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8年第3期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8年第3期

論唐、五代所見的「一田二主」與永佃權

內容提要:學者普遍認為,自明中葉以後,永佃權和「一田兩主」開始流行於東南地區,至清代和民國時期已蔓延全國。就當時所見資料而言,此論無疑言之成理。但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別是十六國至唐代吐魯番出土租佃契約文書的陸續刊布,以上結論就要修正。筆者發現,中唐《乾元二年(759)或上元二年(761)朱進明轉租田土契》就是現存最早的「一田二主」租佃契實例。後周廣順三年(952),詔罷戶部營田務時,首次從法律層面正式承認戶部營田務原佃戶對其所營田的永佃權。唐、五代「一田二主」與「永佃權」實例的出現,並非純屬偶然,而是有其歷史背景,亦是其時土地私有產權制度、租佃制度與契約租佃制度長足發展的結果和標誌之一。

關鍵詞:唐五代 契約租佃制一田二主戶部營田務永佃權

[作者及簡介]楊際平,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批准號:14ZDB030)階段性成果之一。

明清太湖流域植棉業的時空分布——基於環境「應對」之分析

內容提要:有關明清時期太湖流域植棉業的擴大,已有研究主要從市場角度出發,較為一致地認為是農業商品化發展的結果。本文指出,農業發展不僅是生產技術提升的過程,亦是建設性「應對」環境的過程。所謂環境「應對」,是適應性地利用自然和積極治理環境的統一。植棉業的擴大,得益於市場作用毋庸否認,但亦與水環境治理不足、時人只能於既定環境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密不可分。「易稻種棉」等過度發展旱地作物的現象,不僅削弱了糧食生產的地位,亦使耕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關鍵詞:明清太湖流域 時空分布環境「應對」

[作者及簡介]錢克金,湖州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批准號:16@ZH005)階段性成果之一。

外國金融資本與地方金融勢力的興起——

以奉天官銀號的設立為中心

內容提要:日俄戰爭後,日本金融資本進入我國東北,試圖掌控東北地區的貨幣發行權。面對日本的金融入侵,盛京將軍趙爾巽出資設立奉天官銀號,鑄造和發行小洋為主的金屬鑄幣和小洋票,從而引發中日雙方圍繞東北貨幣發行權的較量。日本通過合資銀行提案和橫濱正金銀行的競爭對官銀號的設立和發展進行了一系列干預,東北地方政府則與日本殖民勢力進行了持續鬥爭。因此,近代東北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的設立和最初發展過程,也是日本金融資本、東北地方政府和民間商業行會之間對貨幣發行權的爭奪和博弈過程,並對清末和民國時期東北地方金融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日後軍閥割據提供了經濟基礎。

關鍵詞:奉天官銀號合資銀行案 橫濱正金銀行貨幣戰爭

[作者及簡介]燕紅忠,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與運行研究」(批准號:16ZDA133)、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近代中日貨幣戰爭研究(1906—1945)」(批准號:13BJL01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同時受「數理經濟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上海財經大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2014110309)的資助。

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歷史考察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獲得了持續快速發展。本文以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歷程為主線,依據我國改革的五個階段依次敘述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概括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成就。依據改革過程在各個階段的特點,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全面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持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程 成就

[作者及簡介]汪海波,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兼職教授。

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的香港經濟功能(1978—2007

內容提要: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歷史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窗口、橋樑功能。研究、總結香港在對外開放戰略中經濟功能的演變歷史,對加深了解中國經濟史的歷程具有重要意義。在外向型發展戰略階段(1978—1997),香港的經濟作用主要體現在內地聯繫國際市場的主要窗口、最主要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橋樑以及市場機制及管理經驗的引入者、香港同步轉型為服務型經濟等方面。在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階段(1998—2007),回歸後香港的經濟功能從傳統的中介功能向平台經濟和全球城市功能轉變,服務貿易和服務業投資速度加快,承擔著「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服務平台、國家金融開放的緩衝帶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參照系以及對接國際規則的轉換器等角色。兩地經濟關係從初期的香港優勢單向帶動轉為兩地雙向互動。

