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娃娃魚正在走向滅絕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娃娃魚正在走向滅絕

文:趙序茅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最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Andriasdavidianus),可以分成至少5個種,且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形勢更加嚴峻的是目前的保護措施可能會導致這些不同的物種相互雜交,進而融合為一個物種,導致其他野外種走向滅絕。

大鯢 圖片來自 維基百科

大鯢俗稱娃娃魚、人魚、孩兒魚,屬於由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產於我國內陸河溪水域,是中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大鯢體長可以長到2米,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類。大鯢曾經在中國南方非常常見,原記載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四川(包括重慶)、貴州 、湖北、安徽 、江蘇、浙江、江西、湖南 、福建 、廣東、等廣西 17 省(河北、江蘇存在疑問),另外雲南也報道稱有大鯢分布。自 20 世紀50年代起,由於過度收購、非法捕殺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大鯢種群數量下降極為嚴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鯢產量在20 世紀 50 年代至70年代下降超過 80%,分布區也極度萎縮,形成了12塊島嶼狀區域。

部分地區大鯢收購統計(章克家 et al. 2002)

在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大鯢一直被作為一種水產資源來收購。不過現在,絕大多數的大鯢被商業養殖,用於滿足顧客餐桌上的消費。為了恢復野外種群的數量,中國政府鼓勵這些人工養殖的大鯢放歸野外。但是人工飼養的大鯢野外放歸前,需要弄清楚其和野外種群的遺傳分化。否則,貿然放歸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導致野外種群滅絕。

大鯢作為一個古老的有尾兩棲類由於其遷徙能力較差,對水環境的依賴性很大,且不同水系的大鯢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非常困難,因此部分地方種群的大鯢適應自己的生境,可能形成獨特的種群遺傳特徵。自1871年由Blanchard 描述中國西部的大鯢以來,許多學者對其分類地位作了研究。

為了分清人工養殖和野外大鯢的遺傳分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團隊採集了70個野外大鯢個體和1034個人工飼養的個體的DNA數據(線粒體和微衛星),利用簡化基因組進行分析。研究小組發現這些野外大鯢在500萬年到1000萬年前的漫長時間裡,已經慢慢分化出了5個明顯獨立的遺傳聚類(5個獨立種)。於此相比,這些人工養殖的大鯢出現廣泛的基因混合。這就意味著,一旦人工養殖的大鯢和野外種群進行交配,會增加基因污染(基因混淆)的風險,可能導致野外大鯢走向滅絕。

利用線粒體微衛星建立的系統發生樹,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遺傳類群

(Yan F et al. 2018.)

如果野生種群滅絕,世界不僅會失去一種大鯢,而是全部的5種,而留在世間大鯢將會是這些養殖場的混合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聖象地板:「綠色產業鏈」是否名副其實?
初夏時節,欣賞黑嘴鷗的濃情蜜意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