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為太多事找到答案

閱讀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為太多事找到答案

陶立夏說,所謂寫作,「沒有順手拈來的技巧,不過是舉重若輕罷了。」

文如其人,讀得多了之後,就可以看到文字背後的用功,到底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個性的人呢?

辭藻華麗,堆砌文風的人,是一個古典優雅的人嗎?清新流暢,妙趣橫生的人,心裡是不是住著一個小孩?沉靜陰鬱的人,是不是喜歡孤獨地看雨還是內心如火,渴望著什麼?

GIF

讀陶立夏的書,像是看到風輕吹窗邊,心儀的男生在讀書

年輕時候的柏原崇,真帥啊!

陶立夏的文字清雅秀麗,也許這樣描述稍微有點女性化,但大致上是舒服的,像初夏的樹蔭,海邊的浪花,睡前的燈光。是可以在生命中偶遇的浪漫與幸運,那麼簡單的舒服與閑適。

大概,我也是喜歡、期待這樣的生活吧。她出了一本新書,我推薦給你。也許,這一本書,也能為你找到生活眾多問題中的,一個答案。

十年前,我決定在上海定居。空空如也的新家裡,擁有的第一件傢具是一個白色書架。那些等待傢具送來的晚上,我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隨意選一個房間打地鋪。後來,我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讀這些書,會隱約想起那些夜晚,帶著若有若無、近乎鄉愁的情緒。

福樓拜說:「語言只像走江湖賣藝人耍猴戲時敲打的破鑼,哪能妄想感動天上的星辰呢?」寫作者的掙扎與失落確實如此艱辛,作為讀者的我卻以更輕鬆的方式見證著那些感動星辰的力量。那是在大量閱讀後獨自思考的時刻,書中那些美好的、超越我理解範圍的想法,它們最初彼此碰撞時產生的微小火花,有一天會突然像爆炸開的星雲般再次出現在我腦海。

相比想要點亮星辰的寫作者們,作為讀者的我們,更像是追逐光亮的飛蛾,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微光都讓我們想起書中見過的耀目光華,它們是寫作者以自己的才華向我們展示的另一個世界的光輝。

要等我自己開始寫作,才漸漸明白所有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藝術創作,包括寫作,背後都是辛勞。沒有順手拈來的技巧,不過是舉重若輕罷了。我們花很多時間下苦功夫去學會看起來輕巧的創作風格,讓人獲得片刻安慰或思考,得以在庸常生活中獲得放鬆和喘息。

2008年,我把那本在舊書攤上偶然買到的West With the Night 反覆翻閱之後,決定將它翻譯成中文。在創造單人駕駛小型機飛越大西洋的歷史紀錄之前,這本書的作者柏瑞爾曾是非洲大陸唯一的女飛行員和冠軍賽馬培訓師。她以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上,嚮往自由的靈魂可以走多遠,看似渺小的人類又可以迸發多少勇氣。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在上海認識的唯一的編輯,他問起想要翻譯這本書的原因時,我只回答:它很好看,值得翻譯。

2011年,上海這座城市開始像穿舊的外套讓我覺得舒適。那年決定挑戰自己不熟悉的作品,翻譯《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生活在紐約的年輕作家威爾斯·陶爾用九個戛然而止的故事寫出了這個看似熱鬧又彷彿荒蕪的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無限隔閡。當最初對愛的乞求得不到回應,我們開始將自己受到的傷害再加諸他人,因此產生了一出出有意或無意的愚蠢的悲劇。

這些精悍的短篇讓我明白,創作一個全新的世界是寫作者的責任,領會這種自由並從尋常生活中擺脫,則是讀者的責任。讀者也需要同樣的想像力,去思考去體會。同一段文字同一個故事在不同人心中指明千萬種不同的道路才是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