關鍵詞: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香港經濟功能

[作者及簡介]蔡赤萌,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經濟室研究員。

清代歸化城土默特蒙古戶口地探析

——以檔案為中心

內容提要:清朝統治者否認歸化城土默特蒙古是「帶地投誠」,並將土地恩賞於土默特眾人「以資贍養」,而大範圍開墾致使該地區形成了性質不同的官屬地與土默特戶口地。本文通過分析相關滿、漢文檔案和土地租典契約,認為儘管土默特蒙古戶口地的所有權歸清朝統治者所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土默特蒙古能夠支配其土地,以致相關禁墾、禁典政策成為一紙空文。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內地民人進入蒙古地區,帶動了土默特蒙古人土地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發展。

關鍵詞:清代歸化城土默特 戶口地地權

[作者及簡介]梁瀟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庚子賠款中央與地方爭論補議

內容提要:《辛丑條約》簽訂日到第一個還款日的近5個月時間裡,以劉坤一和張之洞領銜的各地督撫接連致電西安行在軍機處,商討中央能否對地方籌款予以折扣,減少還款金額,減輕地方負擔。清廷先是允諾督撫所提建議,予以折免三成,隨後以還款方式由按半年改為按月償付為由,否定地方提議的減免方案。本次爭論牽涉行在軍機處、在京談判全權大臣、地方督撫、總稅務司等多方關係,反映了庚子事變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和政局變化。

關鍵詞:庚子賠款中央地方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

[作者及簡介]張建斌,文化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博士生。

20世紀40年代錢莊業的復興與改制

——以永嘉縣為例的考察

內容提要:隨著近代經濟的轉型和新式金融業的興起,以錢莊為主的傳統錢業日益衰微。20世紀40年代初,面對財政部的嚴苛監管,各地錢莊陸續重新登記入冊,並在地方遊資的帶動下逐步增加資本、擴大經營範圍,以尋求復興。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銀行競爭的壓力下,錢莊試圖以「銀行化」自救,將組織形式改為股份有限公司。戰後錢業的顛躓奮起,主要取決於各庄股東對於「銀行化」復興之路的清晰認知,以及通過搭建緊密的關係聯絡網而形成「地方錢商業同業組織」的利益保護體系。然而,錢莊為其根深蒂固的不良經營習慣與制度缺陷所羈絆,終無法改變傳統錢業衰落頹敗的必然結果。在戰時偏安一隅的浙江省永嘉縣,其轄屬33家錢莊的增資與改組過程恰反映了地方錢莊在衰落絕境中的上述資本擴張與制度調適,為近代錢業衰落與轉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錢莊衰落金融管制 增資改組永嘉縣

[作者及簡介]林矗,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師資博士後。

從基層集市演變透視農村發展路徑

——以民國以來定縣為例

內容提要:民國以來,定縣集市數量逐漸增多。集市的演變深受政治環境和市場化程度影響,也與農民的市場行為緊密相關。農村改革以來,基層集市呈現出定期消費集市和專業化市場的多元化演變,由集市向城鎮發展的趨勢並不明顯,集市功能也發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轉變。從定縣的實踐來看,集市演變更多的是農民適應農村市場化的主動應變。農村本身的發展仍是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主要途徑,而不必等到城市化的實現。

關鍵詞:基層集市定縣 演變

[作者及簡介]鄭清坡,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本文為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集體化時期河北鄉村公共生活中集體意識研究」(批准號:HB15LS025)階段性成果之一。

從典當到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

1949—1966年上海典當業的變遷

內容提要:典當業以物質錢,是調劑平民經濟的傳統金融機構。上海解放後,失業貧苦市民數量較多,他們普遍依賴典當借貸度日。有鑒於此,人民政府允許典當業存在,並從利息、資金兩個方面對其加強管理,使之符合新社會的要求。隨著經濟的復甦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典當業「基本取締」的政策最終確立。1956年上海私營典當業被改造為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成為向上海貧困市民提供臨時低息生活貸款的服務機構。從「當」到「貸」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如同舊典當一樣為上海市民所稱便。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不僅是人民政權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結果,也與近代以來各地「公典」制度的設計和實踐一脈相承。

