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如水微涼的人生,是枝裕和給世界以小小溫暖

在如水微涼的人生,是枝裕和給世界以小小溫暖

做有價值的思想分享

第71屆戛納電影節,被影評人稱為電影「大年」,因為21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的水平較往年都更高,這些電影大多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國寶級電影導演。

是枝裕和在強手如林的電影賽場中勝出,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相比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或奧斯卡,在戛納摘得最高獎意義非凡。戛納電影節名副其實的全球影響力,以及以藝術價值為根本的評選標準,都讓金棕櫚之於電影人,是最耀眼的榮譽,也是最有力的肯定。

是枝裕和憑藉新作《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大獎

這個金棕櫚,不僅對是枝裕和來說是莫大的肯定。對於亞洲電影,也很有振奮意義。要知道,亞洲三個電影大國里,中國電影史上唯一一座金棕櫚來自《霸王別姬》,那是1993年的事了。日本最近一次奪得金棕櫚,也是1997年今村昌平的《鰻魚》,而韓國至今為止仍是一座金棕櫚也沒有。

電影《小偷家族》講述一個貧窮家庭,迫於生存從事小偷小摸,收養了一個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並且給了她家的溫暖。正當她慢慢融入這個家庭時,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揭開了這個家庭中不可告人的秘密。

評審團成員張震評價該片,「將悲劇掩埋在溫情之下是殘忍的,但這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面,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切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小偷家族》制勝的關鍵是情感。而這種恰到好處的情感正得益於克制。

顯然,是枝裕和不算成功地嘗試了一部反類型的懸疑推理片——《第三度嫌疑人》後,回到了熟悉的領地:家庭社會片。

張震說的「將悲劇掩蓋在溫情之下」,是我熟悉的是枝裕和。他的電影《無人知曉》,講述了四個孩子被媽媽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影片中,沒有悲涼的慨嘆,沒有明顯的批判,只有孩子們繼續為了生活努力。這種克制的表達,在《小偷家族》延續了下來,打動布蘭切特的,與其說是情感的剋制,不如說是不去誇張煽情的真實和真誠。

而真實和真誠,正是枝裕和一以貫之的美學追求。

是枝裕和的紀錄美學,其實是真實和真誠

「我想電影也應該盡量不直接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這是是枝裕和唯一一本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作者的獨白。

是枝裕和的電影《步履不停》,講述一個父親希望兒子子承父業,但兒子良多卻不從,因而父子間有了隔閡,父子關係在淡漠中年過一年。

有一年,難得有機會父子相見。父親說,他將去看一場足球賽。兒子問,你跟誰去?父親說,這個不是重點。三年後,父親過世了。

《步履不停》

「我一直沒和他去看足球賽」,兒子平靜道。一句沒有形容詞的陳述句,卻極有耐人尋味的情感。下一組鏡頭,是兒子帶著妻子和兒女在父親墳前掃墓、獻花。

自始至終,沒有失聲的哭泣,沒有悔恨的哽咽,但在那聲畫的暈染下,兒子那份無聲的悔恨,瀰漫出整個屏幕,在觀眾心中留下悠長的餘味。

《步履不停》

是枝裕最尊敬的台灣導演侯孝賢常寫四個字:天地有情。是枝裕和十分認同這個理念。

「並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蘊藏在世界之中,我不過是將它們拾撿並收集起來,然後捧於手心,展示給觀眾看。」

可以說,今天有許多導演,創作電影的內在驅動力在於表達自我。這種表達驅動的創作理念,其危險之處在於執著於表達自我時,可能用力過猛,矯枉過正。分寸把握不好,容易誇張失真。

而是枝裕和有點反其道而行,他習慣站在故事外邊,以一個記錄者而不是主宰者的姿態,讓故事自然發生,讓情感自然流露。

《步履不停》

這種創作理念,在犧牲作者風格的同時(其實是形成了高級的作者風格),也往往讓故事更有現實感,讓感情更貼近人心。

「你要在心裡想著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去做…以抽象的觀眾為對象去創作,難以打動任何人」。是枝裕和不僅尊重觀眾,還尊重劇中人物。