2013年,我終於從翁達傑的讀者成為他的譯者。翻譯的過程中,我像閱讀一個新作家一樣從全新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看他怎樣將對故國的深情,凝聚在這主動回首的直視里:用一本書為這個國家與它的人民發聲。記錄下即便戰爭這樣不人道的災難依舊無法摧毀的美好和堅忍。我第一次讀到翁達傑的作品時才十五歲。等我翻譯他最重要的作品時,已經三十歲了,我和他並肩走過斯里蘭卡內戰的修羅場,經歷了我這些年閱讀生涯中最艱難也最難忘的成長。

2016年春天,《安尼爾的鬼魂》中文版正式出版,同年底歷經波折終於付印的布面精裝版《夜航西飛》出現在我上海住處的書架上,覺得一場漫長艱辛的旅行真正告一段落。

「那你為什麼要翻譯呢?」曾接受過一個以譯者為採訪對象的訪問,編輯將那個選題命名為「持燈的使者」。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明白了「持燈」的含義:每個寫作、翻譯的人都不過一時照亮,但因為無數人的閱讀,這點微弱光亮會一直延續下去。

探索外在世界是一個驗證內心的過程,越走越遠,不如說越走越深。到一定年紀或者說足夠強大的時候,你會停止尋找的姿態,無論是尋找同路人、聆聽者,還是依靠。

萬物是內心投射。內心豐盛的人,不會看見一個荒涼的世界。一個人要過得快樂,懂得體會孤獨、不懼怕寂寞,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擁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于思考。

如今的我們,容易孤獨,所以也很脆弱,這脆弱需要很多愛來支撐。我們與人交流,仰慕他人,建立關聯,社會的認同使你感覺完整。於是在各種媒體平台、虛擬溝通渠道里,很多人把自己撕成了碎片,將破碎的宣洩當作表達,說太多做太多,近乎絕望地等他人路過撿拾這些片段,留下評論或點一個虛妄的贊。但真正的表達、思考、關懷與傳遞,從來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才能完成的事。自我在自身,不在他人。期冀救贖者,請先自救。就像「完整」並不代表封閉,而是換一個更寬廣的視角,是很多你原以為不可能的另一種可能。這一切,閱讀能夠幫助你達成。

我們並不那麼孤獨,書里書外,多的是同路人。

當我為生活所困,反而更深切地感受到閱讀最大的魅力:自由。創作的自由不僅僅屬於寫作者,也屬於讀者。閱讀沒有標準答案:理解一本書的方式同樣也是自由的。閱讀甚至不是為了解答,閱讀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為太多事找到答案。

因為有書,因為閱讀,因為思考,我真正理解了佩索阿的這句話: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

本文選自 陶立夏《生活的比喻》

原文名稱《在閱讀中自由》(有刪減)

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內心。

作家、翻譯、攝影師陶立夏2018全新散文集。

生活里,都是隱喻。陶立夏用靜謐的心,抒寫隱喻背後的真實。這本書,寫給所有我在你生命里缺席的時刻。人生里總有想要放棄的時候,告別般揮手切斷所有關聯,不管它們是束縛也好,牽絆也好,溫柔關懷也好。全部切斷。

於生活的細微處,留下獨特的思考。神靈在微物之中,當我們能夠潛心去觀察,便能在這些小物或是泛著紙香的書中,找尋到自我。

那些我們看過的書,遇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就像吃過的食物,給我們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瑣碎之處,又映照回我們的內心。

那麼,這次我要問一個什麼問題呢?

我想把這本《生活的比喻》(有3本)送給你

也許,你收到之後

會告訴我,你把生活比喻成什麼

一樹花、一叢鳥、一汪泉

還是未知的美景

纏綿繾綣、愛人的眉眼

是什麼呢?

這畢竟不是答案之書

你心誠懇、你手貼服在書上

就可以得知其中一頁的通用答案

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就來許願吧!

除了想要這本書

許一個,最近一年內

你將為其努力,可以達到的願望

也許達成願望不是答案

而努力的過程是最美好的

我期待與你相遇在評論區

祝好!

荒島圖書館

是分布於全亞洲700多家咖啡館、青旅等

創新空間的社區圖書館

和我們一起相信閱讀,共建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荒島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關於李敖,我想和你聊聊《北京法源寺》
我喜歡你,就像喜歡春天的青團

TAG:荒島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