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與花的組合,簡直就是絕配!
園藝
05-23
竹勁由來缺樣同,
畫家雖巧也難工。
細看昨夜西風裡,
若今琅玕不向東。
—— 明. 徐渭
在中國,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還是雕刻綉印的各種圖案,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在上面,可以說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的時候,花就已經存在了。隨著文化歷史的不斷演變,花藝便作為一種自然的創作模仿,被生動的表達出來。
《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明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 筒花起源 |
竹筒插花興起於五代時期。宋·陶谷《清異錄》載:「每春盛時,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做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洞天」。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距今1000多年前,就已經採用竹筒花器進行壁掛或懸吊裝飾。
竹為文人最愛,竹筒花器更是文人花重要的花器,依使用不同,有單隔、雙隔、多隔。有掛於壁上,或立於書齋、禪室等。使用時可以單個、兩個、三個組合,或聯體、多體表現。
筒器,屬直立、直線造型,開光,人性介入最少。追求雅緻、明靜、乾淨。
插作花器要久存,須經燒烤及上漆,否則易裂、長霉、褪色等。
竹筒較輕盈,以陶製成筒器則較厚重。筒花強調使枝,力求線條優美,小筒用材以軟枝木本或草本為妙。
竹筒或陶筒有單、雙隔之分,異於其他花器。插作時,上隔立足點宜在中繩線以北,下隔常在中繩線以南;為求平衡感,上下隔立足點,不宜在同一點。
插作時,上隔以平出或倒掛較有動態,但宜注意平衡。
基本型插作時,不宜使用劍山,撒用「Y」字型,枝腳較美,若造型時則可斟酌。
大美莫如簡,樸實為文人所追求。


TAG:花鳥園 |