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三)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三)

而所謂的險招會是什麼呢?歷史證明,趙匡胤是在事業處於輝煌的頂峰時突然死亡的,這真的是巧合嗎?或者是像一些現代「學者」的說法,趙匡胤是家傳基因有問題,再加上自己好喝酒,才造成了中風、心梗一類的突發疾病才猝死的。

這真是笑談,試問千年以下,你憑什麼來說趙匡胤的家傳基因有問題呢?你能再找到趙家的DNA?還是憑著趙光義的子孫們或瘋或傻,有瘋了之後放火燒宮殿的,更有當了皇上突然間變神漢的,以及德昭、德芳的早死來做的判斷(對不起,那些「學者」們就是這麼憑藉的)?見鬼,那跟趙匡胤有什麼關係?那應該從趙光義的遺傳基因上找毛病,更要從趙光義的所作所為上找客觀原因。如果一定要說趙匡胤是突發疾病死的,那就像肯定恐龍的滅絕是因為它們消化不良,大量放屁,把當時的大氣層給毀了,讓紫外線直接照到地球,把恐龍們給照死的一樣荒唐。

我們要追究,只能從曾經發生的那些有記載的事情里來分析,事情從趙匡胤一步步地謙讓,想方設法地讓朝政的變化,權力的再分配變得平和些開始,所以他難免地從開封退讓到了洛陽,再從洛陽遷就回到了開封,可是變化卻沒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事實證明,他越來越接近成功——因為他至少還真正地掌握著當時的國政大權!

可是他唯一的漏洞,就是從來沒有想過他那個和善真誠,教育良好的弟弟會突然間對他下殺手,以終結他生命的辦法,來阻止他計劃的完成。

綜上所述,趙光義殺兄,己可定案。千古之謎,就算沒有真憑實據,就算趙光義事發當夜沒有和他哥哥獨處飲酒,他都脫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干係!

至於說到他是用怎樣的手法殺人的,就要根究於王繼恩和程德玄了。先看王繼恩,這個太監很不尋常,他是太祖的親信,同時也被宋皇后所賞識,事發當夜,皇后把召喚皇位繼承人這樣的大事都交給了他獨立去辦。可是他卻違背命令,自作主張去找了趙光義,並且親自帶著趙光義回到皇宮,逼迫皇后就範。這樣的表現,如果說他事先沒被趙光義所收買,成了二趙一黨的話,那連鬼都不會相信。

再看程德玄,此人當夜出現在晉王府門外絕非偶然,此人深通醫藥,再聯想到後來南唐李煜、吳越錢俶在太宗朝的死法,能讓人想到些什麼呢?

如果說是程德玄配藥,由王繼恩下毒,是不是很合理呢?當然,這一切的猜想都沒有意義,作案的細節在千年之後,甚至在當年都沒人會知曉,更不會有人公之於眾。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從宋朝當時的國朝大政,以及趙匡胤本人的各種施政方針來分析理解當事人們的處境,及他們的想法,還有他們可能舉取的行動。

是趙光義殺了他的哥哥,這是我再次重申的個人看法。下面,要探討的是總問題之2——趙光義就算沒殺他哥,得位可正?

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通順,因為既己確信是他殺了他的哥哥,那麼還問什麼「就算沒殺,得位可正?」

是的,但就得這樣問。試想,如果真是他殺的,那還談得到得位正不正嗎?他是個兇手,自然不正!所以要談得位正或不正,就只能先假設他沒殺人。

好了,我們就先假定他是個好人,來探討他的皇位是搶來的;還是憑空而落,靠運氣才砸到他頭上的;又或者是他生而幸運,投胎到了一位難說是賢明,還是偏心的女人的肚子里,是靠上一代的臨終遺囑才合法得到的。

先說第二個可能——皇位憑空而落,是靠運氣砸到他頭上的。

理由,司馬光說,趙光義當晚閉門家中坐,富貴找上門,王繼恩送皇冠,程德玄推波助瀾,他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後還被他那年輕的,「少不更事」的小嫂子給強迫了一下,才勉為其難地接了他哥哥的班。