他有個堅定的信念,「拍攝對象看起來必須是真實生活著的人,要讓觀眾走出影院,思緒不單單停留在電影情節,還要去想像劇中人物的明天」。

在《比海更深》中,阿部寬飾演的良多,是一個事業潦倒的廢柴,他的頹喪和不爭氣,讓他的妻子離他而去。

《比海更深》

然而,良多的品性,又如此接近一個普通人:不是天才,也不是蠢蛋,既沒有出類拔萃的勤奮,也不致破罐子破摔,他在社會中渺小著、掙扎著。

因此,有一個青年人對他奚落:「我長大後絕不成為你這樣的人。」良多正色道:「你要以為長大後能容易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在鐵壁銅牆的社會,誰又努力了、拚命了就一定能如心所願?誰不曾一邊努力一邊跌倒,心中方醒:「原來不是什麼事,只要儘力就能做到!」

良多就像我們身邊的許多人,我們理解他努力起來的有氣無力,我們能夠體會他付出無果的落寞,我們不知不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了他身上。

當他努力想跟妻子複合,卻仍舊等來妻子的背影遠去,影片就此落幕。像我一樣的觀眾,大概都會忍不住想,「後面他還會不會繼續做著複合的努力?他最終能不能成功挽回妻子?」

《比海更深》中妻子遠去的背影

「領悟:要真實,才能讓觀眾進入電影情境,打動人才有了根基。」一年前看完《有如走路的速度》,今天重翻看到了當時寫下的一句筆記。這是我認為是枝裕和電影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失意的人生,突然美好了一下

然而,真實感只是前提,打動人心最後還要落到人的感情上。

在豆瓣讀書上,《有如走路的速度》被書友摘錄最多的一段文字是:「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想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不自覺地向他人求助的弱點。」

看到這一段文字的瞬間,心中震了下。彷彿內心的秘密被打開。原來《比海更深》和《步履不停》就是這樣打動我的。其實《海街日記》《如父如子》都包含著這樣的主題。

《比海更深》中,在鄧麗君《別離的預感》的歌聲里,母親問:「我還沒比海更深地愛過一個人,良多你有嗎?」良多遲疑了一下。就這一遲疑,我們彷彿明白了,挽不回的妻子,也是良多愛得比海更深的妻子。可是縱然愛得比海還深,也只能化成無奈的囈語。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的影史十佳,包括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成瀨已喜男的《浮雲》,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戀戀風塵》講述家國時代的擺弄,拆散了一對青梅竹馬。《浮雲》講了一個女子歷經感情的磨難,有情人不成眷屬的故事。《卡比利亞之夜》描摹了女主人公經歷坎坷愛情,最終愛夢幻滅的故事。

《浮雲》

這些電影都沒有圓滿結局,應合了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執戀於表現接近人生常態的坎坷、無奈、缺憾、喟嘆。

小時候,是枝裕和看過義大利導演德西卡的成名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父親視為命根子的自行車被偷了,絕境之下他也成了一名偷車賊。在父親偷車被捕後羞愧難當時,兒子沒有責難,而是向父親伸出一隻手。

「我意識到這牽手的一幕,與其說是兒子牽住了父親的手,不如說是兒子向父親伸出了援助之手,父親懷著怎樣的心情握住了兒子的手,對父親來說,這個結局也許比被捕還要殘酷吧」。

歷經多年,是枝裕和對這部電影仍舊念念不忘,大抵這部電影跟他一貫的主題吻合吧:錦繡前程是沒怎麼有的,人中龍鳳也是不多的,普通人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此情此景下,那「使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就格外寶貴。

《偷自行車的人》

在一個失敗者不被欣賞,甚至不被平視的社會中,大多數凡人俗人,何以心安理得地自處,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也是沒有答案的。

但是,他那裡常有一個失意的主人公,我們可以和那主人公「共呼吸,同患難」,於某個轉角,當他不經意遇見一個溫暖的笑臉,我們的人生,似乎也被點亮了一剎那。

【文/何時志】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獨舌 的精彩文章:

澳洲最炫民族風,奈飛《西遊記》了解一下
讀完這份報告,2017年國產劇的方方面面都一目了然

TAG:影視獨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