關鍵詞:典當業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 公典

[作者及簡介]趙偉,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講師。

制度變遷視角下新中國救災主體的演變

內容提要:自古以來頻發的自然災害使救災成為民生工作的重點。自1949年以來我國救災主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呈現出由中央政府包攬到地方政府分級管理,到最後非政府組織及社會力量逐漸參與的特徵。這一演變過程符合漸進式制度變遷理論,即逐步融合原有救災制度運行特徵,合理利用社會資本,從而適應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演變過程。文章還探討了影響救災主體演變的政策法律等因素,並對不同模式救災主體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了救災制度變遷過程中由於路徑依賴所產生的各級機構溝通不暢及「搭便車」等不足,在今後的救災主體建設方面還需不斷完善。

關鍵詞:救災主體制度變遷 經濟發展政府民間力量

[作者及簡介]陶冶,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馮開文,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本文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期刊論文視角的中國農業經濟學發展研究」(批准號:13YJA790020)、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京郊各類合作社協調發展研究」(批准號:13JGB057)階段性成果之一。

古代于闐的一種織物——白氎

內容提要:根據漢文傳世文獻記載,古代于闐的衣物用料種類多樣,如絲、毛等均在和田出土的漢文、于闐文及其他胡語文書有所印證。不過,玄奘所記于闐棉織物「白氎」,在出土文書中卻一直未見其蹤。本文指出,「白氎」可能對應的就是于闐語文書中的pe』mīnai-thau。根據其詞源為*pa?ma-「羊毛」,學者最初將這一于闐語辭彙釋作「毛布」,即一種毛織物。近年來又有學者將其釋作「」,即一種絲織物。本文指出,儘管該詞源自於「羊毛」,但可能並不能按通常情況理解為毛織物,「毛」可能是用以表示棉織物毛茸茸的特徵,正如「氎」構字雖然亦有「毛」,但可以確定是指棉織物。現有材料表明,于闐在7世紀中葉前後似乎尚未開始種植棉花,當時的于闐很可能和漢地相類似,稱棉布為「毛布」,故而採用詞源為「羊毛」的詞造出了和漢文「毛布」同樣的詞pe』mīnai-thau。

關鍵詞:于闐織物 白氎出土文書

[作者及簡介]畢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與于闐:佛教藝術與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批准號:13&ZD087)階段性成果之一。

晚明中國與西屬菲律賓的貿易規模及歷史走向——基於「貨物稅」(almojarifazgo)文獻的數據分析

內容提要:16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與西屬菲律賓的海上貿易迅速興起,中菲航線隨之成為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最主要渠道。伴隨交易額的遞增,馬尼拉當局在1581年開始向中國商船徵收一定比例的「貨物稅」。雖幾經變革,但直到明代終結,貨物稅制度仍得到有效施行。因而通過對勘分析不斷發現的檔案材料,就可以較為完整地統計出歷年的貨物稅數額,澄清晚明中菲貿易發展的歷史走向和貨物總值,進而估算經此輸入中國的美洲白銀數量。

關鍵詞:晚明中國西屬菲律賓 貨物稅貿易數據

[作者及簡介]李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研究員、博士後。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6—17世紀的東亞海域與早期全球化研究」(批准號:17CSS008)階段性成果之一。

武訓的理財興學之道

內容提要:武訓興辦義學而被載入正史,因其特殊身份與不凡功績而成為備受讚譽的歷史人物。但武訓並非通過行乞所得興辦義學,他是一位理財高手。他靠出賣祖產進入金融市場,在商業放貸、小微放貸、代理人放貸中有效控制風險,成功獲取金融收益;並以「義學正」法人產權主體來合法募捐和投資土地,以土地未來收益支撐義學的長期發展。他在資本與土地收益之間騰挪轉換,在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之間有機組合,得益於在興辦義學的目標下,充分利用民間金融工具、地權市場和法人產權制度整合市場及社會資源。

關鍵詞:武訓義學 理財行乞法人產權

[作者及簡介]龍登高,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教授。王苗,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博士後。

茶路樞紐與網路構建——中原茶路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作者及簡介]孫建國,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美紅,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助理。

博士論文簡介高瑩(封二)崔永盛(封三)

書訊(88)(170)會訊(19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顧海良:馬克思的「美好生活」觀
李金華:工業互聯網體系助力製造強國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