似乎很牽強,但是司馬光先生的字面意思就是這樣的。後世人等道德倫理敗壞,什麼事都往歪里想,一心想在在雞蛋里挑出骨頭來,就算沒骨頭,也要先把雞蛋打碎再說,這樣,就實在和司馬先生沒有關係了。

但是非常遺憾,我們就是要往歪里想。現在返回頭去看第一個可能——他的皇位是搶來的。

其實非常簡單,就算一切完全像在趙光義死後22年才出生的司馬光所說的一樣,在一個最關鍵的地方都沒法自圓其說——趙匡胤的宋皇后當時要叫的人是「德芳」,無論如何不是「德芳」他二叔!

趙光義可以說他什麼都是被迫的,是王繼恩和程德玄這兩個亂臣賊子強迫他這樣做的,一如他哥哥在陳橋兵變時的身不由己。但是別人給你什麼你就要什麼嗎?我給你口棺材你就躺進去?!

所以趙光義你還是不要再裝了,搶的就是搶的,何況那一點都不丟人,搶,畢竟也是一種相當複雜而且高難度的勞動付出,不是誰想做就都能做的。

只不過歷史證明,有些人是鼠竊,有些人是豪奪,人就是這麼的奇妙,就連搶東西,都能分出來人品里的高低上下……所以該承認時要承認,無論是大丈夫還是真小人,共同的特點是「光明磊落」。

但是趙光義一定不會這麼想,他會喊冤,因為他會說,以及他的臣子們都必須替他說——他的皇位是由於他親愛的媽媽杜老太后的臨終遺囑才合法繼承過來的,而且這個行為過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義是無比重大的,對當時整個漢民族社會的安定團結以及繁榮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所有人的個人福祉和家庭完整都徹底依賴於這個遺囑的貫徹執行的程度!

這個遺囑,就是眾所周知,但又真假難辨的「金匱之盟」。

第三個可能——趙光義之所以當上皇帝,是因為他生而幸運,他的媽媽是那位古今第一老太太,生了一個開國皇帝都不算,甚至要成為兩個皇帝,甚至三個皇帝的母親的杜老太后。

故事急速往回倒退,一直回到趙匡胤剛剛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第二年的6月份。他的生母杜老太后去世了,臨終遺言,要他本著「國有長君,家國之幸」的大前提,把皇位不傳子而「一傳光義,再傳光美,三傳德昭。」並且當場要兒子簽字畫押並由趙普監督生效,最後放在一個小金盒裡,由宮人秘藏在皇宮內某處。

以上的事情,在小文的前面杜太后死時,已經交代過了一次,這裡不再複述。因為,請注意,不是我懶,而是根本就沒有那個必要。

一言以蔽之,就可以充分說明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後,趙光義即位登基時的合法性能否用「金匱之盟」來彌合。

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任何人知道有這個「金匱之盟」的存在!

那要在趙光義當了五年皇帝之後,才由急於在政治上復出的前宰相趙普突然提出來!!

還有什麼疑問嗎?想一想當時趙普是什麼處境,他被死敵盧多遜已經壓制了快近七八年,不僅他,連他的兒子都要成為政治迫害的犧牲品了,這期間他度日如年,隨時都有家破人亡的危險,他為什麼就不早點使出這招撒手鐧呢?!

而趙光義在得知「金匱之盟」之前,一直都活在「篡位」和「殺兄」等惡性傳言的陰影里,並且他已經第一次征燕雲失敗,德昭已經自殺,他背負的惡名以及軍國大事的壓力無比沉重,趙普如果有這樣的法寶,簡直可以隨時上報朝廷,讓自己鹹魚翻生。

他為什麼就是不做呢?

