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清琺琅彩的歷史與時代特徵

清琺琅彩的歷史與時代特徵

琺琅彩是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後少有製作。按照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

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琺琅彩瓷器是專供帝後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琅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純屬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珍品。

琺琅彩工藝極其講究,選胎要求胎壁極薄,畫工要求均勻規整,圖案色彩搭配要求結合緊密,胎質施釉要求極細,釉色極白,而且釉表面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因此要使琺琅彩「白璧無瑕」其工藝可見複雜。琺琅彩瓷屬於專供皇帝和皇后玩賞的藝術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致使琺琅彩瓷器成為清代瓷器中最為名貴的品種。

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底款

清朝琺琅彩的特徵

一、康熙時期的琺琅彩

康熙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器。構圖上是對稱而規矩的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康熙琺琅彩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凈。如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是當時的宮庭御用瓷器,碗口敞開,深弧壁,底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也是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此碗在寶石藍底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徵。

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二、雍正時期的琺琅彩

雍正初期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畫工們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以「院畫」為底稿,以「勾、畫、皴、染」為繪製工藝,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畫面再配與景相融合的詩句,致使畫面文筆生輝。尤其是雍正水墨琺琅彩和藍彩山水琺琅相當精美。

三、乾隆時期的琺琅彩

乾隆琺琅彩繪畫又有了新的發展。畫式畫法中的陰陽向背與凹凸感不僅出現在紙絹畫上,也出現在琺琅彩瓷器的繪畫上。琺琅彩繪上有用礬紅勾畫面部的,用不同濃淡、深淺、顏色表現人物衣衫,配景極為傳神。「錦灰堆」畫法的大量運用就是在一種彩色質地中用各種顏色繪製各式各樣的織錦紋、絲綢紋和其它花紋,花紋中又添繪各式各樣的纏枝花和其它圖案,所以也叫「錦上添花」。「錦灰堆」這種繁密的華麗是乾隆在位時的流行時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後期,「錦灰堆」內還要根據畫意的主題描繪大開光,再有多個小開光的也不新奇。開光內繪畫山水、人物、詩句種種,極盡奢華之事。圈足外牆繪一周變形如意紋。色彩繁富艷麗,形態栩栩如生,如非技高藝精者是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乾隆時期人物、花卉合璧的開光琺琅彩瓷藝術珍品。

琺琅彩是與瓷共舞的陶瓷文化、繪畫藝術,是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是匠師和藝術工作者們長期在陶瓷繪畫發展中不斷的創作和積累,帶有繼承性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六朝青瓷之南北朝青瓷作品賞析
瓷器收藏界的貴族:釉里紅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