者的感覺是他們的勇敢、正義是與生俱來的,戰場上的各種情況對於他(她)們來說不足為懼,在面對各種困難時總能輕而易舉解決。這樣一來讀者一開始就對英雄人物產生了固定的看法,對英雄人物在面對困難時的表現也早以心中有數,並且這種對人物的看法是自始至終貫穿整個閱讀行為的。而自衛反擊戰連環畫中的戰士形象是有成長的過程的,例如在面對生死戰場的時候,趙蒙生的畏戰心理會讓讀者對這個形象產生負面看法,而當趙蒙生克服心理障礙殺敵立功的時候,讀者對這個形象的認知也會改變,由原來的「膽小鬼」「慫包」變成了浴血奮戰的「大英雄」。讀者心中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是隨著人物內心活動而轉變的,藍本和連環畫在一開始就描寫趙蒙生的畏戰心理,有兩方面原因:1、先抑後揚,為後來的英勇殺敵形成巨大反差,這種大反差對讀者情感產生強烈影響,從而提升連環畫、文學作品的閱讀體驗,增添閱讀樂趣。2、從現實來說,畏戰心理再正常不過,要說不怕死那是假的。這一時期連環畫毫不掩飾地出現了如此「負面」的描寫,從側面反映出此時的連環畫創作理念發生了轉變,由原先的只歌頌「光偉正」轉變為基於現實的多方位刻畫描寫,而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人物形象成長的過程,讀者對形象的感受也更加立體,飽滿豐富。

造成這兩個時期(援越抗美和自衛反擊戰)連環畫創作轉變的原因當然主要是《中國油畫文獻》中所說的:「1979年,是美術界思想解放運動的新紀元,是新時期美術創作的開始。在理論探討上,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東風,美術界也開始了一系列藝術問題的探討,繪畫形式美的探討,教學中使用人體模特兒的討論等等。何溶的兩篇文章,是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在美術界的宣言式的文獻,特別是《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革命歷史畫的創作》一文,從誰是創造歷史的問題入手,批判了文革歷史畫的『三突出』、『紅光亮』原則……」。

通過我所研究對比,在中越關係突然轉變的政治環境下,我國戰爭題材連環畫創作由被動的以國外文獻作為藍本轉向了主動地採集本國素材進行創作。畫家在1965年只能通過接收翻譯過的國外作家根據口述創作的文獻創作連環畫,受制於藍本,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小。並且畫家難以考究故事的實際情況,因而造成繪畫素材、內容的偏差較大。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出於快速扭轉民眾對越南的政治情緒的需要,國家迫切需求一批美術宣傳作品,大量非官方文藝創作者相比以前有更大機會親臨戰場一線搜集素材。他們將大量觀察和交流經驗彙集成手稿、日記,成就了詳實的場景內容,逼真的戰鬥描繪,和全面立體的人物形象。對越自衛反擊戰為新紀元的戰爭連環畫創作帶來了機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因為一線文藝創作者的高度自覺性和國家責任感才將這一原則落到實處。

1.三突出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紅光亮,是指文革時期,尤其是1969年以前的紅衛兵繪畫,表現主旋律和時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繪畫造型語言上表現出來的特徵。「紅」是描繪領袖、英雄人物和工農兵群眾的形象要強壯健康,紅光滿面;「光」是繪畫技巧要求寫實,逼真,光滑,工整;「亮」是畫面必須明朗,充滿陽光感,乾淨、漂亮、鮮艷,作品的傾向性鮮明,格調高昂,必須突出正面人物和主題的戰鬥性。

2、原名禮由,祖籍遼寧,生於北京。1955年後入國家體委教練員訓練班、北京師範大學進修。1978年後任《光明日報》記者,中國作協北京分會理事,專業作家。《威震峽谷的七勇士》獲首屆《解放軍文藝》獎,此外於2002年獲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1]羅受河.親歷抗美援越生活軼事[J].文史博覽,2016(08):49-50.

[2]閆萌. 南疆烽火譜新篇[D].曲阜師範大學,2015.

[3]陳翔.從層次分析法的視角看1979年中越戰爭的根源[J].紅河學院學報,2014,12(06):5-8.

[4]程君.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人民日報》的宣傳策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4.

[5]張祖群.凝視英雄: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視書寫[J].電影評介,2014(15):5-9.

[6]呂奎元.老兵憶對越反擊戰[J].農家之友,2014(07):36-37.

[7]廖丹陽,周均.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前思想動員芻議[J].湘潮(下半月),2014(01):39-41.

[8]費文明. 新中國宣傳畫創作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

[9]石明.位卑未敢忘憂國[J].高中生,2011(34):18-19.

[10]沈其旺. 中國連環畫敘事研究[D].上海大學,2011.

[11]袁靜.從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抗美戰爭看美、蘇、中、越關係[J].滄桑,2008(06):26-27.

[12]王正咸.抗美援越舊事[J].黨史天地,2003(04):38-41.

[13]於俊.竹笛的思念[J].河南教育,2001(12):50.

[14]理由.也是可愛的[J].語文教學通訊,1982(04):19-20.

[15]高虹 ,何孔德.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革命歷史畫的創作[J].美術,1979(01):11-12+20.

[16]胡斌.20世紀80年代中國宣傳畫的探索與討論[J].美術學報 ,2010 ,(1) :46-51

[17]丁進孝.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關係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4.6

[18]袁靜.從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抗美戰爭看美、蘇、中、越關係[J].滄桑,2008(06):26-27.

[19]嚴予.《聖人的變身——轉型期的十二本魯迅傳記連環畫》[D].廣州美術學院,2017.6

[20]吳兆修、林鍇.越南英雄阮文追[連環畫].1965.

[21]許勇.高山下的花環[連環畫].遼寧美術出版社,1983.3

[22]招熾挺.威震峽谷七勇士[連環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10

[23]陳庭雲.像他那樣生活[M].中文譯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英之、靈望,1965.

[24]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J].北京出版集團公司.1982(6),1982.11.

本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張湘漯

14級美術史

指導老師:蔡濤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的論文 的精彩文章:

TAG:我們的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