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是一株秸稈的自白……

這是一株秸稈的自白……

蔡冬梅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一株來自內蒙古黑土地的秸稈

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

在農民伯伯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哺育出了玉米、水稻、高粱......

一株與眾不同的秸稈

在人類的幫助下

在新技術的轉化下

我變廢為寶

被加工成清潔能源

「營養餐」、炭基肥料......

現在

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的前世今生

看我如何華麗轉身

前世成為「燙手山芋」視為「霧霾幫凶」

隨著人們用上了清潔、高效的能源和各樣加工後的飼料,我們秸稈原本的價值逐漸喪失,變得「沒用」了,遭遇了「不燒,種不了田,運走,費不少錢」的尷尬境地,一時之間成了「燙手的山芋」。

在內蒙古的興安盟,我們農作物廢棄秸稈的家庭特別大,每年都有1500多萬噸,僅玉米秸稈能達到1200萬噸。每到秋收季節,我們就被「焚屍」野外,產生的大量煙霧,因而我們也被指責成為霧霾「幫凶」。

幸運的是,近年來我們是可再生資源的觀念得到認同,智慧的人類看到了我們的價值和商機,並算出了一筆轉化利用帳:如果每年將興安盟1000多萬畝的秸稈全部轉化,按照每畝地獲利100元算,就能轉化出10個億的產值。這筆經濟帳,讓秸稈資源豐富的興安盟,更加深刻認識到我們是是「被錯放位置的資源」。

隨著這兩年,興安盟先後引進北京中農綠能、北京三聚環保、內蒙古一方等多家大型企業,不斷加大對我們這個族群的綜合利用力度,我們被加工轉化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清潔能源和牲畜的「營養餐」,甚至還成為了有機肥料和新型材料,加工成秸稈顆粒的我們身價飆升,每噸被賣到了550元到650元!

今生捧為「寶貝疙瘩」視為「市場新寵」

作為興安嶺大地上炙手可熱的新興肥料,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恩人們:興安盟引入的中國碳化技術龍頭企業「三聚環保」科右前旗成立的愛放牧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他們把我從枯枯黃黃不起眼的秸稈,變成飼料、基料、肥料、原料、燃料。

特別是以我們為主要載體製成的生物質炭基肥,不僅能補充植物所需的碳元素,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還有驅蟲防蟲、提高農產品品質等一系列功能。用我做的肥料,每畝能給農民增收50到100元。

除此以外,我們這裡的貧困戶還可以用自家的秸稈顆粒兌換生物質炭基肥,比如今年春耕期間,通過「百村千戶—秸稈換炭肥」專項行動,愛放牧集團已和32個村簽約,帶動了58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我們很自豪,為興安盟經濟發展尤其是扶貧工作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哦,對了!

我的好兄弟

同樣是農業廢棄物的玉米芯

據說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通過生物轉化分離提取,變成了木糖、L-阿拉伯糖等新資源食品。今年秋天,蒙糖(內蒙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將在科右前旗建成投產,在那裡他也一定會大有作為的。

聽說今後興安盟將主要把我們向燃料化、肥料化、飼料化三個方向利用,爭取到2020年將我的家鄉打造成國家級秸稈產業化示範區。

作為興安嶺黑土地上的一株秸稈

我堅信

我們家族很快會摘掉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老大難」的帽子

成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

新的經濟增長點!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實習生張聰然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個春天去哪玩?快打開文化和旅遊部奉上的旅遊指南吧
鴻茅藥酒,你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