一句話,所謂的「金匱之盟」不過是個小小的政治把戲,它不過是趙普和趙光義之間的一個小小的交易——你讓我重新上台,我讓你平安過度。

其真相性,嘿嘿,不僅現在的人會不屑一顧,就算在當年,只怕也是路人皆知,對這樣劣等的把戲,實在沒必要評論,只需要……嗤之以鼻。

那麼有人會問,怎樣解釋趙光義登基之後,立即對趙光美的提拔呢?他就像當年趙匡胤對他一樣,封光美為齊王,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位於宰相之上。比之晉王兼開封府尹不過是一字之差,而且榮譽性的頭銜更高,這完全可以理解為他在遵守著「再傳光美」的「金匱盟書」嘛。所以,「金匱之盟」還是千真萬確地存在著的。

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就證明著趙光義已經知道了「金匱之盟」的存在,所以他才這樣的遵守,對吧?那麼五年之後,趙普在搞什麼呢?

這到底是趙普是個傻子,還是趙光義是個傻子?說到底,這件事如果再往下深究,就可以確定另一件事了,那就是——我們是傻子,在這件事上還浪費精力。

分析到這裡,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個夜晚里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基本上已經可以定性。那兩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1,趙光義殺了他的哥哥;2,趙光義得位不正。

但是要強調,關於第2點,我沒有半點的對趙光義不滿的情緒。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是偷什麼、搶什麼都是不好的,都要被審判,被譴責,但唯獨一件事物,是可以隨意搶奪,可以用盡一段手法,並且可以不必擔負任何一點點的心理愧疚的。

那就是——皇位。

甚至人類有史以來,發出的最多的歡呼聲,都送給了那些不擇手段,攝取皇位的人。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趙匡胤。他從七歲的小孩子柴宗訓的手裡搶到皇位時,難道人人都心悅誠服嗎?不見得吧,如果他之後不是雄才大略,給我們民族帶來了統一和穩定,我們會把他當作什麼呢?

騙子、暴君、欺負可憐寡婦孤兒、背叛剛死的領導、無視當年的栽培之恩、可恥的篡位者……等等,所以,縱然是趙光義殺兄奪位,這也並不能就此把他定在恥辱狀上。請比較,雖然他殺兄的手段還不能確定,但是總好過李世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殺了大哥三弟吧?而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麼趙光義為什麼就不能得到人們的原諒呢?

因為這裡面的一點點的小區別。

李世民不殺大哥三弟,不僅得不到皇位,更連身家都保不住。趙光義卻沒有這份危機。

李建成、李元吉對李世民先下毒,再污陷,更進一步要把秦王府諸將分散坑殺,一網打盡,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平日里根本就談不到任何的兄弟恩義。

可趙匡胤是怎樣對待二弟的呢?《宋史》記載,趙匡胤對趙光義關懷備至,不僅在官職上讓二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尊貴無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愛護得無微不致。

趙光義的家地勢很高,沒有水源,他哥哥遣工匠作大輪,「激金水注第中」,並且「數臨視,促成其役。」趙光義在皇宮裡喝醉了酒,沒法騎馬,趙匡胤親自扶著他下殿階,看到他的侍衛「執鐙以出」,就賜那人以官職衣帶及器帛,以勉勵更盡職心。史書更記載,趙光義曾經重病,昏迷到連人都不認識了,趙匡胤急忙趕去,親自為他灼艾治療。當時趙光義在昏迷中仍然覺得疼痛,他哥哥的反應是取過點燃的艾絨在自己身上同樣的部位薰灼,來感應疼痛的程度……就這樣,從辰時一直治療到酉時,直到趙光義出汗蘇醒過來,趙匡胤才回宮。

恩義種種,難以盡數,至少可以說,趙匡胤對兒子都沒有對光義好。史書記載,直到他死,長子德昭都沒有封王,次子德芳更加僅僅是一州的防禦史……光義,光義,如此恩重如山的哥哥,你竟然也能忍心下手。這不是篡位,這是忤逆,這不是在爭權力,而是喪盡了天良。

也許在光義的心裡,他也是迫不得己,他有必須這樣做的理由。只是在那個大雪紛飛的深夜之後,他就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心靈,隨著一次泯滅所有良知的叛逆而幻滅,在那一夜之後,在背叛了他最最親愛的大哥之後,他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呢?

