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太祖千古謎團之燭影斧聲

宋太祖千古謎團之燭影斧聲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晚,即公元976年,天氣陡變,突降大雪,太祖病,急召當時為晉王的趙光義寢殿議事,席間兩人對坐飲酒,宮女太監都在門外候著,此間只有趙匡胤、趙光義二人。但從外可見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開座位,好像是喝高了。三鼓時分,忽聽趙匡胤柱斧戳地的聲音,並大聲說「好為之」(也有說是好做、好做),當晚未見趙光義出來。五鼓時分,宮中一片寂靜,才發現趙匡胤已經死了。宋皇后讓王繼恩招秦王趙德芳來,王繼恩喊道:「晉王來了」,遂宣讀詔書,趙光義登基,史稱宋太宗。這就是燭影斧聲的大概意思。

他之所以成為千古謎團,是因為他出自野史《續湘山野錄》,按理說,野史的可信度不高,但此文描述文辭閃爍,說的又是隱隱約約,而且是出於宋朝,真的不好分辨真假。如果看正史《宋史·太祖本紀》上面只有一段簡單的記載:「葵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完全沒有這麼一說。但是換句話說,宋史為後代編寫,即使是太宗弒君繼位,他也不會寫上去的。

當然,有燭影斧聲這麼一說,就有人為太宗鳴不平,最出名的當屬適馬光的《涑水紀聞》,根據記載,宋太祖駕崩以後,已經是四鼓時分,宋後派人召太祖四子趙德芳入宮,使者卻去了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決,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因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宮,所以不可能弒君。

兩種說法,筆者更傾向於司馬光,因為有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是太祖的合法繼承人。

其一,趙普罷相的原因,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多次反對立趙光義為繼承人,而主張立太祖之子。於公元973年被罷相,同年九月,太祖立趙光義為晉王。

其二,根據前車之鑒,周是因為幼子可欺,才使趙匡胤有可乘之機,在天下未定,未完成統一,太祖從全局考慮,雖然幾個兒子不是幼子,但是立趙光義更有利於完成統一大業。

其三,從當時職位來看,如太祖有意讓自己兒子繼位,那應早立太子,而恰恰相反,自己兩個兒子二十六歲的趙德昭和十八歲的趙德芳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更沒有參加過任何國家政務。但趙光義就不同了,晉王加開封府尹,掌握京畿重任,國家政治大事,太祖都與其商量,在五代當時,晉王加開封府尹就是繼承人的標配。

其四,據史料顯示,太祖駕崩,宋後是讓王繼恩召趙德芳,而王繼恩去召的趙光義,從趙光義的反映看,猶豫不決,多次催促才雪中步行,可以看出,這個王繼恩並非趙光義的親信,並非親信,一個太監總管怎麼敢冒著殺頭的罪違抗宋後的命令,那是因為他可能知道太祖早就有意將大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趙德芳。

其五,要說到趙光義進宮以後,皇后見到大驚,知事情有變,無法挽回,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另外說明,官家乃是對皇帝的稱呼。按理說,趙光義只是進宮,並未登基,事情並沒有達到不可挽回的局面,為何宋後這麼快就認輸?那是因為她也應該知道,太祖有意傳位的就是趙光義,在此時此刻,她不像皇后,更像一個謊言被揭穿,承認錯誤的孩子。

其六,從百官文武大臣看,並沒有為太祖之子叫冤,反而趙光義順利登基。由此可以說明,相對於太祖之子百官更傾向於趙光義的繼位。

最後的疑點還是要說一說所謂的燭影斧聲,這是從門外看出的,對於裡面發生的事,誰也不知道,而且《續湘山野錄》雖然有太祖引柱斧戳地,但是全文並沒有弒君一說,何況古時候這個「斧」作何理解也不好說。據史料論證,有弒君一說最早出現在南宋末期,此時距太祖駕崩已經有二百年了。可以發現,所謂的燭影斧聲,是後人根據《續湘山野錄》的模糊記載,加上添油加醋,傳來傳去,傳出一個弒君的千古謎案。我們可以猜想一下當時,太祖自天命已至,急召趙光義進宮,為的是什麼,那是要進行最後的交接,國家還未統一,同志還需努力,自然不是一句話我死後,你來做我的位置能說的完的,於是哥倆就邊喝邊聊,什麼五魁首、六六順、八匹馬的(這應該不可能),三鼓時候,酒喝的差不多了,聊得也差不多了,交接也已完成,或許太祖對趙光義所言還有不滿意之處,於是執「斧」戳地,立下誓言「好為之」(好做、好做),意思有可能就是「你一定要好好乾」。事後,趙光義回府,太祖睡去。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五鼓時分,太祖駕崩,王繼恩去請趙光義,而趙光義猶豫不決,不敢前行。一是,不相信太祖駕崩,或者是怕太祖臨時改變主意,另或者是怕因為太祖召其談話,別有用心之人設下的陰謀。二是,即使太祖駕崩是事實,自己幾個時辰前還在一起喝酒,又沒有旁人,洗脫不了兇手的嫌疑。

至於太宗登基以後做出的反常行為,首先他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成太平興國元年,而不按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時隔五年,有弄出一個「金匱之盟」,為何當時沒有發現?既然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還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終?太宗繼位後,太祖次子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何不按皇后禮儀喪葬?種種的一切不免讓人覺得太祖死亡和太宗繼位有很多疑點。

但在筆者看來,後來的一切,都是政治的需要,也可以說是統治者的需要。即使太宗繼位名正言順,但是畢竟史上傳位於弟的少之又少,為了穩固政權,防止突變,急忙改元太平興國,是有可能的。至於時隔五年的「金匱之盟」同樣是統治的需要,為什麼開寶皇后的喪葬不按皇后禮儀,估計太宗根本就看不起這皇后,又不是太祖原配,歲數比太祖長子還要小,趙德芳也只是她撫養的,並非親生,太祖屍骨未寒,就想著自己的榮華富貴,篡改太祖意思召趙德芳入宮,置太祖於何地?置大宋江山於何地?沒殺她算不錯的了。太宗迫害弟弟和侄子,那是因為他要為繼承人掃清障礙,他選的繼承人不可能是弟弟趙廷美,更不可能還位太祖之子,即使繼位當初太祖有遺言讓太宗百年之後傳位於誰,然而大權在握的太宗也不會對已故之人言聽計從(從太宗所做事情看來,有可能太祖真有遺言讓趙光義百年之後還位其子),所以,太宗做的是無非是一個統治者對繼承者的保護,只是這種保護,對太祖後代甚至已故的太祖都太過殘酷。

但是也應了一句話,風水輪流轉,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北宋除太祖趙匡胤外,其餘都是趙光義一脈,南宋除高宗趙構外,其餘都是趙匡胤一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宋太祖選擇「先南後北」之策合情合理嗎?
「蒼隆雪說」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