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振鐸:景觀社會視角下的互聯網社會學研究

陳振鐸:景觀社會視角下的互聯網社會學研究

在互聯網誕生之初,其被認為是技術的、工具的,在社會倫理層面則逐漸被認為具備全球化和現象學的意涵。但相對於以物質為基礎的現實世界而言,其是處於物質社會表象之上的精神世界的延伸,從屬於現實社會的慣習、價值觀、社會與法律秩序。在海底光纜和衛星通信等基礎設施更新換代並突破數據傳輸的瓶頸之後,物聯網等新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使「萬物互聯」得以可能,同時運算和人工智慧也可能主導信息傳播。這樣的信息社會圖景無論是對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是對後工業社會的顛覆會達到何種程度尚未形成共識,各種結論僅限於想像和假設。

目前來看,信息社會最大的可能性是:「互聯網」作為因與現實對立而存在的概念和形態終將消失,萬物都在虛擬社會中獲得有限或者全部的智能形式,實現情境主義運動和激進派提出但未解決的「影像和符號即現實」的命題想像。這等於確認了信息社會所有的活動者——無論是現實中的人、人工智慧程式、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物,還是在技術突破和倫理革命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克隆人、仿生人、超人等——在信息社會的活動,將建構出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現實世界。它甚至可能反轉目前的邏輯,促使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社會反過來改造現實社會。

互聯網治理加速信息社會全面形成

近年,西方學界對超人類主義的討論,已經顯示出其對資本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結合下的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警惕。相比之下,中國網路社會治理、網路身份實名制等政策,則把所有網路行動納入現實法律法規管理中。例如,根據「數據存儲所在地」和「域名」實施治理,則在時空上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總而言之,這把經濟與社會兩個層面互聯網化,呼應了互聯網從初創到當下面臨的諸多問題。

這不僅得益於通過大數據設備對社會的全景式記錄和社會對該記錄的接受,以及互聯網商業對傳統商業社會秩序的改造,也得益於無線技術和智能手機進一步使得人機互動去介質化。更深的意涵是,互聯網巨頭主導的人工智慧革命對傳統的「人」的改造,加上中國的這場變革之後開始生成的互聯網「社會世界」,也不再僅僅是基於語言和工具的籬笆生成的區隔,而變得更加和現實世界接近了。

很顯然,在互聯網和現實交互的程度越來越深的趨勢下,再以通信工具、新媒體和言論表達以及基於西方道德價值和話語霸權下的極權與專制等概念來討論互聯網社會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必須站在動態的角度觀察,還應結合行動者意涵的公共空間。而在這其中,去時間化、去空間化的情緒流形成的景點式的事件,也成為新的信息社會人交互的常態,這必然帶來依時間和空間進行治理的挑戰。雖然,用主權和治理等仍屬傳統範疇的工具約束互聯網與用互聯網技術替代現實的各種官僚程序呈現出兩個世界的對向運動,但二者實際達成的目標可能一致:形成一種新的、平衡的信息社會形態。

這種對向運動在社會學層面形成一個基礎問題:在由互聯網革命形成的信息社會這個框架中,人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行動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動。一方面,人的行動轉移到虛擬世界中,互動突破了米德定義的自我、心靈與社會框架,逐漸變成真正的符號互動;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上的行動者也已不能稱之為具體的人,而是融合了道德人、精神世界、言論、行動者等不同要素的「主體」,也就是圖海納所言的社會哲學意義上的「人化主體」(sujet humain)。對於理論的建構者而言,這是維護人性的人文和人道主義(humanism)。諸如埃爾加·莫蘭在超人類主義哲學中探討如何界定超人的倫理問題和賦予大數據以人性,都是力圖消解沒有經過社會倫理革命的技術以及傾向於維護人文主義的價值。