殺德昭、殺德芳、殺光美……進而懷疑天下所有人,還有什麼難度嗎?

但不管怎樣,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個夜晚還是過去了,時間……繼續流動,不以任何人的死亡而稍微停頓。

趙匡胤死,趙光義即位,天下第一富貴權柄驟然轉接,但一切波瀾不驚。在《宋史》的記載中,明確地記錄著「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就是這樣的簡單,趙匡胤死了,他的二弟趙光義即皇帝位,其間沒有任何的蹊蹺、謎團,更沒有任何人有過什麼異議,或者不尋常的舉動。

因為,緊接著就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之後,「群臣表請聽政」,而趙光義「不許」,「宰相薛居正等固請」,趙光義才勉強同意——「乃許」,並在即日起,「移御長春殿」。

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了。

而對於趙匡胤,人世間給他最後的一點印跡是「群臣謁見萬歲殿之東楹,號慟殞絕。」只是一片哭聲而已,緊接著就是商量怎樣埋葬他了。而那極其的簡單,在中國都執行了上千年,是一整套完整的、規範的專流程作業了,再容易不過。

給趙匡胤定廟號,「太祖」,無論如何,誰也沒法否認是他親手開創了宋朝;給他定謚號,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而《宋史》中給他的蓋棺定論是——「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以上文字,取自《宋史·太祖本紀》,看著像是極力在為趙匡胤歌功頌德,可是古人文筆精妙,尤其是此文為元朝人所撰,是好是壞,褒貶之間要細細的玩味。比如「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只說了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而武功大治則一點不提。這說來似乎也無可厚非,誰讓宋朝在武功上一敗塗地呢?而宋朝的朝政制度,尤其是軍事制度,絕大部分都由趙匡胤手創,並且一以貫之,三百年不變的。

以元朝人的勝利者身份,能說出這樣的話,似乎已經非常的厚道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總體說來,趙匡胤溫和而不酷厲,貌似總有些妥協,不那麼「英明神武、乾脆利落」,在他的身上,沒有太多的熱血式的傳奇。但是一切都平穩和諧,想像一下,我們的生活還需要什麼呢?

你希望像契丹人那樣,或者像五代時那樣,每天都握著刀劍討生活嗎?

何況這裡面還有一個巨大的區別。要知道,趙匡胤的生命是被突然終結的,宋朝的國運、權柄,它的施政綱領,也是突然間拐了彎的,這甚至帶動了我們整個民族的命運跟著一起滑向了一個不可預知的深淵。

這一次的巨變,一直影響到了此後三百年的歷史進程,一直在東亞洲處於主導地位的漢民族不斷地沒落、衰亡,直到第一次全國界的亡國……它造成的餘震,甚至一直波及到了我們現代的每一個人心理狀態。

曾經亡過國的民族,曾經全民族稱「奴」的民族,被元朝定為「第四等」人的民族,此後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消除心底里的陰影和屈辱……

而這些,都隨著趙匡胤的突然死亡拉開了序幕。如果他不死,如果他還能再多活幾年,事情還會是這樣的嗎?

這是一個絕望中的猜想,註定了沒有答案……在當時,也沒有任何人能預知到這一點。每個人都爭著擦乾了眼淚,向新一任的皇帝聚攏,去進行下一輪的權力遊戲。

公元976年10月21日之後,趙匡胤冰冷的屍體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宮的一個角落,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公元977年的4月27日,他才被運往洛陽,葬入由他本人選定的陵墓里。(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後蜀主孟昶「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背後!
趙匡胤離奇死後他的妻子怎麼辦?趙廣義竟然這樣對待他嫂子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