社會學的景觀社會何以可能

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的改造超越了大多數國家,因此其應對中文互聯網上呈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基於網路形成的社會觀的經驗,可為後發國家進入信息社會提供更多的借鑒。互聯網在結構上的社會性也使得互聯網是進行社會學式觀察、思考與研究的理想場所。關於社會學家如何介入這個過程,筆者認為,以景觀社會的視角研究中文互聯網生成的社會世界的各種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景觀」的含義,不是傳統地理學和城市規劃討論的、僅僅限於物理空間的景觀,而是時間和空間共同交織形成的理論意義上的landscape「景」是現象,「觀」是「又見」的即視感,更接近於戈夫曼的呈現(presentation)和擬劇(dramaturgy)。其方法針對典型事件,尤其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有較大爭議的社會事件,勘察劃界為景點,繼而進行全景式(panorama)掃描。這要回到居依·德波提出「景觀社會」(sociétédu spectacle)並基於此在社會學框架內進行研究,即一種以流動的視野對問題做循環再現的社會學式的研究思維。從理論脈絡來講,這需要將實證、衝突、現象學、符號學、運動、流動等框架進行重新組合以把討論互聯網的景觀社會所需要的要素連接起來,並同時串起20世紀兩個主題——馬克思主義運動和反對資本主義,以及各種要素導致的對個體權利的無處不在的控制等命題。

在時間的維度上,我們並不是要回到檔案和文獻中去尋求歷史的事實,而是遵循馬克·布洛赫所言的歷史性(historicité)。它包含對視野和歷史觀以及路徑分析的考量。這種方法還要擺脫統計學意義上的社會網路分析方法,並賦予社會網路分析方法「社會性」,即作為社會學經典的基於理論和問題意識進行的闡釋、分析和定論等過程。這樣,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將得益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並上升為和社會學的「社會關係」這個基礎形態並行的具有理論思維傾向的基礎研究方法,而不是陷於目前數字數據和定量統計學範疇。結合布洛赫提出的「萬物皆數源」理論,扁平化一切數據來源,既擺脫了個案研究可能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限制,也可以減少定量工具化帶來的局限。

在方法上,測是基於實證的記錄,繪是擺脫定量和質性單純教條主義束縛的點線面的全方位思維。這得益於年鑒學派開創的對日常生活進行研究的方法。因為,除了藉助理論外,我們還需要這種民族志式的探索,其中一個範式就是以日常生活為中心重新進行思想的開拓。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原來迥異的國家、民族和區域因地理環境造成的差距,使各個維度的群體具備了同質性。若把互聯網上的發表(post)以及各種人在互聯網上經由符號互動形成的事件(événement)都從日常生活視角進行研究,既從研究對象也從社會結構上考量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實質上就是從社會這個維度考察個體無意識是如何形成新社會觀念的。除了年鑒學派,魯爾·瓦納格姆對影像化時代如何以日常生活進行精神活動的研究也值得探討。

總之,在理論與方法層面,「景觀社會」可以成為社會學的一部分。它通過整合各種經典理論去探索新的研究範式和方法,可以在應用研究以及實務層面上有所突破,使現有的一些研究能夠在理論層面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整合。例如,除了對超人類主義進行批判研究外,演算法和神經元網路對人的社會化認知的革命性影響,社交媒體、網路遊戲對在這些虛擬空間中的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思維、學習模式和社會倫理的影響,網路傳播對集體行動的影響等議題也可成為其審視的目標。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景觀社會中湧現出的新社會身份(如電商、碼農工程師)、以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和相關職業行業等,都可以基於景觀社會學這個新範式成為相互呼應的研究對象。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這種全景式方法很容易變成全能視角,從而導致存在主義和激進理論流露出的那種虛無主義、悲觀主義和懷疑論傾向。因此,為保持社會學學科實證、改良以及人文關懷的取向,我們在進行研究時應時刻反思。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

原標題:景觀社會視角下的互聯網社會學研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走近微痕考古——立足考古前沿首倡的學術新概念
自動化時代,男性還是女性更容易失業?有答案了!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